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下):西周
字數:8536 加入書籤
注意!!!本文很多私貨,僅供參考!!!
一、上古
周人始祖棄,傳說是帝嚳元妃薑嫄踩了巨人腳印生的,結合次妃簡狄吃鳥蛋生契,按照這個說法,帝嚳被“綠”了兩次。
周人順便還占了一下商人的便宜,畢竟周始祖是元妃生的,商始祖隻是次妃生的,按照宗法,周人自然是大宗了。
傳說帝嚳姓姬,薑嫄姓薑,這波又是上古版本的姬薑聯盟了,可信否?
商代甲骨中的“姬”字是一個女性梳頭的樣子,而且“女“字旁是在右邊。
到了西周金文中,梳子變成看上去像腳印的樣子,“女“字旁也變到了左邊,也許可以說明這個巨人腳印的傳說不是後世附會,可能在先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姬”,可能是周人從商人那裏借的字,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成為了自己的姓。
“薑”,這個字和羌太類似,羌為牧羊男,薑為牧羊女。這個解釋完美無敵,反正我是信了,因此羌方=薑戎。
商人並不重視姓氏,稱呼他人都是以某族、某方、某人的方式。
因此大規模稱姓稱氏,應該也是從西周開始的。
二、先周
東周時,太子晉勸說他的父親周靈王時,有提到過他的先祖,從棄到文王總共十五代。
作為嫡係後代,太子晉應該不至於記錯祖先的世係。然而上古到先周一千多年,才十五代,這可能嗎?
有一說後稷是官職,從初代後稷棄)到末代後稷不窋)都叫後稷,從不窋開始到文王十四代,很有道理。
作為對比,從成湯到帝乙十六代,差差不多。
公劉具體什麽時候遷豳難以考證,可能是中商時期。考古意義上的最早的先周文化是鄭家坡文化孫家類型,上探到武丁時期。
但是,目前在先周遺址並沒有發現周人對古公亶父以前的先祖的祭祀祭祀成湯的倒是有),周人沒有像商人那樣有個明確的周祭製度。
這可能是周人累遷,沒有能力搞周祭有關係。
祖甲時期,羌方劉家文化)逐漸增強,先周文化受到其較大的影響,周人的古史傳說可能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並與薑戎緊密相關。
因此我猜測薑水、姬水可能都在豳地附近。
武乙時期,古公亶父遷周原,武丁時期有妘周之方,在周原一帶,被武丁揍過。
妘周變成了姬周,從此開始,周人真正成為了周人,不再是豳人了。
文丁、帝乙時期,周人更像是商人在西土的打手,幫商人抓祭品,經常獻俘虜於商王。
也許是受到了商文化的影響,先周也是有人祭的。
從西土出土的甲骨看,文王曾經以三女牲祭祀文武帝乙,後麵武王在殷都大搞人祭就不用說了。
這說明這一時期的周人即使沒有人祭的傳統,也不反對人祭。
武王伐紂過程前文講過了,這裏就不再講一遍了。
三、周公
武王在殷商世族的默許下攻滅紂王後,世族們終於發現自己玩脫了,這個外援居然不打算回去了,還在東方安插了許多據點。
小邦周淩駕於大邑商之上,自然會遭到強烈反撲。
於是武王一死,以管、蔡、武庚為首,整個東土大叛,姬周差點回到解放前。
如果管、蔡隻是反對周公,那西土卿士們說不定還會繼續在他們與周公之間和稀泥。
但是管、蔡和殷遺民、東夷聯合起來了,那性質就不一樣了。
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一路打到黃海。
在東方遍地都是的子姓封國全部被打廢除了宋),可謂武德充沛。
周公是聖人而不是聖母,所以殷都被刨了,變成了殷墟。人祭的曆史也由此被埋葬。
與此同時,從文、武至周公,吸取了商亡的教訓,也開始構建起一套新的體係代替殷商體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敬天法祖。帝祖合流被徹底廢棄,祖先們不再是神,而是人,神權色彩逐漸淡化,走向世俗化。
上帝也不再是需要祖先神去溝通,喜怒無常的至高神靈很有克蘇魯味),而是以受命的形式直接與周王發生聯係,於昭於天,並與德聯係起來。
人祭幾乎消失,人殉逐漸減少。雖然西周依然存在人殉,但主要集中在舊殷人、東夷的墓葬中,姬姓、薑姓君主墓葬中的人殉並不多見,比如對西周晚期的重要諸侯虢公墓葬的挖掘過程中,就沒有發現人殉的痕跡。
到了春秋,人殉又有複興的跡象,戰國時期逐漸以俑殉替代。秦漢進一步走向衰落,之後一直反反複複,直至近代。
