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風景如畫

字數:4684   加入書籤

A+A-


    幾日後,張明遠、子午、餘下要辭別費無極、阿長、普安、武連、明紅、月兒、明浩、怡樂回終南山去了。臨行前,眾人依依不舍。
    費無極看著張明遠,頓時熱淚盈眶:“好不容易在一起團聚了許多時日,看看又要分別?真是難舍難分了。”
    張明遠笑道:“無極,你如何孩子氣了。當年你就孩子氣,如今一把年紀了依然如此,豈不讓人笑話。”
    費無極挽留道:“不知你何年何月才能再來青城山,你如何火急火燎要離我而去?”說話間悲從心來,動了動嘴唇,神情肅穆。
    張明遠拍了拍費無極的肩膀,愣了愣,緩緩動情道:“無極,已打擾了許多時日,終南山有些事還要回去看一看,此番之所以來青城山讓小子們比武,也是怕金人叨擾。畢竟青城山遠離戰火紛飛,頗為逍遙自在。眼下終南山下並不太平,金人虎視眈眈,亡我賊心不死。扁頭一人應付不過來就麻煩了。來日方長,兄弟們再相聚。”
    聽了這話,費無極無可奈何,點頭道:“既然如此,我就不強留你了,多加保重。不知扁頭何時到青城山來!”
    張明遠道:“他不來,你就與阿長一同回終南山好了,無論如何,你們兩個也是從終南山離開,抵達這青城山的,到了終南山,也算你們回娘家。”說到此處,笑了笑。
    費無極破涕一笑,歎道:“我們又不是大姑娘,如何是回娘家,應該叫做重回故裏。”
    張明遠目不轉睛看向阿長,但見阿長眼裏含淚,驚道:“怎麽了?阿長師哥,你如何多愁善感了。”
    阿長上前抱住張明遠,喃喃道:“明遠,你何不再多住幾日,何必急匆匆要回終南山去,莫非青城山不好麽,還是招待不周,你盡管說來,可好?”
    張明遠搖搖頭,熱淚盈眶道:“很好,很好。青城山與終南山自是一家人,住在青城山與住在終南山一樣,沒什麽兩樣。不過遲早要回去,多年來,都是你們到終南山去,我此番也算禮尚往來,回禮了。可你們也不能忘了,咱的根還在終南山。”
    阿長點了點頭,淚如泉湧,歎道:“不錯,根在終南山,在樓觀台。也是我太平草廬根源,如何可以忘卻!太上老君在樓觀台,渺渺乎天地之間,如龍直上九霄雲外。還記得大嘴師叔的逍遙境界,自然令人心馳神往。”
    張明遠也忍不住淚如泉湧,哽咽道:“可惜師父與師叔,都駕鶴西去,羽化登仙了。如今做了掌門人,才體會出來,他們當年的千辛萬苦,很不容易。”
    阿長道:“如若他們尚在人間,我們也就團圓了,有些事情,也好請他們出出主意,免得我等絞盡腦汁,不得要領。”
    張明遠抱著費無極與阿長,叮囑道:“記得明年春天,回終南山祭祖,祭奠師父、師叔、明哲、道空,可記下了?”費無極、阿長使勁點了點頭,答應下來。
    三人寒暄片刻,眾人為之動容。青城山上紅葉片片,緩緩飄落。遠處,鬱鬱蔥蔥,山巒起伏,蔚為壯觀,實乃風景如畫。
    明紅也對子午叮囑道:“子午哥,你回終南山後,代我問候種浩將軍,聽說他的兒女都大了,讓他們有空到青城山來玩,我們明年春天回終南山再見。”
    子午答應下來,目不轉睛看向明紅:“我記下了,你也多加保重,別總是為別人想,要為自己想了,對自己也要好一點。”明紅微微一笑,默然不語。
    普安見狀,馬上猛然拍了拍子午的肩膀:“想什麽呢?你要走了,記得,別太想我。”
    子午也拍了拍普安的肩膀,抱著普安耳語道:“你對那黃葉感覺如何,如若有機會,就把握住,兄弟,可要見機行事了。”
    餘下見子午、普安嘀嘀咕咕,就看向武連:“哥們,兄弟我走了,你有話說麽?”
    武連擺擺手,假裝不冷不熱,歎道:“沒什麽可說的,總是見麵,又不是再也不見麵了。”餘下氣呼呼的,笑個不住。
    明浩問道:“子午哥哥,你要去哪裏?”子午朝明浩微微一笑:“哥哥回終南山去!”
    明浩轉過臉又問餘下:“餘下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
    餘下搖搖頭:“不可以,武連不歡迎,就走了。”
    明浩馬上瞪了一眼武連,悶悶不樂。武連樂個不住。
    怡樂道:“子午哥哥,你可不可以留下陪我。”
    子午搖搖頭:“留下做什麽,難道你還沒玩夠?你長大了,要懂事了。別總是玩啊玩的,你要文武雙全,將來建功立業。”
