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軒轅賜劍

字數:4358   加入書籤

A+A-


    “陛下,不是說是來祭天的嗎?為何又改為祭祀先祖。”身後自有官員上前詢問。
    “嗯?朕之先祖就是天,祭天即是祭先祖,有何問題?”
    那官員一怔,還待再言,卻有身後之人拉了他一下,幾人上前布置神案,奉上祭品,嬴政開口說道:“將那勸我祭天之人帶上來。”
    左右自有中堅軍將士前去,將那人帶了上來,嬴政厭惡的看了那人一眼說道:“斬其首級當做祭品,今日能充當朕祭祀先祖祭品,也算是你的福分。”
    那人大驚失色,口中喊道:“陛下,陛下,我冤枉啊,不知臣有何罪?”
    嬴政懶得答話,隻是揮了揮手,不過片刻,中堅軍將士就將其首級送了上來,嬴政讓其放在神案之上,焚香祭拜,口中說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軒轅黃帝後裔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平六國一統天下,複大商疆土,今至泰山之巔祭奠先祖,祭祀人族聖山。”
    說完後嬴政跪拜在地,叩首,身後文武大臣被始皇帝舉動給驚呆了,不光不念祭文,更是將自己祖先攀附到軒轅黃帝身上了,按嬴姓家族推演,也隻是推到大商時期大臣惡來身上,在往上出名一些的就是伯益,不過眾說紛壇,一直沒有定下來。
    始皇帝祭祀完成,卻是未聽見身後之人跟著祭祀,起身轉頭看了過去,自有嬴姓之人出聲問道:“陛下,雖有傳聞言嬴姓始祖為伯益,但一直未定,怎的又扯上上古軒轅黃帝身上了?”
    嬴政龍目微微眯起,口中言道:“我得先人傳道,那伯益卻是我嬴姓先祖,其源頭一直到了軒轅黃帝,自當祭拜軒轅黃帝,此事不需再議,爾等還不祭拜。”
    文武大臣聽了嬴政斬釘截鐵的言語,自是不敢反駁,沒見那神案上鮮血淋淋,上一個要祭天的,已經把自己給送上去了,急忙跪拜於地叩首。
    嬴政又是一躬,將手中線香插入香爐之中,晴空雷鳴,空中如有大日壓下,眾人不得動彈,始皇帝站立在泰山之巔,抬頭望了過去,隨著空中白光一閃,眾人眼前又恢複了正常,自有中軍將士上前護衛始皇帝。
    嬴政卻是看見神案上一物,急忙推開眾人,疾步上前,將神案上的寶劍拿了起來,隨手拔出,隻聽劍鳴如龍吟,激蕩在泰山之巔,嬴政翻來覆去的看個不停,口中說道:“王翦,你來看看,這是何物。”
    “陛下,這劍是哪裏來的,莫非是上天所賜?”
    “嗬嗬嗬,上天,你什麽時候見過上天賜予我人族什麽東西,何況今日我可是祭拜的先祖,要賜予也是我嬴氏先祖所賜,與上天有什麽關係。”
    王翦拿著寶劍看來看去,越看越眼熟,自有李斯上前說道:“陛下,武成候,可否讓我一觀?”
    王翦將手中長劍遞給李斯,激動的問道:“丞相,你仔細看看,可是那人皇之劍?”
    李斯雙手托著長劍,嘴裏念念有詞的說道:“劍長三尺三,一麵日月星辰,一麵山川草木,劍柄一麵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麵書四海一統之策,此劍正是人皇軒轅配劍,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得人皇賜劍。”
    李斯跪拜於地,雙手高舉,將寶劍托過頭頂,嬴政心中大喜,雖說自己也認識此劍,不過由李斯親口說出來,那意義就不同了,嬴政伸手拿起寶劍,高舉頭頂,運使法力,劍身光芒大放,自有人道聖光顯現。
    嬴政大喝道:“今有先祖賜軒轅劍與朕,賀朕一統天下,此為大喜之事,爾等當與朕共慶之。”
    那泰山之巔如同初升之陽,那泰山腳下都能看到,山頂中文武大臣跪拜於地,口中齊賀道:“陛下一統天下,功蓋於世,得軒轅劍,當為人族共主,吾等見過人王,大秦萬年。”
    “大秦萬年,大秦萬年。”