周禮逐漸代替殷禮。考古表明,並不是周公大手一揮,殷禮就全部玩完這麽簡單的。直到西周中期,周禮才逐步繼承並吸收了殷禮,當然也不能否認周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宗法分封。早期分封在晚商時期就已經形成,但商王和諸侯的關係,還隻是聯盟盟主與聯盟成員的關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人繼承了這套分封體係,並將其係統化,複雜化,天子也正式成為諸侯的主君。
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姬姓諸侯作為小宗被分封到東方各地,管理龐大的殷遺民和東夷人。他們在自己國內又是大宗,以此類推。
周文化也以這種方式傳播到遙遠的北土、東土、南土。
因此雖然這一時期還沒有實現後麵秦漢政治上的統一,但是已經初步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諸夏、華夏逐漸成為共同認同。
姬薑聯盟進一步加強,周天子與姬姓諸侯們廣泛與薑姓諸侯們聯姻。
由於就那麽幾個姓,氏+爵位+名的稱呼就流行了起來,比如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等等。
西周時期如果直呼他人姓名,大概率是要準備打架了。
東征結束後,周公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洛邑,並以中國為名。
中國,也就是中央之國,周天子也就成為了中國之主,在中國,履行天子的義務,接受四方朝拜。
在西土,周天子又與諸侯們一樣,履行以藩屏周的義務。
周公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但可能是由於曾經代行王政的過往,以及以王莽為代表的狂熱粉絲行為的影響。
從唐玄宗開始,他的位置逐漸被孔子取代。到了宋代,隨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周公曾經代行王政的事,也不怎麽提了。
總之拋去虛無縹緲的古史傳說不談,說周公是華夏人文始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四、成康昭穆
周公建立起的這套禮樂教化製度,伴隨著的卻是姬姓諸侯們向東土的迅速擴張。
說好的鬱鬱乎文哉呢?揍起殷人、夷人、蠻人、狄人們來一點都不文。
一直在周昭王+六師喪於南土之後,周人的擴張才停下腳步。
要知道一百年前,周人還隻占領著一個小小的豳地。
在向南土的擴張受挫後,周穆王轉向了經略西土,開始頻繁與戎狄打交道。
戎狄,這個詞與應該諸夏是對立的,服禮樂教化者諸夏,不服者戎狄。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會有姬姓之戎和薑姓之戎,這些人是周天子的窮親戚,但他們並沒有被列入諸夏體係中。
寺窪文化,是一個位於涇渭流域,與西周文化共生的農業文化。
這裏的部族首領與周天子交流時都以王自稱。
他們的祖先與姬周先公可能有著密切的聯係,一說早期的寺窪文化也是先周文化的來源之一。
那時候大家都是村長,你叫大王,我也叫大王,玩得不亦樂乎。
後麵姬周雖然發達了,但對於窮親戚們繼續過家家占村為王的行為,基本還是默許的。
寺窪文化並不強大,不可能是犬戎,相反他們還受到周天子保護。
也許可以得出結論,這時的諸夏戎狄之分,在於文化,而不是血統。
周穆王我其實是想把他刻畫成一個類似乾隆的角色,前期武功赫赫,也好大喜功、十分自戀,吹噓自己有多牛皮,在位中後期西周也逐漸走向衰落,一堆問題開始逐漸冒出來。
五、共懿孝夷
西周中期,隨著大規模的擴張結束,姬周逐漸走向內卷。
首先是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小,畿外沒地方封了,隻能在畿內分了。
分的多了,周天子對采邑的控製越來越弱,卿士之間的土地流轉與兼並也逐漸開始了。
在當時,卿士們的采邑都是由他們的母親或者夫人來管理的,引起的土地糾紛,也是她們來出麵調解。至於男人們,都在宗周上班,不會直接管理這些采邑。
長此以往,周王室的財力、人力情況愈發下降,王師的實力也越來越弱。
早期官僚體製在這一時期已經初具雛形,但是因為內容比較枯燥,我也沒有在小說中提到。
隨後是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的宗法關係逐漸疏遠,隔了這麽多代了,早就不熟了。
周禮不斷受到挑戰。很多還是來自周天子本人搞的騷操作,從周共王滅密,周孝王小宗即位,周夷王烹殺齊哀侯,愈發不可收拾。
顯然,最有實力違抗周禮的,確實是周天子本人。
從西周中期開始,氣候逐漸變冷,加上周穆王對著犬戎炫耀武力。
