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送桌椅的事鬧出多大動靜?

字數:6222   加入書籤

A+A-


    他自己娶了個天足的妻子,據說連公主大多也是天足,因此他自然不會提倡纏足!
    不過,這樣的想法他們隻能藏在心裏,絕不敢說出口。
    一旦說出來,必死無疑!
    移風易俗本就艱難,更何況這項陋習還深深紮根於盛行的理學之中,想要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若是尋常事務,朱元璋已將話說到這般地步,肯定不會再有人反對。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尤其是文人,纏足一事意義重大。
    在他們心中,這無異於大逆不道之舉!
    若非挖了他們家的祖墳,也差不多如此。
    於是,很快又有幾人鼓起勇氣站出來勸阻,試圖讓朱元璋放棄這個荒誕至極的想法。
    但這一次,朱元璋鐵了心,無論軟磨硬泡還是強硬威脅,他都絲毫不為所動。他靜靜地聽著眾人嘮叨了一陣,見他們依舊喋喋不休,便不耐煩起來。
    他冷眼掃過眾人:“朕召你們來,是要告知此事,並要求執行,不是來和你們商量的!
    這事就這麽定了!
    從今往後,女子不得纏足,違者嚴懲!
    誰要是敢反對,就讓他嚐嚐纏足的滋味!”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陷入死寂。
    再無人敢對這項決定提出異議。
    畢竟,朱元璋既然能說出這樣的話,自然也能做到。
    在他看來,這些大臣無需從事繁重體力勞動,即便纏足或者切掉雙腳,隻要不死,照樣可以履職。
    甚至,他還可能因此省下一雙鞋錢,為朝廷節省開支。
    當下,所有人都忙不迭地表示明白,並承諾全力落實這項政策。
    在朱元璋麵前,這些大臣個個俯首帖耳。
    絕不會有人傻到以死相諫。
    因為敢這麽做的人都已經不在了,而且即便死了也毫無意義,朱元璋絕不會理會他們的死諫……
    這種氣派,非同小可。
    身為開國之君,他就是一切規矩的起源,行事自然無需拘泥於舊例。
    權力在他手中達到了頂峰。
    宣布完兩件事後,朱元璋便命人散朝。
    至於龍江寶船廠的事情,他決定暫時擱置,這件事恐怕棘手得很,不能貿然行事……
    ……
    ‘隻要再過幾十年,我的那些閑話就沒人敢再提了罷。’
    朱元璋暗自得意。
    處理完一些事務後,他想起之前吩咐人給韓成送桌椅板凳和製皂材料的事,愈發覺得暢快。
    於是,他立即派人去詢問進展,想讓自己的心境更加舒坦……
    ——
    朱元璋滿心期待地等待著意料之中的結果。
    韓成這回,必定會在他的手段下吃盡苦頭。
    自己這般忙碌,他卻能高枕無憂,睡得如此酣暢,實在叫人生氣。
    有了上次兩次送禮的經曆,看他這次還能否在光天化日之下繼續偷懶!
    這家夥的日子過得比朕還好,這怎麽行?
    很快,運送椅子的負責人來到殿前。
    ……
    這人本就是自始至終清楚韓成底細的人,也是朱元璋十分信賴的手下。
    “如何?這次送桌椅的事鬧出多大動靜?那睡著的家夥被驚醒後有何反應?是不是氣得想破口大罵?”
    朱元璋看著眼前之人問道。
    話語間流露出抑製不住的歡喜。
    隻消一想到韓成這般嗜睡之人,竟被自己以這種方式合理合法地吵醒,氣的團團轉的模樣,朱元璋的心中便格外舒暢。
    連朱元璋自己都沒察覺到,不知從何時起,他竟開始熱衷於給韓成找些麻煩。
    “回稟陛下,其實……並未將其吵醒……”
    沒吵醒?
    朱元璋心頭的喜悅瞬間停滯。
    “怎會如此?莫非那小子睡得太死,你們弄出的聲響還不夠大?”
    朱元璋以為定是這個緣故。
    那家夥一旦犯困,確實能睡得很死,哪怕片刻也能入眠。
    “陛下,非也……”
    嗯?
    並非如此?
    朱元璋眉頭緊鎖。
    “是奴婢等前往壽寧宮之時,恰巧遇見了公主殿下,公主殿下命我們把桌椅擱在外麵,不準搬進偏殿……”
    此人絲毫不敢懈怠或隱瞞,趕忙將此事詳細道來。
    竟是公主不容許送進去?
    麵對這樣的局麵,朱元璋有些始料未及。
    然而,慶幸的是,他早有預備,上次女兒恰巧阻撓了一次,難道還能兩次都被攔住嗎?想到這裏,他的心情頓時明朗不少。
    “第二次送豕油的時候,那小子有沒有被叫醒?總不至於又失敗了吧?”朱元璋問道。
