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殿試!

字數:14078   加入書籤

A+A-


    金鑾殿中,鍾聲已歇。
    晨光透過宮簷琉璃,灑落在寬闊的丹墀上,投下長長斜影。
    殿內人聲已止,惟餘旌旗獵獵輕響,與龍柱下兩排盔帶整齊的禦前侍衛相對而立,如石刻般一動不動。
    大殿空闊,顯得格外沉寂。
    新黨一列,剛剛請辭離去,金鑾右列,幾成空陣。
    左列尚存者,不足半數。
    一眾清流雖仍在位,卻神色各異。
    有躊躇不安者,有若有所思者,有仍舊望著殿門之外,似在等那被宣之人到來的身影。
    而在高階之上,天子端坐如初。
    冕旒垂目,眼簾之下是一雙古井無波的眼。
    他已下旨啟用新人。
    吏部尚書,王擎重之位,將由“李安石”補任。
    這消息擲地有聲,殿中卻像是扔進了一塊沉石,隻激起一圈暗波——無語的訝然與茫然。
    因為這個名字,於朝堂上下,從未聽聞。
    一名從未出現在三甲吏選、未掛過都堂名冊、也不見於士林往來之中的名字——竟然要接任“吏部尚書”?!
    六部之首,天下官製之綱紀所係,向來隻由最資曆、最深諳朝章舊律之人執掌。
    今日,卻被一位無名之士取代?
    這不是動一部之命。
    這是動整個朝綱之本!
    許居正攏袖垂目,心中雖已有預備,可那一刻依舊如臨薄冰。
    霍綱更是眉頭微蹙,低聲喃喃:“莫非……是陛下早年師友?”
    魏瑞神情不顯,但拇指與中指輕叩笏板,節奏微滯,心中亦是翻騰。
    陛下當真如此托大?還是……另有所圖?
    忽而,殿外傳來內侍高聲通稟:
    “李安石,宣入!”
    眾人精神微震,目光齊刷刷望向金鑾大門。
    那宮門極高,重漆如鐵,此刻緩緩開啟,曦光自後而入,照出一道人影。
    那人身形中等,衣履整潔,一襲素青朝服,頭戴進賢巾,步履平穩,從容而行。
    他並不急迫,也不顯張揚。
    走至玉階前,恭敬一揖,躬身俯首,朗聲啟稟:
    “微臣李安石,奉旨赴朝。”
    聲音不高,卻極清楚,穩中藏定。
    一時間,整個朝堂靜默。
    眾臣望著這位新上殿的“吏部尚書”,心中思緒各異。
    他看上去年約四十,膚色微暗,雙目平和,神情肅穆。
    鼻梁略塌,顴骨不高,嘴唇略薄,一看便是那種典型的江南文人模樣。
    不俊不峻,亦無淩厲之氣,更無宦官之威。
    從外形看來,實在尋常不過。
    甚至可說——太尋常了。
    如此模樣,若行於街巷,便是那隨處可見、在坊間開館授徒的落第秀才,也不會引人多看一眼。
    他沒有王擎重那般壓迫氣場,也無林誌遠那等沉穩大度,甚至連個高門望族出身的輪廓都沒有。
    在這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反倒顯得……格格不入。
    一位年邁禦史,眯起眼望了他片刻,悄聲低語:
    “便是此人?”
    “怎麽看……都不像吏部尚書之才。”
    他身旁之人輕聲答道:“可能是陛下舊識?或曾在西都共事?”
    “可此人名不見於舊卷,連太常所錄的文榜都無其名……哪來的背景?”
    “難不成,真是從野處請來的?”
    一時之間,殿中低聲議論不止。
    “此人出自何方?”
    “可有舊職?”
    “吏部尚書,豈能如此輕授?”
    “陛下莫不是因昨日之變,倉促應對?”
    “這不是任人唯賢……這簡直是任人唯空!”
