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感到動搖

字數:8961   加入書籤

A+A-


    要不是韓成這樣一個來自未來的人點撥,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這其中的奧秘。
    並不是說韓成比他們更聰明,而是因為他的生活年代比他們晚了幾百年,身處一個信息的時代。他掌握著後世的知識,也深知明朝未來的走向。
    很多如今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這個時代便顯得格外新奇,甚至能引發深遠的影響。
    一番長談之後,朱元璋父子倆站了起來,滿載而歸,打算告辭。正事說完,韓成也希望他們能盡快離開,畢竟時間尚早,他還想與自己的未婚妻繼續相處。
    所以,他對他們的離去很是期待。
    然而就在這時,朱元璋突然止步,略作猶豫後問道韓成:“你能詳細講講四哥登基後怎麽對待那些藩王嗎?”
    提到這件事,朱元璋的表情有些複雜。韓成心裏有數,肯定是洪武帝聽了他的描述,知道了朱棣後來的作為,對他有了新的看法。
    或許是對曾經深信不疑的藩王製度感到動搖。
    此刻,他心中已有念頭,想要對這藩王製度有所動作。
    隻是眼下尚未想出妥善的應對之策,於是轉而想借鑒永樂大帝的經驗,從中汲取教訓。
    韓成本打算告退,可察覺到朱元璋的語氣與往日有異,雖細微難察,卻能在其語調中感受到一種倦怠與疲憊。
    朱元璋待他格外客氣,這也讓向來軟弱的韓成更難以啟齒告辭。
    “自然是可以的。”
    韓成說著便邀請兩人重新落座,並自己亦歸位。
    此事並非一時半刻能夠講清,需得梳理一番。
    整理思緒後,他開始了新一輪的講述。
    從朱棣繼位後實施的諸多舉措說起——削減藩王護衛、改善宗室生活條件,乃至推行宗室養豬等事,一一道來。
    其中有些內容韓成先前已向朱元璋提及,但不夠詳盡;另有一些,則從未提起,如宗室養豬之事。
    這次,他將所有細節都毫無保留地陳述出來。
    朱元璋聽罷,沉默許久。
    片刻之後,他長歎一聲,又輕輕點頭。
    此刻他最關切的,是如何妥善處理宗室問題。
    得知自己引以為豪的宗室體係竟引發內亂,他便決心不把這個隱患留給後代。然而,他始終未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
    “陛下是否打算借鑒永樂帝的方法來應對藩王問題?”
    麵對韓成的發問,朱元璋本能地想搖頭,卻又意識到,在韓成麵前,自己並無太多可隱瞞之事。這家夥來自數百年之後,且對大明似乎頗為了解。
    在這種情形下,他對韓成已無太多秘密可言。
    於是,他微微頷首。
    這也正是朱元璋在韓成麵前情緒難掩的原因之一。他認為韓成清楚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人。既然如此,再偽裝情緒顯得多餘,不但讓自己不適,還會讓韓成看穿。
    “陛下,此法萬不可取,它同樣是個陷阱。”
    韓成苦笑著說道。
    這是陷阱?
    朱元璋聽罷一怔。雖然他也覺得老四的辦法有些欠缺,但從整體來看,這已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
    如此方案,竟也成了一個陷阱?
    朱元璋難以置信。
    但隨著韓成的詳細解釋,他很快接受了這一事實。
    (本章終)
    “永樂帝所用的方法,乍一看確實很妥當。
    放棄一部分利益,改善宗室生活,再加上些許強硬措施,使得藩王們雖然不情願,但也接受了這套方案,從而削弱了許多藩王的軍權。
    暫時解決了藩王製度帶來的隱患。
    然而,這種方法並非沒有問題。
    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藩王謀反的情況。
    這確保了明朝不會陷入內部紛爭,皇位將永遠傳承於永樂帝這一支。
    但藩王製度本身的缺陷並未根除。
    它像一顆毒瘤,深深影響著明朝的發展。
    明朝的衰亡,除了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以及太子和二皇子造成的影響之外,藩王製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若無藩王製度,明朝或許能多延續幾十年。”
    偏殿內,韓成的話語讓朱元璋與朱標心中掀起波瀾。
    情況竟如此嚴峻?
