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李旭東的安排

字數:5667   加入書籤

A+A-


    “不管在任何時候,我都不會放棄希望。當日寇占領我國大部分領土的時候,我們堅持下來了,現在,我們國家正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其中有荊棘,有坎坷,有陷阱,有時候我們甚至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但隻要我們確定了目標,哪怕前麵是狂風暴雨、刀山火海、懸崖峭壁,隻要我們勇敢、勤勞,我們就一定能找到前路,走上一條康莊大道。”李旭東斬釘截鐵的說道。
    “我這次回來,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的。隻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真正感受這個社會。國家要發展,就必須要做出改變,計劃經濟缺少活力,那就該加上市場經濟作為計劃經濟的補充。小趙,你逛了幾天街,內地的商品要是放到香江,你認為哪些商品具備競爭力麽?”
    趙雅芝搖了搖頭,如果不談愛國心的話,除了一些耗時費力的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她寧願購買國外的商品。
    “內地的生態屬於原生態,就連平衡都是脆弱的。既要保證國有企業的生存,又要讓這些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得以保存,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思想,學會尊重知識產權。你知道我最相信什麽嗎?我最相信的是國人的聰慧。”
    “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從來就不弱於現代的我們,隻是儒家,這可恨的儒家把我們的創造力全給毀了,從四大發明到現代技術,就因為儒家把發明創造說成是奇技淫巧,這才使得我們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讀的那些書,也不過是後人強加給古人的解讀。”
    “曆史很多時候就是一麵鏡子,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走在古人的足跡裏,從未真正的向外踏出一步。那些統治者隻不過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一些微調,就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小趙,這個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了,我需要關起門來沉澱、積累和總結。除了必須要見的人之外,其他事情我一概不理。別人來找我的時候,你可以向人說清楚,我正在閉關悟道。”
    趙雅芝似懂非懂的蹙了蹙眉,她完全就是不明覺厲的狀態,搞不懂李旭東到底想幹什麽。
    “好的,爺,您不是真的閉關修煉吧?”
    “想什麽呢,我隻是想寫點東西,把我心裏所希望的那個社會描繪出來,僅此而已。”李旭東也知道,所有的社會問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自己想要解決所有問題,完全不可能。隻是盡人事聽天命,能讓國家在發展中少走些彎路,就少走些彎路吧。
    離開滬市之前,李旭東擔心南方姑娘過不慣北方的日子,特意弄來了足夠一個冬天吃的綠菜和水果,還在海上待了兩天,弄了不少海鮮,把空間撐得滿滿當當的,這才去了四九城。
    津門是李旭東帶著趙雅芝經過的第二個直轄市,如果有哪個城市敢和滬市的十裏洋場相比,那這個城市無疑就隻有津門了。
    津門有條街,當年牛到什麽程度?有人開玩笑說,這街上的金條白銀要是融化了,能把整條路鋪滿,小孩丟個銅板,都怕砸到誰家的金磚。