    議論雖不敢高聲,但連綿不絕,如潮水暗湧。
    連清流之中,也不免交頭接耳。
    “李安石……”霍綱輕聲念了幾遍,皺起眉頭,“沒印象。”
    魏瑞麵無表情:“未聽聞。”
    許居正也輕聲道:“太靜了。”
    “一個新上殿之人,不驚、不懼、不露鋒芒。”
    “似有藏之意。”
    “可若隻是個寒門文士,為何……如此沉穩?”
    他看著李安石那副溫順平和的樣子,心中疑雲更重。
    這不是尋常文人登朝之態。
    這是……早已準備好的步伐與姿態。
    可又不像早有權柄在手之人。
    越是不顯,越叫人心驚。
    另一列中,一位年輕監察禦史忽道:“也可能是,陛下實在無人可用了。”
    “才倉促間……撿了個可以馴服的人。”
    這話一出,旁人都未接話,卻都有幾分默然。
    不敢說,卻不得不想。
    ——陛下這是瘋了不成?
    ——朝政空虛便罷,還要以這種名不見經傳之人居六部之首?
    ——真是沒選擇了嗎?
    ——還是說,幹脆不想再顧及名器與規製了?
    就在眾人心念翻湧之間,李安石卻始終站在原地。
    既不多言,也不張揚。
    他隻是靜靜等著,像一個候命聽訓的尋常下臣。
    麵無異色,目光清正,身姿不動。
    仿佛——早已知曉今日之位。
    又仿佛,對這金鑾之重,毫無畏懼。
    許久之後,天子蕭寧終於緩緩啟唇。
    他微微一笑,淡淡道:
    “朕知,諸卿對李安石,有所疑。”
    “他其貌不揚,未顯於前朝,名不見舊卷。”
    “諸卿心有憂慮,朕並不怪。”
    殿中微動,眾臣悄然正身。
    蕭寧語氣一轉,卻更顯鎮定:
    “隻是,吏部尚書之職,不在名望,而在識人;不在外貌,而在膽略;不在門第,而在德才。”
    “李安石,有學識,有政見,有膽識,朕願以此位,試其才。”
    “若其不堪,朕自有處斷。”
    “若其可為,則諸卿當知——大堯用人,不拘一格。”
    他話音未落,已微揚下頜:
    “宣李安石,上階。”
    眾臣愣然。
    而李安石,神情未變,恭然應命:
    “臣——領旨。”
    他拾階而上,步伐不急不緩,穩如山林微風。
    一個無名之人。
    一個看似平凡之人。
    一個不合舊規之人。
    此刻,走上了那座代表朝廷權樞之位的高階。
    而朝堂之上,疑雲未散。
    眾臣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浮起無數念頭。
    有不屑,有質疑,有不安。
    但也有少數人,目光微凝,心生奇異念頭。
    “也許……”魏瑞凝視那背影,低聲喃喃,“這才是陛下要的。”
    許居正未語,眸光深遠。
    霍綱攏袖,暗暗咬牙:“願他當得起這一步。”
    金鑾殿上,氣氛陡然緊繃。
    李安石立於階前,身形瘦削,姿態沉靜。
    他不過三十上下年紀,身著一襲洗練青袍,衣襟係得端正,既無文臣常見的華飾蟒補,也無諸公常有的冠玉纓絡,整個人就像是從某個偏僻學館裏被拉出來的儒生。
    他站在那裏,不慌不忙,不卑不亢,拱手而立,目光坦然。
    可也正是這份“太過尋常”的模樣,使得群臣的疑慮愈發濃烈。
    吏部尚書,是何等之位?
    六部之首,位居政務樞紐,統領天下文官、主持考功政績、督察任免遷轉,可謂牽一發而動全局。
    而今,這個素未謀麵、名不見經傳之人,竟被提名為吏部尚書?
