番外1:用大炮去丈量國土麵積
字數:2985 加入書籤
這一年春雨格外綿長。
林則徐站在福州城頭,望著遠處海麵上若隱若現的桅杆,眉頭緊鎖。
他剛接到密報,英吉利國已派戰艦三艘,攜帶最新式火炮,意圖試探我東南海防。
"大人,英艦已駛入閩江口。"親兵單膝跪地,遞上一封火漆信函。
林則徐展開信紙,隻見上麵畫著奇特的儀器圖樣,旁注"測距儀"三字。他冷笑一聲:
"他們以為憑幾件洋玩意兒就能丈量我大清疆土?"
此時,一位身著灰布長衫的年輕人匆匆趕來,正是林則徐的幕僚魏源之子魏承誌。
他手中緊握一卷圖紙:
"恩師,學生以為,英人此舉不止於試探。"
"哦?有何見解?"林則徐轉身問道。
魏承誌展開圖紙,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各地經緯度與地形:
"英人用的是新式測繪術,結合天文觀測與火炮射程,能精準測算距離。若任其發展,不出十年,我大清山川河流盡在其掌握之中。"
林則徐目光如炬:
"所以,我們需先發製人。"
三個月後,廣州城外,一座臨時搭建的觀測台拔地而起。
林則徐親自主持"天地測量局",召集民間能工巧匠與精通曆算的學者,準備以傳統天文測量結合西方技術,重新丈量帝國疆域。
魏承誌站在觀測台前,手持自製的六分儀,對準天空中一顆明亮的恒星。
他身旁,一位老匠人正調整著特製銅炮的角度。
"按《周髀算經》記載,勾股測天,以影定方。"老匠人低聲道,"隻是這西洋火炮,威力太大,需小心調試。"
林則徐走到二人身旁:
"當年鄭和七下西洋,靠的是羅盤與星象。今日我們既有古法傳承,又有西學新知,何懼洋人窺探?"
他指向遠處連綿山脈:
"我們要用火炮校準距離,用天文定位疆界,繪製一幅前所未有的《大清全圖》。"
同年秋,長江沿岸。
林則徐與魏承誌率領測量隊沿江而上,一邊測繪地形,一邊記錄水文。
每到一處戰略要地,便架設火炮進行校準測量。
"東南三十裏,有山如臥牛,山腰處有一古寺。"魏承誌對照地圖,向林則徐報告。
林則徐點頭:"用"千裏眼"觀測,再以火炮校準距離。"
所謂"千裏眼",是魏承誌改良過的望遠鏡,結合了西洋光學與中式刻度。而火炮則被改造成了測距儀,通過測算炮彈落點與目標的偏差,精確計算距離。
翌日黃昏,測量隊在江邊紮營。忽然,江麵上傳來汽笛聲——一艘掛著英吉利旗幟的蒸汽船緩緩駛來。
"他們來了。"林則徐鎮定自若,向眾人下令:"準備觀測。"
英艦靠近岸邊,一名洋人軍官帶著翻譯登岸求見。
"林大人,我們聽聞貴國在進行大規模測繪,不知有何目的?"洋人軍官傲慢地問。
林則徐微微一笑:"我國幅員遼闊,疆域變遷,自然需要重新丈量。難道貴國不也經常測量土地嗎?"
翻譯將話傳給洋人軍官,對方臉色微變:"我們隻是例行公事,查看航道。"
"哦?那正好。"林則徐指向江邊已架設好的火炮,"貴國火炮精良,可否借我等一用?我國工匠仿製的火炮,精度似乎還有待提高。"
洋人軍官臉色大變:"這...這不合規矩!"
林則徐不為所動:"貴國軍艦在我國內河測量水文,又何來規矩可言?"
一場無聲的較量在江麵上展開。英艦試圖用蒸汽動力擺脫跟蹤,而林則徐早已安排多支測量隊沿江而上,用傳統天文觀測與火炮測距相結合的方法,記錄下英艦的一舉一動。
三年後,《大清全圖》初稿完成。
林則徐站在紫禁城外的高台上,手捧地圖,向道光皇帝稟報:
"陛下,此圖不僅標注了疆域山川,還記錄了各地經緯度、水文地貌,以及重要關隘的火炮射程範圍。"
道光皇帝仔細翻閱著這份前所未有的地圖,讚歎道:
"林愛卿此舉,不僅固我疆土,更為後世留下寶貴財富。"
林則徐叩首:
"臣不敢居功。隻是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理。英人用火炮丈量我土地,我大清自當以智慧守護每一寸山河。"
回望窗外,江山如畫。
林則徐知道,這幅地圖不僅丈量了國土麵積,更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守護家園的決心。
喜歡1853用炮火檢驗真理請大家收藏:()1853用炮火檢驗真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