    曾經的“東方華爾街”,當時還叫紫竹林村,就是個城外鳥不拉屎的破地兒。轉折點,是1860年。英法聯軍的炮火,不僅轟開了大清的國門,也把津門的命運徹底改寫了。
    津門被迫開埠,英、法、美先挑地盤,緊接著,日、德、俄、意、奧、比,像聞著腥味的貓,一個接一個地跑來。城外的荒地,瞬間成了列強的自助餐,哢哢一頓瓜分,最後租界地的麵積,竟然比天津老城還大了八倍。泥濘的土路,一夜之間,開始長出西式的洋房和店鋪。
    法國人管自己的地盤叫“大法國路”,英國人那邊呢,叫“中街”,也叫“維多利亞道”。兩公裏不到的街道,從萬國橋現在的解放橋)一直延伸到利順德飯店。路兩邊,哥特式、俄羅斯風、古典主義,各種風格的建築爭奇鬥豔,簡直就是個萬國建築博覽會。
    最早的金融玩家,是英商匯豐銀行,這個當時金融圈的“扛把子”,在中街開了分行。每天早上,全天津的錢莊老板都伸長了脖子,等著匯豐銀行門口掛出當天的外匯牌價,那才是金標準。天津的有錢人,寧可不要利息,倒貼保險費,也要把真金白銀存進匯豐。為啥?就圖一個“穩”字。
    有了帶頭大哥,小弟們能不跟上嗎?短短幾年,麥加利、華俄道勝、德華、正金……一堆洋銀行,揣著鼓鼓囊囊的資本,在這條街上安營紮寨。到了1934年,光外國銀行就有17家,總資本高達四億三千萬。這陣仗,簡直就是要把全世界的錢都吸過來。
    外國人在津門的土地上吸金,華夏本土的也不是吃素的。北方的“北四行”——金城、鹽業、中南、大陸,也把大本營搬了過來。
    大法國路和中街連成一體,這裏成了全天津,乃至全中國最紙醉金迷的地方。銀行、洋行、飯店、俱樂部,擠得密不透風。白天,這裏是資本的戰場,晚上,就成了名流的銷金窟。美國海軍俱樂部、法國總會,燈紅酒綠,夜夜笙歌。
    李旭東帶著趙雅芝,認真的感受著這座在華夏曆史上還算很年輕的城市,李旭東是用心去看,趙雅芝則是用眼,用手,用買買買、吃吃吃去感受這裏的文化。
    “爺,我不能再吃了,我要減肥。”
    “嗯,我支持你減肥,但是總餓著可不是減肥,你得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減肥。”這話要放到二十一世紀說,那就是老梗了,可放到七十年代,誰能不覺得李旭東幽默?
    “那今後我就嚐個味兒,吃不完的都給您吃。”趙雅芝撅著小嘴,浪費糧食會被自己從內心深處自己譴責自己,可美食的誘惑,年輕的趙雅芝怎麽也抵擋不了。
    “吃吧,北方到了冬天,就隻有土豆蘿卜大白菜了,南方的那些綠色菜肴,你就吃不到咯。動物都在這個時候增肥,就為了抵禦北方的寒冬。你要是太瘦了,一陣西北風就能把你刮跑。”李旭東笑著說道,香江人本就不胖,到了內地,也幾乎見不到胖體女人,家裏有個小胖妞也不錯。
    在津門淘了些特產,一群人的錢還有一半用不出去,錢經用是一回事,沒地方好用錢也是最主要的問題。
    一行人沒再逗留,上了前往四九城的火車。短途列車沒什麽講究,大家坐在硬座車廂裏,幾個負責警衛的就分散在他倆的周圍。
    “爺,這車廂的味道一點都不好聞,我眯一陣子。”趙雅芝有些疑似懷孕的狀態,生理期沒來,還有些嗜睡。
    “你休息吧,我和對麵這位小哥聊聊天。”就連李旭東自己也不記得,自己是什麽時候開始沒有和陌生人說過話了。
    李旭東對麵坐著一個二十郎當歲的年輕人,看模樣就知道是南方人,一個軍挎包加一個水壺就是他的全部行李了。說是出差,又不太像,說是旅遊,那就更不可能了。
    “同誌是南方人吧?”李旭東問道。
    “誒,我是江浙義烏的,出來跑跑業務。您應該也是南方人吧?而且您帶著夫人出來,是探親?”年輕人很健談,他也在猜測李旭東的來曆。
    “嗬嗬,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李旭東,在外交部工作過一段時間,現在勉強也算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吧。同誌你呢?”和陌生人聊天,李旭東更容易敞開心扉去交流。
    “我叫樓仲平,樓房的樓,伯仲叔季的仲,平凡的平。不瞞您說,全國各地我跑了不少地方,就是沒去過四九城及更北的城市。這次我趁著天氣還不算冷,打算在四九城待上一段時間,也算是看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吧。”樓仲平解釋道。