    朱元璋認為朱棣的辦法很好,朱標也持相同觀點。
    盡管存在諸多隱患,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相當不錯的。
    削藩之舉消弭了諸多潛在危機,對大明江山穩固大有裨益。同時,朝廷亦有所補報,以盡宗族情義。
    然而,為何傳到韓成耳中,這些措施竟成了不堪之事?竟會削減大明氣數?這般嚴重、如此誇張?
    並非眾人不信韓成言辭,而是其話語與眾人所思相去甚遠。
    “那些藩王憑借地位胡作非為,擾民害眾?”
    朱元璋聽罷沉思片刻,目光落在韓成身上,語重心長地問道。此時他的心境頗為沉重。
    韓成雖未直言,但朱元璋已能斷定,實際情況與他預想相差無幾。
    如今藩王雖已分封,兵權盡失,再無反叛之力。
    據韓成所述,這些藩王的確未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既然無反叛之舉,卻仍有如此惡行,唯一的解釋便是他們仗勢欺人,肆意妄為,荼毒生靈。
    這並非不可能發生。即便是在第一代藩王分封後,便有不少人漸趨墮落。
    若任由其發展,第二代、第三代恐更甚。
    必是做了許多壞事。
    韓成話音剛落,朱元璋便感到怒火中燒。他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聽韓成親口說出來,心中依舊不悅。
    “這些人忘恩負義,仗勢欺人,奪人田產,簡直無法無天!”朱元璋呼吸急促,臉龐漲紅。
    然而韓成接下來的話卻讓他一時語塞:“雖然此事令人憤慨,但並非最要命的問題。他們於封地所為,不過是小患,遠不至於動搖根本。”
    韓成的評價讓朱元璋難以置信。難道還有更可怕的事情?到底是什麽樣的過錯,能比這些更大的罪行更為致命?
    朱標也在一旁聽得怔住,隨即陷入深思。思索良久,他也想不出除了這些行為之外,這些藩王還能如何禍害江山。
    最後,韓成緩緩道:“要說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陛下您啊。”
    在這問題上,朱元璋感到愈發困惑。韓成的話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有何種行為會危及後世呢?
    經過長久的沉思,朱元璋依舊未能找出答案。韓成見狀,並未故弄玄虛,稍作等待後,便直截了當地給出了答案。
    “正是你確立的宗室供養之製,此製度使大明的皇族成了國家的一顆毒瘤,不斷吸取國家的精華,致使大明日漸衰弱。”
    宗室供養之製?韓成所指竟是這個?
    聽到韓成的答案,朱元璋與朱標皆感震驚。
    他們之前費盡心力思索,卻從未將此事與宗室供養之製聯係起來。
    “韓成,這說法恐怕有誤吧?宗室供養之製實為善政,怎會在你口中變為禍根?這不合常理!”
    朱元璋疑惑地望向韓成問道。
    “善政?陛下可曾計算過每年供養宗室需耗費多少資財?”
    韓成反問朱元璋。
    “依我之規,我的兒子,即大明的親王,每年不過五萬石米糧,兩千引鹽,兩萬五千貫大明寶鈔,一千斤茶葉,冬夏各千匹布……”
    朱元璋的記憶力相當不錯,特別是對自己重視的事情和親手規劃的內容,他能立刻清晰地說出賜予大明親王的各種優待。
    說完後,他看向韓成說道:“這數目聽上去不小,但親王也需要養活一大群人,還要維持王府屬官及各項開支……”
    韓成接口道:“單獨看一位親王確實不多,但陛下切莫忘了,大明不止有一位親王。”
    “您有二十六個兒子呢!”
    按照原本的曆史,長子無需封為親王,那麽一口氣就要封出二十五位親王!
    聽到這話,朱元璋先是驚訝,隨即喜上眉梢。
    果然是自己的血脈!
    自己怎麽會如此出眾!
    朱家果然子孫滿堂!
    自己真是立了大功!
    一個人便生了二十六個兒子!
    早年因戰亂,朱家人口幾乎斷絕。
    隻剩下自己與大哥兩支血脈。
    大哥一支僅剩一子。
    如今如何?單憑自己就誕育二十六子,總算為朱家繁衍昌盛做出了貢獻!
    將來即便去了地府見到父親,也能昂首挺胸與之交談了!
    標兒這小子,真是讓朱家揚眉吐氣了!
