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

字數:5257   加入書籤

A+A-


    當初諸多設想皆不錯,怎到頭來卻成了隱患重重?
    朱標見父皇這般模樣,輕聲勸慰:“父皇無需太過憂慮。
    世上本無萬全之策。
    漢初平定七國之亂,推行推恩令,雖無藩王之擾,但西漢仍遭王莽篡位。
    東漢時外戚專權,盛極而衰。
    唐室不過兩代便權力旁落,雖後來複歸李氏,卻又有藩鎮割據與宦官橫行。
    宋朝雖重文抑武,卻屢屢。
    可見即便無藩王,亦難以長久安寧。”
    天下依舊紛擾不斷,諸多隱患滋生,對朝廷構成了潛在威脅。
    若從頭說起,父皇設立藩王之製,並非全無益處。
    至少在我健在期間,這套製度對大明初期的安定貢獻良多。
    往後雖難免有棘手之事發生,但即便將來藩王反叛,奪了帝位,於父皇而言,結果並無太大差別。
    畢竟那皇位仍在朱氏族人手中,不過是自家內部的事情罷了。
    新登基者也不會對朱家後輩趕盡殺絕。”
    “兒啊,你就隨他們去折騰吧!”
    朱元璋冷哼一聲,說道。
    眼見朱標如此仁厚賢明,想到四子當年如何處置標兒的後代,朱元璋心中怒火更甚,甚至萌生再次責罰朱棣的想法。
    “孩兒並未偏袒他們,隻是陳述事實而已。”
    朱標一邊為朱元璋按摩肩膀,一邊這般回應。
    “標兒,罷了,別按了,你也累了,坐下休息會兒吧,莫要太過勞累。”
    朱元璋揮手示意停下,又親自搬來椅子,請朱標落座。
    朱標坐下後,朱元璋繼續說道:“標兒,我忽然想起韓成先前跟我講過的話。
    他說任何政策都有其適用期限,因此後世也將政策稱為時政。”
    朕不能總想著製定一個亙古不變的策略。
    眼下,這封藩王的政策確實奏效,但從長遠來看,對大明而言並非好事。
    既然如此,那就先暫且沿用,同時另尋良策解決此事。
    這件事可拖延不得。
    拖得越久越棘手。
    至少在朕歸天之前,必須把這事兒妥善處理。
    絕不能把這個難題留給你們,更不能留給子孫後代。
    這藩王製度是朕定下的。
    這些藩王,多數是朕的骨肉,少數是朕的侄孫。
    由朕來處置他們,這些小子們縱有不滿,也得乖乖閉嘴!
    誰要是敢違抗,朕絕不輕饒!”
    朱元璋越說越激動,又陷入了蠻橫無理的狀態。
    然而朱標看到父親這種態度,眼眶卻不爭氣地濕潤了。
    內心滿是感動。
    他怎會不知父親這般做的緣由?
    這是擔心自己日後陷入困境,害怕兄弟們責備,給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才決心在他駕崩前,將藩王之事解決!
    這就是朕的兒郎啊!
    父皇待我真是太好了!
    縱觀古今,從未有過如此安逸的儲君!
    朕真是幸運至極!
    朱標立刻暗自發誓,從今往後,定要更加珍惜生命,活得長久些。如此一來,便能為父皇分擔更多煩憂。即便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隻要自己健在,避免白發送黑發的悲劇,父皇必然欣慰。
    “父皇,市舶司之事,還是交由四弟負責吧。我堅信他的能力與誠意,他接手此事定無差錯。”
    朱標強忍淚水,深深吸了幾口氣,才對朱元璋說出這番話。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也好,就依你所言。這些頑劣子弟有幸得你這般兄長庇護,實乃福分。”
    朱標連忙道謝:“多謝父皇恩準,孩兒代四弟叩謝!”
    接著,他們又談到了吳良、吳禎及備倭水師的相關事務。
    朱元璋說道:“讓老三前往崇明巡查確有必要,不過單靠他一人難以周全。吳禎、吳良等人曆經亂世,皆是敢作敢為之人。然而,那些備倭水師,如今看來恐怕不少仍與海寇藕斷絲連。畢竟其中許多人本就是陳友諒、方國珍的舊部。要說他們與那些逃亡海上的殘黨毫無瓜葛,反倒奇怪了。在這種情形下,老三此行風險極高,若稍有不慎,恐將危及自身安危……”