    “嗬,我還以為你和四九城以前的首富婁半城是一個姓呢,原來你比他多了個木字。你在全國跑了這麽多地方,有什麽感觸沒有?”李旭東笑著問道。
    “我叫您李師傅,您不介意吧?這些年我最遠西南到了川省,西北到了長安,南邊我到了羊城,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老百姓現在能吃上飽飯了,要說疑問,我有時候在想,我們為什麽不放開一些政策,讓老百姓自由的交換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資呢?”樓仲平說出了自己的疑惑,這投機倒把的含義可太多了。
    “會有那麽一天的。呂不韋歸家與父親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販賣就是暴利行業。”李旭東笑了笑,心裏對這家夥生出幾分好感來,別看他年紀輕輕,可也夠大膽的。
    樓仲平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他的思維很活躍,所問的問題也很大膽,對於李旭東的解答往往一點就透,要是再在國外多讀點書,增加一些見識與閱曆,他的成就不會比李家的兒郎們差多少。
    四九城到了,李旭東誠意邀請他有空去自己家裏做客,這是李旭東第一次邀請一個年輕人到自己家裏。
    “叔,有機會的,我打算先在四九城走一走,然後再去您家裏請教。您給我推薦的書籍,隻要有機會,我一定認真的去讀,去理解。如果有可能的話,您將來到了江浙一帶,就請您聯係我,我一定好好的招待您。”樓仲平沒有結識過這麽一位能解答自己疑惑的人了。
    “哈哈,有機會的,你要是遇到了什麽困難,心裏有什麽疑惑,可以寫信給我,也可以打電話給我。等我到了江浙,我一定去找你,到你家裏做客。”
    李旭東沒有名片,但依舊留了自己的住址和電話號碼給他。
    “爺,這就是華夏的首都呀?”全國三個直轄市,趙雅芝見到了兩個,如今再見到首都,心裏卻湧起一股怪異的感覺,這首都怎麽比滬市的十裏洋場還不如呢?這話她隻是放在了心裏,沒有說出來。
    “嗬嗬,華夏南北方的差異很大的,你在香江可以吃兩籠包子,到了北方,你要是敢說可以吃一籠包子,那你就是全國鼎鼎有名的大胃王了。小趙,入鄉隨俗,等進入到了四九城,你可以讓她帶著你在四九城逛一逛,四九城的曆史古跡很多,真要是玩的話,一個月你都不會玩重複。”
    李旭東也是年輕時候過來的,自然能理解年輕人不喜歡被拘在家裏,喜歡在外麵瘋玩的性子。
    “爺,京茹姐是京城人,我還是等京茹姐來了之後再出去玩吧。”趙雅芝明白,到了四九城,身邊的這位爺就基本上不會出門了,一切得靠自己啦。
    “京城是元明清三朝古都,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看的。我隻要到了四九城,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麽自由支配的時間。小趙,你受點委屈,就化身為我的秘書吧。”
    兩人是在香江結的婚,自然不需要在內地報備什麽,內地的女主人也理所當然的是秦京茹。
    “爺,我知道的。”趙雅芝一副小受的模樣。
    “嗯,盡早進入工作狀態,前幾天來的人應該都是比較重要的領導,你別怠慢了。”李旭東知道,如今正是多事之秋,老鄧雖然管著全盤,但首長並沒完全放權給他。
    保鏢按例還是住在隔壁老婁家裏,李旭東和趙雅芝單獨居住在自家的院子裏。
    “爺,您為什麽不住別墅啊?這四合院看著很大,但我總覺得有些不太習慣。”趙雅芝還沒能理解四合院的格局和韻味。
    “北方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以四合院為主,如果是王府,就有東西跨院,而且四合院的徑深也比較長。你看,這四合院的大門都是開在西南邊,兩邊是門房,那邊是倒座房,一般是仆人居住的地方。這裏是影壁,也有的是垂花門。再往裏進就到了客廳,挨著的是耳房,旁邊的就是東西廂房。房子若是足夠大,後麵就還有房間,一般是給女眷和未出閣的閨女準備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