    “標兒啊,你得加把勁兒,多給我們朱家添幾個後人,讓家族興旺起來!”
    朱元璋轉過臉對朱標說道,語氣滿是深意。
    韓成講過,就算算上可憐的大孫子雄英,標兒也才五個兒子,比起我來,這差距也太大了。
    朱標正在盤算著二十五個親王一年的俸祿要花多少錢,朱元璋卻突然說起這樣的話,直接把他搞蒙了。
    父皇想的事情怎麽這麽獨特呢?
    這不是正討論宗室帶來的麻煩嗎?
    怎麽忽然就扯到讓我多生孩子上了?
    “好,好,我明白了父皇。”
    朱標點頭答應。
    朱元璋還想繼續說幾句,催促一下婚事。
    但一想到老四惹出的那些亂子,還有允熥他們最後的下場,朱元璋就把快出口的話咽了回去。
    原本的好心情頓時消失無蹤。
    不僅消失了,還想要狠狠揍老四一頓!
    “二十五個親王,不說其他,光是俸祿,一年就要一百二十五萬石糧食,六十二萬五千貫寶鈔,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
    韓成看著朱元璋開始給他算這筆賬。
    “確實挺多。”朱元璋點點頭。
    “仔細算來,這數目其實不算多,以大明之廣袤,這點財富還是承擔得起的。”
    朱元璋依然認為這隻是小事一樁,並未達到韓成描述的那種可怕境地。
    小事?
    韓成笑了笑。
    “陛下切莫忘記,親王也會有子嗣。
    除了繼承王位的那個,其餘的仍需封為郡王。
    郡王的兒子中,除卻繼承王位的,還得封為鎮國將軍……
    而那些從父輩手中繼承王位的人,同樣會繁衍後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新生的兒子裏,一個繼承王位,剩下的則封為郡王。
    更何況,大明的親王並非僅有這二十五位。
    通常而言,每個登基為帝的人,都會留有其他兄弟。
    皇帝的兄弟會被冊封為新晉親王。
    於是新一輪循環便開始了。
    按照陛下所設的宗室製度,除非某個親王斷子絕孫或犯下重罪,否則親王爵位會世代相傳。
    如此發展下去,暫且不說別的,單看親王經過數代之後的數量,就已相當可觀。
    他們的子孫後代更是難以計數。
    依照陛下規定,郡王每年祿米六千石,鎮國將軍則是兩千石,更不用提各種雜項供給。
    光祿米一項,數額就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而且,如今計算的,還隻是陛下當前的標準。”
    若依陛下之意行事,仿效永樂帝提升宗室待遇之策,則所涉數目必將更加龐大!
    一世、兩世、三世尚無大礙,然世代繁衍過多,此數便將駭人至極!
    更甚者,自對宗室圈養起始,諸多宗室閑暇時便熱衷於生育之事。
    其中竟有一人,子嗣竟超百名。
    逢節日相聚,兄弟姐妹間往往難以相認。
    乃至自身,亦難辨其子。
    這般繁衍之力,與西漢中山靖王相較亦不遜色。
    孕育之舉實為快事,眾人皆樂此不疲,且尤為重要者,誕下子女後,均由大明朝廷供給。
    非但無損,還可借此斂財。
    以此法牟取國庫者,豈止一二!
    朱標本在心算親王俸祿,其算學尚佳。
    然韓成一番陳述後,初時還在飛速演算的朱標,終是放棄努力,甘拜下風。
    實在無法繼續,此數既大且繁,令人無從著手。
    盡管無法確切統計,但他心中明白,這一定是個極為駭人的數字。
    韓成話音剛落,偏殿便陷入沉寂。
    朱元璋與朱標都未開口。
    片刻之後,朱元璋看向韓成問道:“到了明朝末年,我朝宗室究竟有多少人?”
    韓成思索良久答道:“親王和郡王合計約三百餘人。
    至於能領朝廷俸祿的,因戰亂損毀了許多檔案,現有記錄並不完整。
    不過後人估算,在二十萬至百萬之間。”
    “老天爺啊!這麽多?!!”
    朱元璋震驚得失聲喊了出來。
    旁邊的朱標也被這數目震撼得啞口無言。
    雖然他早知數目巨大,卻沒料到竟如此誇張!
    二十萬到百萬啊!
    別說百萬,光是二十萬就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喜歡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永樂當災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