    一時間,金鑾殿內鴉雀無聲,卻早已波濤暗湧。
    霍綱首先出列,拱手一揖,聲音低沉卻不失恭敬:
    “陛下,吏部尚書,實乃天下官製之綱。”
    “朝廷百務,人事為先。”
    “臣並非質疑陛下眼力,隻是眼下新黨盡去,朝堂空懸,此時若以一無資曆、無履曆、無勳望之人當居重任,恐惹天下疑心。”
    “此人雖非無才,但也需曆磨練、觀政務、知朝章、曉舊例,方可居重。”
    “若一朝擢之,使人疑天子馭政輕率,於新舊諸臣,皆非佳兆。”
    話音落下,朝列之中,又有數人緩緩出列。
    “陛下,李安石之名,臣等皆未曾耳聞。”
    “查其履曆,未見佐政,未見典章之功,未見前任之績。”
    “既未為州縣之長,亦非科舉大魁,何來任尚書之資?”
    “陛下初掌大政,舉措尤宜謹慎,切不可……饑不擇食。”
    “吏部之任,萬萬不可輕易授人!”
    說話者,皆是朝中耆舊之臣,有名望者有之,有清譽者有之,亦有一貫對皇帝忠心之人。
    此時出言,並非反對蕭寧本身,而是真心憂政——他們並不知蕭寧是否有備用之人,但李安石的資曆,的確太薄了。
    更有重臣低聲道:“臣並非不信陛下識人之能,隻是此人名聲未著,若驟然擢之,恐令朝野驚疑,百官惴惴,恐非良策。”
    “吏部重任,若使不當,不但毀其人,更累陛下聲譽。”
    一時間,左列清流,右列舊臣,皆露出不同程度的憂色。
    雖未有強言抗拒者,但這份集體“勸諫”,本身已代表朝臣心跡——這人不合適!
    可高階之上,那身披冕服的少年天子,卻隻是低低笑了一聲,輕聲道:
    “朕明白諸位之意。”
    “也不怪眾卿心中疑慮。”
    “李安石之名,昔日確實鮮有耳聞。”
    “朕若今日貿然任命,眾卿有所不服,也屬情理之中。”
    他說得平和坦率,沒有半分怒意,也沒有反唇相譏。
    反倒帶著一份坦然與自信。
    “既然如此——”
    “那不如就於今日,在這金鑾殿上,設一道殿試。”
    “既是眾卿心中有疑,不如請諸位——親自出題。”
    “以明其識。”
    “以試其能。”
    “諸位若勝,李安石自當退位;若李安石可應諸問、能答群疑,諸位又當如何?”
    蕭寧說著,目光一一掃過群臣,語氣仍淡,可其中隱隱已有威儀蕩漾:
    “朕既以此人為用,自有朕的看法。”
    “但既然用得是你們朝廷舊例,那就依你們舊例,諸卿出題,朕與其共聽。”
    “以公正之法,平天下之心。”
    這番話,說得正大光明。
    不是強壓眾議,不是專斷用人,而是堂堂正正地擺出對陣之意。
    你們若有不服,便來考他!
    考得倒,自廢任命!
    考不倒,便不許再言!
    殿中諸臣聞言,神色各異。
    有幾人對視一眼,心下倒也暗暗點頭:如此設殿試,倒也不失為一個折中的方式,既不壞陛下威儀,也保群臣權責——若李安石真才,便是折服群議;若其空名,則仍有改弦之機。
    隻是——
    有人低聲嘀咕:“可若他答得出來,陛下便可順勢確立其位……這豈非早就為他開好了路?”
    也有沉思者思忖:“設此一試,雖是示眾,實則設局。此局若成,往後朝中再無可言之人。”
    更有老臣皺眉喃喃:“少年天子……竟能走出此步?”
    這些思緒尚在浮動,蕭寧已一揮袖,道:“宣——設殿試!”