西戎開始不斷東進,逐步蠶食著宗周的土地,這也是考古得證的,西周並不是幽王時期被犬戎一波帶走的。
前麵說過,戎狄與諸夏對立,隻是個統稱。有些戎人是周天子的親戚,犬戎這種大概率不是。
分封製的弊端也體現了出來,在東方紮根的諸侯們逐漸開始代表本土國人的利益。
東夷南蠻打過來的時候,他們會努力抵抗,周天子帶著王師過來幫他們擊退敵人後也不會拿走一塊地,照樣分封新的諸侯,實際上是拿王畿國人的血來保障分封體係和諸侯們的利益。
至於西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周天子獨自抵抗。
東方諸侯離著太遠,大部分都在一旁看戲,隻負責喊加油,666。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消彼長,諸侯們實力越來越強,越來越蠢蠢欲動。
六、厲王、共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長命王朝的滅亡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也是。
到了周厲王時期,過去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曠日持久的噩侯之亂加速了這些問題的爆發,這些都促使了周厲王的激進改革。
為什麽中興總是如此困難,就像一串屎山代碼,在上麵修修補補,即使經常有些小bug,但勉強還能湊活的用。
雖然東西加的越多,小bug也越來越多,但是能用一天是一天嘛。
但繼續這樣子混下去,跟慢性死亡差不多,周天子能打的牌也越來越少,逐漸積重難返。
但能下猛藥大改嗎,不能大改,一大改混日子都混不下去了,直接崩了。
周厲王即位前,天子和卿士的矛盾雖然日益增大,但還是能湊活著過。
周厲王時,雙方直接翻臉了,王權被卿權擊敗,周天子威嚴掃地,大大加速了西周的滅亡。
雖然周厲王實施專利政策也算情有可原,但是就像卿士們質疑的一樣,新政實施者有沒有監守自盜,是個不小的問題。
至於監謗,太臭名昭著,實在沒什麽好話說的。
像國人暴動這種貴族階層與早期市民階層聯合發起的運動,較晚後的羅馬與希臘也發生了。
為什麽西周的貴族共和隻是曇花一現,羅馬和希臘的貴族共和卻存續了下來?
我認為是因為當時的羅馬與希臘隻是個小城邦,而姬周除了宗周王畿外,還有著諸多的東方諸侯,他們不會允許君主製真的被廢了。
總之短暫的貴族共和結束,新的天子周宣王上台。
七、宣、幽
周宣王早期的中興跡象實際上是天子與卿士們協力的結果,卿士中的有識之士們起到的作用比周宣王本人還要大。
前麵說到的姬周內部的諸多問題周宣王時期沒有一個解決了的。
不過由於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姬周自昭王以後難得擴張了一回,加強了對南土的控製,組建了南國之師。開源了一波後,也算是緩和了內部矛盾。
周宣王在魯國廢長立庶的一大波騷操作,最後回旋鏢一樣地打在了他兒子身上。從此事看,他的水平確實不咋地。
到了他執政晚期,卿士中的有識之士逐漸凋零,與申戎、薑戎戰於千畝,南國之師盡喪,周宣王料民太原,直接向天下昭告了周王室的無比虛弱。
短暫的中興就這麽結束了。
姬薑聯盟也趨於崩潰,作為打敗仗的代價,周幽王不得不娶了申薑。
雖然總說長命王朝的滅亡,末代君主總是無能為力的;短命王朝的滅亡,末代君主總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但是周幽王一舉摧毀了嫡長子宗法製,與本就搖搖欲墜的姬薑聯盟。
他即位後沒多久,國人們就紛紛跑路,說明他在內政上也沒幹啥好事,隻顧著帶著虢公石父與卿士內鬥了。
與帝辛和周厲王相比,他也沒展現出什麽改革的雄心,也沒打過什麽勝仗。
我認為他的水平實在不咋地,直接把本就糟糕的開局徹底玩崩了,配白品問題不大。
與薑姓諸侯徹底鬧掰後,申薑這些本來在宗周西畿為姬周看門的諸侯,這回直接變成了帶路黨,把犬戎引了進來。
南土的薑姓諸侯大概率也參與了此次戰爭,周幽王在驪山被圍攻,徹底玩完。
姬周可謂是興也薑戎,敗也薑戎。
周幽王與卿士們鬥得不可開交,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都輸的一塌糊塗。
最後隻剩下被燒成焦炭的宗周,以及一片混亂的西土。
躍躍欲試的東方諸侯們逐漸成為曆史的焦點。
喜歡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請大家收藏:()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