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朱允炆的變化
字數:3029 加入書籤
這時,寧王朱權舉起酒杯,笑著說:“今日這大喜的日子,我提議,咱們共同敬太孫一杯,願太孫日後大展宏圖,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眾人紛紛起身,舉杯向朱雄英祝賀,朱雄英連忙起身回禮,臉上洋溢著謙遜的笑容。
這一舉動,看似平常的祝酒,卻巧妙地將朱雄英置於眾人矚目的焦點,彰顯出寧王對他的支持態度。
酒過三巡,眾人的話匣子漸漸打開。
在討論到北方軍事防禦時,朱棣侃侃而談,講述著北平的軍事布防。
寧王朱權微微皺眉,待朱棣說完,他不緊不慢地說道:“四哥所言雖有道理,但依我看,還可再補充些。太孫日後若要加強北方防禦,不妨在關隘之間增設烽火台,形成更緊密的預警體係,方能萬無一失。”
頓了一下,寧王繼續說道:“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北元勢力還有殘餘,仍有力氣發動戰爭。所以,不可大意。”
朱棣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朱允炆和朱允熥在一旁靜靜聽著,大氣都不敢出,他們明白不是他們可以參與的。
家宴的氣氛逐漸變得輕鬆起來。
其他藩王們也紛紛與朱雄英交談,分享著自己的經曆和心得。
朱元璋見此情形,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就是他想要的家庭和睦。
不知道過了多久,家宴的喧囂逐漸散去,唯有高懸天際的明月,宛如一麵銀鏡,將清冷而柔和的月光傾灑而下,透過那精美的雕花窗欞,均勻地鋪在皇宮的石板路上,給整個宮殿蒙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銀紗,顯得靜謐而莊重。
朱雄英、朱允炆與朱允熥三兄弟並肩朝著東宮的方向走去,腳步聲在空曠的宮殿長廊中回蕩。
朱雄英的腦海中,家宴上的種種畫麵如走馬燈般不斷閃現。
朱允炆一路沉默不語,隻是靜靜地跟在朱雄英身後,眼神不時飄向遠方,深邃的目光中似乎藏著無盡的思量。
而朱允熥,起初也是默默無言,與宴會上熱鬧歡騰的氛圍形成了強烈反差。
平日裏,他總是給人一種怯懦的印象,說話聲音輕柔,但凡遇到稍微重大的場合,便會不自覺地退縮到人群之後。
一跨進東宮正殿,朱雄英立刻轉過身,臉上綻放出溫暖的笑容,張開雙臂,親切地說道:“可算回來了,這裏就像自己家一樣,都別拘束,快坐。”
那語氣中滿是兄長對弟弟們的關愛,舉手投足間盡顯“長兄如父”的風範。
待二人坐定,朱雄英微微向前傾身,目光柔和且飽含期待,率先看向朱允炆,輕聲問道:“允炆,家宴已經結束了,你心裏有什麽想法?未來有什麽打算,都跟大哥講講。”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關懷,恰似一位父親在耐心詢問孩子對未來的規劃。
朱允炆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恰到好處的微笑,不慌不忙地說道:“大哥,你今日的冊封典禮,這是咱家的無上榮耀!想想父親,他一生勤勉,為大明江山鞠躬盡瘁,可惜早早離去。若是他泉下有知,看到你如今被立為皇太孫,將來能繼承大統,延續他未竟的抱負,肯定會開心得不得了。
我一直在想,我好像什麽也不會,一直就知道讀書……所以,對於未來,我還真的沒有什麽打算。”他的聲音沉穩而平靜,然而眼底卻閃過一絲稍縱即逝、令人難以捉摸的光亮。
朱雄英聽著朱允炆的回答,心中不禁泛起一絲疑惑。他敏銳地察覺到,朱允炆的言辭之間多了幾分小心翼翼與克製,和從前那個天真單純的少年判若兩人。
他微微皺起眉頭,仔細打量著朱允炆,暗自思忖,這孩子或許是因為父親早逝,母親也變成那樣,獨自曆經了人情冷暖,才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想到這裏,他眼中的關切之情更濃了,輕輕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說道:“允炆,你一直都很聰慧,以後要是有什麽想法,碰上什麽難處,千萬別藏著掖著,一定要第一時間跟大哥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哥永遠是你最堅實的依靠。如果沒有什麽打算,當個閑散的王爺也不錯。”
那口吻,既有兄長的親昵,又帶著父親般的擔當。
隨後,朱雄英將目光轉向朱允熥,眼中滿是寵溺,笑著問道:“允熥,那你呢?你對未來有什麽打算?”
朱允熥原本低垂的頭緩緩抬起,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但很快被興奮所取代。他深吸一口氣,挺直腰杆,大聲說道:“大哥,我學問比不上允炆,可我也一心想為大明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對行軍打仗特別感興趣,以後要是有戰事,我就穿上戰甲,奔赴戰場,拚盡全力殺敵,守護好咱們朱家的江山!”
說著,他站起身來,興致勃勃地比劃著戰場上的廝殺動作,那股熱血沸騰的勁頭,與以往那個膽小怯懦的他截然不同。
朱雄英看著朱允熥的表現,眼中滿是驚訝。
過去的朱允熥總是膽小怕事,一遇到衝突就躲得遠遠的,今日卻如此激昂地表達對軍事的熱愛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這巨大的轉變讓朱雄英一時有些難以置信。
他不禁猜測,也許是因為呂氏的離開,也或許是自己被冊封為皇太孫,讓朱允熥漸漸有了底氣,從而有了改變自己的勇氣;又或許是在這錯綜複雜的皇室環境中,他終於明白,唯有強大自身才能站穩腳跟。不管是什麽原因,朱雄英心中滿是欣慰,為弟弟的蛻變感到由衷的高興。
朱雄英笑著說:“好家夥!有這份決心和勇氣挺好!但是,別怪做哥哥的給你潑冷水,你要記住,打仗可不能隻靠一股蠻力,謀略和智慧才是關鍵。”
喜歡朱雄英:爺爺,我真的不想當皇帝請大家收藏:()朱雄英:爺爺,我真的不想當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