    高聲傳下,旌旗震動,金鑾殿內,一時肅穆如霜。
    朝臣麵麵相覷。
    許居正拱手而出,低聲一歎:“既是陛下之意,臣願先試。”
    他看了一眼李安石,緩緩出列,道:“既為吏部之職,便考吏道之要。”
    “請李大人答我——”
    這場大殿之上的殿試,終於拉開帷幕。
    金鑾殿上,旒簾微晃,風過玉階,如有無聲之語,在空無的半列朝堂中悄然流轉。
    李安石靜立丹墀之上,麵如止水,青袍素淨。
    自入殿起,他便始終拱手垂立,不卑不亢,不張不揚。
    站在那金闕之下,仿佛與這座恢弘堂宇格格不入,竟無半分顯貴之氣,反倒像是誤闖朝堂的寒門士子。
    許居正望了他一眼。
    眼前這年輕人,眉目尚算清朗,骨架清臒,眼神平和,看不出任何緊張,亦看不出任何鋒芒,神色既不像才高氣傲之人,也無平民初登大殿的拘束與敬懼。
    可也正因此,才越發叫人起疑。
    這般平凡的人,如何擔綱吏部尚書之任?
    許居正緩緩拱手,麵向蕭寧,語聲恭謹:
    “臣既蒙陛下信任,敢為首問。”
    “既為殿試,自當明題公問,不涉私情,不避公論。”
    他目光一收,轉向李安石,緩緩開口:
    “李大人,既受任於吏部,必掌天下百司、三班六選、九卿四輔之薦舉。”
    “臣有一問:若三月春審在即,而南直隸淮安府中,臨時傳報有案牘不齊、刑部簿冊錯錄,而主事者又因疫病伏床,不能啟稟,若爾為吏部尚書,當如何處置此一政情,以保朝令之不誤,又不致濫調之亂命?”
    此題一出,群臣心中微動。
    這道題不難,甚至可說是吏道中最基礎的應急調度題,但其中涉及三部——吏部、刑部、戶部,交錯繁雜;處理不當,便是三政並亂。
    故常作為部選初審的入格考題。
    但“入格”不代表“容易”。
    便是在座諸位,若當場被問,也需略作思索方能應對。而對李安石這樣一個“從未露麵”的新人來說——幾乎無解。
    果然,朝列之間,已有數人交換目光。
    有人暗道:“這等題尚答不上來,陛下如何敢重任於他?”
    也有人竊笑:“許閣老此舉,是寬仁,是留路。”
    “李安石若能答,則勝之可服;若不能答,退得有理。”
    甚至還有人在心中替這少年默哀。
    吏部尚書之位,尚未坐熱,就要灰飛煙滅了嗎?
    眾目睽睽之下,李安石抬眼看了許居正一眼,微微頷首,沉聲作答:
    “回閣老大人之問。”
    “臣愚見,此事當三分而斷、六步而行。”
    此言一出,殿中一靜。
    李安石神情不變,繼續徐徐道來:
    “第一,當立時命本部都事前往南直隸淮安,查驗簿冊錯錄之處,並令其同時攜帶本年大冊原錄,以作比勘,限五日往返,路中疾驅,由禦史押送公函令狀,以示公使之嚴。”
    “第二,所轄之郡若有疫,若無災備名錄,則應先遣地保署及通政司同函以查疫重區。”
    “主事既已病臥,吏部可行‘官官代監’,令吏部中選郎中暫代三旬,以不誤春審。”
    “第三——”
    他目光平穩如鏡,語調不緊不慢,卻言語清晰,條分縷析:
    “審期既定,不宜挪後,否則刑部奏限將失。應上請戶部核準送牒之數,以淮安原轄通報為準,不做普調。”
    “一旦調動,則需封府存案,日後朝堂核之,亦可免部擾之責。”
    “至於三月審限,按舊規定本月廿三日交三司簿冊,若所轄主事失職,按律降半級,候補調任;若因病在身,則視屬實程度、疫重之屬與否,交禦史中丞定案,再行報部。”
    說到此處,他頓了頓,目光環視朝堂諸人,沉聲道:
    “六步——查、調、派、核、代、定。”
    “但於其中最緊要者,非官非法,乃一‘穩’字。”
    “若調而不穩、代而不明、核而不清,此事即會擾上下。”
    “若安而不動、令而不急、法而不行,春審又豈能如期?”