    怡樂笑道:“我要做大英雄,我要成為一代宗師,不似你們,三心二意可不好。”
    餘下詫異萬分,笑道:“冤枉我們可不好,我們哪裏三心二意了。”
    月兒見明浩、怡樂孩子氣般糾纏不清,就把他們兩個拉到一邊,叮囑他們:“姐姐告訴你們,大哥哥們可不是三心二意,他們行走江湖,吃過許多苦,流過許多淚,不可以冤枉他們。”
    子午聽了這話,欣慰之餘,不覺感慨萬千:“我們行走江湖是吃苦流淚了不少,可我們卻好許多,不似許多黎民百姓都苦不堪言,在兵荒馬亂,戰火紛飛裏死死傷傷,悲歡離合。這般說來,我們夫複何求?”
    餘下感同身受,深情回憶道:“可不是,眼下時局雖說動蕩,可總體來說,也是打打停停。南渡以來,江南更加富庶,成都更是一方樂土。故而青城山比我終南山好許多!好在亂世之中,尚有清靜無為之地。”
    張明遠歎道:“要說亂世,三國比今日還亂。這竹林七賢,襄陽隱士,皆是亂世中的高古之士。他們或倘佯恣肆,或放浪形骸,或清靜無為,或采菊東籬,或悠然南山,豈不快活?”說話間揚起袖子,伸出雙手,比劃開來,頗為灑脫自在。
    費無極也用手比劃之際,笑道:“不錯,再亂的世道,也有清淨之所。起先亂哄哄,過後也不過靜悄悄。這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雖說氣勢磅礴。可一旦風停雨住,就是陽光明媚,萬事皆休。”
    阿長若有所思,抿了抿嘴錯,捋了捋胡須,語重心長道:“如此看來,李太白與蘇東坡的境界便是天下無敵了。”
    子午聽了這話,饒有興致,便追問道:“他們有何境界,還望師伯賜教?”
    餘下解釋道:“這個我知道,正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正所謂,‘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普安也立馬會意,笑道:“我最喜歡李太白的一首詩。”隨即吟誦道: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武連笑道:“這眼看要分別了,我就來一首送別詩,可好?”隨即吟誦道: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要說送別詩,還是這一首比較好。”費無極吟誦道: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張明遠不甘落後,笑道:“送別詩,還是李太白的最地道。”隨即吟誦開來: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阿長微微一笑:“你們就不必傷心難過,肉麻兮兮了。我這裏,有兩句詩。其一,‘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其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你們可知我心?”
    張明遠認真道:“我就說,李太白這人就是與眾不同,膽大妄為。你看他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詩裏,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張明遠、費無極、阿長相互寒暄,見子午四人依依不舍,就走到一旁稍作等待。子午四人與明紅、月兒、明浩、怡樂在小亭子裏話別。
    子午道:“這陳子昂也不簡單,他的詩作,或許知道的人不多,可他有一首詩就名揚天下了。”玩笑之際,馬上吟誦道: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
    普安問道:“你們可曾聽說‘仙宗十友’的說法?”
    餘下搖搖頭,笑道:“你就杜撰好了。”
    武連反問道:“竹林七賢我聽說過,初唐四傑也聽說過,建安七子也聽說過。可你說的這個仙宗十友,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