    朱元璋思索片刻,對朱標說道:“你稍後去聯絡巢湖水師,告訴他們時來運轉的機會到了,是否願意跟隨你這位太子做事。”
    他繼續說道:“若他們願意,且表現良好,我自當既往不咎。切莫說我無情無義。”
    朱元璋早先認為手下的巢湖水師不夠穩固,需另建一支完全屬於自己的嫡係水軍。
    近年來,水師的需求減少,回頭審視卻發現這支被寄予厚望的嫡係部隊也存在諸多問題。
    該整頓巢湖水師了,同時也要提升其地位。
    朱元璋此前一直打壓巢湖水師,如今由朱標出麵招撫最為適宜。
    自從廖永忠因罪被處死後,巢湖水師便被冷落,整日提心吊膽。
    此刻朱標傳遞出善意,他們絕不會錯失良機,必定緊緊攀附。
    聽到父親關於巢湖水師的安排,朱標頗感驚訝。
    他實在沒想到父親會在當下重新啟用這支水師,並給予重生的機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此看來,是否意味著當年率領巢湖水師的廖永忠給父親留下的芥蒂已消散?
    想到這裏,朱標搖搖頭,覺得這不太可能。
    當年廖永忠的事情,對父皇而言無疑是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甚至劉伯溫被胡惟庸暗害,也與這件事脫不了幹係。
    這道傷疤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消退。
    如今看來,父皇隻能暫時擱置此事,以顧全大局。
    朱標並未對此追問,也不願主動揭開這層傷痛。
    在商討完老三前往崇明島的具體計劃後,父子倆做了諸多安排。
    確認計劃大致無誤後,朱標便告辭離去,急忙趕往找老三和老四。
    他知道,老四一向聰慧,恐怕已猜到父皇召見他的意圖,此刻定然心中焦慮。
    自己必須盡快回去告知他,免得他過度擔憂……
    ……
    朱標走後,朱元璋沒有立刻翻閱奏章,而是托腮陷入沉思。
    一臉愁容。
    他並非在為巢湖水師之事煩惱,而是在思考如何妥善處置藩王問題。
    剛才父子對話雖顯輕鬆,仿佛已有對策,實則朱元璋內心並無良策。
    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棘手至極。
    無論怎麽努力,似乎總是不合心意,難以盡善盡美。若其他幾個兒子平庸無奇倒也罷了,處理起來容易些。偏偏他們個個才華橫溢,其中尤以老三、老四最為出色。至於老二,雖然愚鈍,但領兵打仗時卻毫不含糊。一向果斷的朱元璋,在這件事上卻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
    ……
    “老四,你準備一下,去處理龍江寶船廠的事情吧。”
    “真的?!”
    朱棣頓時喜形於色,心中忐忑一掃而空。
    他一直擔心隨著大哥在父親麵前待的時間長了,自己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沒想到大哥這次前來,竟給他帶來了如此意外的好消息。
    “當然是真的,戲都搭好了,怎能就此停下?交給你就放心,父親和我都相信你能做好。”
    朱棣聽後,眼眶微熱。
    大哥雖然隻字未提,但他明白,這份信任來自大哥在父親麵前的努力。否則,父親的脾氣,絕不會如此安排。
    “大哥請放心,我必定全力以赴,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毫無疏漏!”
    燕王朱棣滿心歡喜,竟無暇久留,立即命人用擔架抬著他直奔龍江寶船廠。
    途中未作停歇,徑直趕往目的地。
    喜歡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