    “啟稟陛下,這一次還是沒有成功。”宮人小心翼翼地回答。
    朱元璋剛升騰起的喜悅瞬間消失無蹤。
    “這次到底出了什麽狀況?難道他們到達時韓成已經醒了?莫非又是被咱們家那位公主攔下了?”
    “回陛下,確實是遇到了公主殿下,寧國公主吩咐我們把東西放到壽寧宮院落即可。”
    “我們不敢違抗寧國公主的命令,怕惹她不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聽罷,朱元璋點頭說道:“你的想法沒錯,的確不能為了此事惹得自家女兒不快。”
    宮人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在處理這類瑣事時,如果皇後、太子以及寧國公主的意見與皇帝相左,那麽隻需遵從他們的意願就行,無需過多顧慮皇帝的想法。否則,最終隻會兩邊都落空。
    這不僅會惹惱公主等人,回去後恐怕也難逃陛下的責罰……
    “咱女兒為何兩次都遇上了你們?這也太巧合了吧!”
    朱元璋心中滿是疑慮。
    聽完宦官的話,得知寧國公主第二次是在壽寧宮不遠處的樹蔭下看書時,他的疑心更深了。
    看起來,就像自家女兒特意等著韓成似的。
    再說,憑韓成幹的那些荒唐事,還有公主對他恨之入骨的態度,聽到有人去對付韓成,她該高興才是。
    可如今卻……
    這事透著古怪!
    難道真的……
    難道真是那樣嗎?
    這些想法湧上心頭,讓朱元璋腦袋一陣發脹。
    他坐不住了,又問了些詳細情況後,煩躁地擺擺手,打發走了來人。
    自己獨自思考。
    思索片刻後,朱元璋漸漸冷靜下來。
    他拍拍臉,笑自己多慮了。
    女兒在樹下讀書,不過說明她心境輕鬆了許多,兄長們都回來了,妹妹的病也好轉了,她想多出來走走罷了。
    韓成住的偏殿沒人送東西,那是女兒孝順,怕他睡不好傷了腦子,耽誤給妹妹治病。這跟不打擾韓成睡覺以免影響他做那個什麽球儀的道理一樣。女兒心腸好,當年韓成直接上了她的床她都沒讓殺他。現在韓成立了大功,女兒這樣做很正常,合乎情理。至於剛才冒出的那些想法,不過是兩個太監閑聊,荒唐至極!自己最了解女兒,怎會看上韓成這個毛頭小子?丈母娘看女婿往往越看越喜歡,但老丈人通常恰恰相反,老朱這麽想很正常。隻是他沒想到,經曆過現代曆練的韓成,在哄女孩方麵手段高明得很。雖然韓成在現代社會算是笨蛋,但在大明朝,這種本事就相當厲害了。許多在現代會被嫌棄的行為,在這裏卻能讓寧國公主心動不已……想明白這些後,朱元璋心情大好,立刻召來朱標和朱棣。“是不是對朝堂上我對市舶司和龍江寶船廠的事隻字未提感到困惑?”
    朱元璋看著進來向他行禮的太子朱標與燕王朱棣,開口問道。
    兩人皆微微點頭,卻似有不解之色,又像是配合著朱元璋演戲一般。
    朱元璋歎了口氣:“我們平定陳友諒等人後,戰事便多在陸地展開,水師的重要性頓時下降。我對這水師之事,並未太過關注。
    如今經韓成點醒,我才意識到水師萬萬不能廢,其作用不可小覷。然而這麽多年過去,水師內部恐怕早已滋生諸多問題。
    巢湖水師無需多言,走私鹽業,濫用職權,囂張跋扈。即便大明已成立數年,他們依舊保持著軍閥習氣……我已經處置了廖永忠……”
    提及此事,朱元璋的臉色略顯黯然。
    在創立明朝的過程中,巢湖水師確實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在鄱陽湖之戰中,巢湖水師奮不顧身地拚殺,擊敗了陳友諒。可以說,沒有巢湖水師,就沒有今天的朱元璋;至少大明的建立不會如此迅速地驅逐蒙古勢力、複興華夏,至少要晚一兩年。
    而廖永忠後來更獲得了朱元璋“功超群將,智邁雄獅”的讚譽,被製成匾額懸於府邸之上,可謂風光無限。
    誰會想到,待到大明立國之後,這位戰場上無所畏懼、敢拚敢搏之人,竟做了不少違法亂紀之事,最終遭到他父皇下令處決。
    朱標在一旁聽聞父皇提起巢湖水師與廖永忠,默然無語。
    他知道,巢湖水師在父皇心中的位置頗為複雜。
    這支水師,在父皇統領的軍隊裏,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
    郭子興病逝後,父皇成為紅巾軍領袖,為了後續發展,決定攻打集慶。
    集慶路即今日南京,又稱應天府。
    欲攻集慶,需渡長江,而那時父皇的水師幾乎空白。
    父皇對此事十分焦慮。
    喜歡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