    “臣愚以為,吏政之本,不在才俊,不在聰慧,乃在一心能持‘秩序’。”
    “隻要秩序在,政令可下。”
    “若秩序一亂,便是黃金滿殿,也不過亂鐵。”
    語聲未止,朝堂已陷入短暫的寂靜。
    許居正眉眼一動。
    他是最明白這道題的難點所在的人,便是朝中老吏,也需半盞茶思索清楚前因後果,再三斟酌調令。
    可李安石答得卻極快,且井然有序,不但對朝廷章程極熟,還對地方差使、主事代理、人事升降等細則嫻熟至極,幾乎絲毫不差。
    他甚至還提及了“六步”,不僅有條理,更帶著極強的實務邏輯,符合朝中政務節奏。
    許居正不語。
    其他朝臣麵麵相覷,神色複雜。
    他們原以為李安石就是一個“草包候補”,或許是陛下在西都時的故舊,亦或是香山學宮中的書生,僅因某種緣故得陛下提拔。
    誰料,他竟然能這樣條分縷析地處理一道真實模擬題,且處理邏輯、法條適用、人事調動、章程上報,環環相扣,無一不精。
    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死讀書。
    不是那種讀過些書、會寫策論、能做文章的士子,而是一個真正能上政堂、坐部台、批折發令、應急理務的人。
    魏瑞眉頭一挑,低聲咕噥:“是個幹才……”
    霍綱喉頭滾動,眼中驚色閃過。
    有一朝臣輕聲喃喃:“吏政之‘穩’,若非在局多年,不會有這體悟。”
    “難不成……他真不是冒名?”
    許居正抬手,緩緩垂下笏板,輕輕點頭:“此答……可也。”
    蕭寧坐於高階之上,一直沒有出聲,此刻卻嘴角微揚,語聲淡然:
    “如何?”
    “諸卿可尚有疑慮?”
    朝堂無人應聲。
    第一題,答得太快,也太準。
    非但答出,還答出章程、答出用人、答出調度思維,最難的是——答出了“態”。
    那是一個當官的“態”。
    一種,真正坐得住六部之首的沉穩與清明。
    許居正望著那站在玉階之下的青袍青年,忽然間,竟不知從何而來一絲恍惚。
    似乎……這個李安石,不是今日才第一次上殿。
    他像是——
    早就在這朝堂中,等了很久。
    金鑾殿中,旌幡無聲,空氣仿佛凝固一般,沉寂得近乎壓迫。
    自李安石答畢第一題,朝堂上下便無一人再發一語。
    那條分縷析的陳述,那六步分斷的條理,仿佛不是初登朝堂之人的應對,而是久曆廟堂、身經政務的重臣所發之言。
    最令人驚異的,卻不是他“答上來”了,而是他答得那般自然,那般從容。
    仿佛早已習慣這等場麵,仿佛玉階高台並非桎梏之地,而是他意在謀之、誌在掌之的應許之座。
    左列之中,一名老禦史偷偷側頭低聲道:“此人……不像作偽之態。”
    “這神情,這節奏,怕是熟政者。”
    另一名郎中點頭:“確實。他那番‘秩序’之語,老夫在戶部十餘年,從未聽哪位新進官員說過。可這位,卻開口便切政理,刀刀入肉。”
    再遠處,一名典試使者則半帶感慨:“陛下是何等慧眼,竟從荒處尋得此人。”
    此刻,眾臣看向李安石的眼神,已不再隻是譏諷或懷疑。
    有的是凝重。
    有的是探究。
    也有的,是一種名為“警覺”的惶然。
    畢竟,朝中罕有“來曆不明”之人能一步登堂,更罕有無門無派者,能在殿試中應對如流。
    而此人——做到了。
    丹墀之下,李安石仍拱手而立,身姿挺直,麵色平穩。
    他並未因一題得勝而顯得驕傲,也未因群臣震驚而露出得意。
    他的眼神始終如水,波瀾不驚,仿佛這場殿試,本就應當如此,他所言所答,不過是分內之事。
    那等沉靜,不是強作鎮定,而是真正源自胸有丘壑、心定如磐。
    天子蕭寧坐於龍榻之上,指間緩緩摩挲著金玉笏頭,唇角勾出一抹近乎不可察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