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娘花

字數:1314   加入書籤

A+A-


    魯西部分地區人們常常說“拾娘花”,或者“拾nia花”。真實的意思是拾棉花。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與當地的方言有關。這裏稱媽媽為“娘”,“nia”,“娘愛”等。
    小時候,有一個小姑娘二妞最討厭拾娘花。每到拾娘花的季節,天還沒亮就得跟著爹娘往棉田裏趕。那棉田像一片白色的海洋,望不到邊際。二妞小小的手在棉枝間穿梭,手指很快就被劃破,看著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疼得眼淚直打轉。
    這時候,可娘告訴她:“妮兒,這娘花可是咱家裏的寶貝嘞。拾得多了,就能換好多錢,給你扯布做新衣裳。”二妞聽了這話,隻能咬咬牙繼續拾。
    隨著年歲漸長,二妞也漸漸明白了娘話裏的含義。這娘花承載著一家人的生計和希望。後來,二妞長大了去城裏打工,離開了那片充滿娘花的土地。但每年拾娘花的時節,她總會想起故鄉的棉田,想起彎著腰辛勤勞作的爹娘。
    再後來,二妞帶著孩子回了老家。她牽著孩子的小手走進棉田,笑著對孩子說:“寶呀,這叫娘花,今天咱們一起拾娘花哩。”孩子好奇地摸著柔軟的棉花,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關於生活的傳承。
    娘花拾下來之後,回到家,大人們都要把每次拾回來的娘花過過秤,在小本子上記錄每個地塊兒的產量,並以此評估各地塊兒的地力基礎肥力,土雜肥、化肥的施用量等),娘花品種的適應性及產量等信息。另外還考核家庭成員或雇工的勞動工作量,用於獎勵或計酬。
    當儲存的娘花達到一定量的時候,長輩及爹娘就張羅著賣娘花。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浩浩蕩蕩的賣娘花的拉車子、拖拉機一輛接一輛占滿了公路,交通嚴重堵塞。而且不是一兩天。夜裏,有的人睡在娘花車上,有的打地鋪就地休息,還有的人煩得離開公路遠一點抽煙,吃飯的時候輪流去路邊的小飯店吃,或帶回一些餜子和開水就地吃。有些人等了三天就有些耐不住了,開始找路子,在棉廠找到關係人後四五個人抬起娘花車在一排排的娘花車頂上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娘花車抬進了棉廠。分級員評級劃價後,過磅稱重,再把一包包的娘花裝上娘花車運到貨場,幾個人拽起娘花包一起使勁兒扔到大棉花垛上。打垛的人就拆包,隨即打垛邊,塑形。因為大棉花垛上邊有很多的臥單,打垛人就一股腦兒地扔下來,賣娘花的人再去翻找自己家的臥單。有的臥單質地好,就會被個別打垛人藏起來,待收工下班後帶回家自己用。很多賣娘花的人急著排號結算賣棉款就吃個啞巴虧不找了。
    棉廠結算室窗口前排著長長的隊伍,結算室內,會計們緊張地核對單據,計算數據,打印單據。叫號聲,點鈔票的聲,與窗口外賣娘花人的吵吵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生活旋律。
    喜歡娘花地兒請大家收藏:()娘花地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