    一聲聲呼喊,從山上傳到山腳,就連那些被秦始皇摒棄的儒生也感受到了山頂的人道聖光,人皇劍出,定了人王,也是跪拜於地,口中稱道:“大秦萬年。”
    自封禪泰山之後,有了軒轅劍的嬴政心中大定,即為人王,當手執兵戈,一統天下,凡大秦強弩射程之內,皆為秦土,六國被滅王室貴族都是熄了心思,更有那心思活絡之人瘋了一樣的湧入鹹陽城。
    古往今來,所有人皇臣子,對人族有大功績者,皆可入聖山,受人族萬世朝拜,稱為大賢,身前身後名,何人不向往,更何況入了聖山,那長生不死就不是傳說了,隻是找不到人族聖山東海之濱在哪裏。
    有了軒轅劍在手,更有人族聖父之言的嬴政,更是放下心結,不用擔心自己的身體,也不用考慮人心向背,欣然收了六國王室貴族中有才之人,讓其立於朝堂為大秦效命,自此後秦國疆域一統,再無內患。
    人族內患一平,外部可就要遭殃了,本來隻是為了鎮壓南越的大軍,開始恩威並施,拉攏一批,殺一批,更是設置官員郡守管理地方,北方匈奴的好日子也到頭了,蒙括三十萬大軍鎮守北疆,得始皇令,提十萬大軍掃蕩匈奴,竟然是以扶蘇為主將,蒙括為副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又派王賁來鎮守長城,主管後勤之事,王賁蒙括心知,這是皇帝對扶蘇的考驗,若是此戰大勝,長公子就是大秦帝國的繼承人,自然是不遺餘力輔助,扶蘇受腐儒教導,優柔寡斷,卻不是帝皇之才。
    第一次北征,雖未大敗,卻是也折損了萬餘將士於草原之中,始皇帝大怒,傳旨將扶蘇送入軍中,與將士們同吃同住,不得泄露自已身份,蒙括也收到密旨,若是長公子死於軍中,那便死了,日後不許再提,朕絕不怪罪。
    大軍回長城整頓一年有餘,扶蘇竟然在軍中也熬了下來,從剛進軍營時一副翩翩公子的模樣,也變成了一副大老粗的樣子,賴自幼修煉,文武並進,那身體可比那些平民好的多,受軍士崇拜推舉,已經是百夫長了。
    三月開春,大軍開拔,這次就是蒙括為主將,此次卻是二十萬大軍出了長城,更有蒙毅為副將,王賁仍然負責後勤,蒙括收始皇帝旨意,要將扶蘇送到前線,若能存活下來,才可收其入中軍。
    蒙括蒙毅兩人發生了巨大的爭執,蒙括要按皇帝之命行事,蒙毅卻不允,若長公子真的死在軍中,對大秦,對蒙家都不是好事,最終蒙括讓了一步,調扶蘇入斥候營,不是身強體壯,武藝超群嗎,不在大軍之中作戰,體現自身勇武即可。
    扶蘇就成了斥候營中的一員,這一年多的時間,早就磨滅了扶蘇的性子,一路上跟隨那些老兵,學習看風,辯敵,如何深入後方,尋找敵人主力,竟然在無意中立下大功,尋得匈奴主力所在,不過那一隊斥候隻有包括扶蘇在內三人逃回報信。
    以大秦戰陣之威,匈奴遠遠不是對手,平日隻有偷襲,騷擾,兩軍對壘如何是大秦的對手,隻是草原廣袤,實在是難以尋找敵蹤,得扶蘇消息,蒙括蒙毅大喜,調動軍馬即刻出兵,此去安排有前鋒營萬餘人先行前往,不可走了匈奴賊子。
    這一戰大秦二十萬對匈奴五十萬,匈奴雖說人馬眾多,怎能比得過大秦強弩,一戰之後,匈奴再無翻身餘地,斬敵三十餘萬,剩下的四散而逃,就連那頭曼單於也死在亂軍之中。
    蒙括深知,打蛇不死,必受其害的道理,開始分派手下將領,各自帶兵五千人,分成二十個小隊,掃蕩大草原,以人多擊人少,人少纏鬥,各隊都有訊號火箭,發現敵蹤若有不敵,可放火箭報信,自有周邊軍隊前往支援。
    剩餘還有四萬大軍,留作機動,鎮守中軍,此令一出,整個草原可就遭殃了,大軍所過之處,人畜全無,高過車輪者皆斬,那冒頓繼承了單於之位,卻是隻能往北方繼續逃竄,此後漠南再無王庭。
    此戰過後,扶蘇終於沒了心中那些仁慈之念,身為斥候,自家將士慘死也不能救,傳遞信息才是第一任務,匈奴殘暴更是看在他眼裏,後來跟隨大軍分開,也是屢立功勳,戰後被升為千夫長。
    嬴政心底才算是放下了大石,下旨讓其返回鹹陽城,立其為太子,扶蘇經過這次的戰事,對儒家也有了看法,心中漸漸偏向了公羊敢的看法,慢慢的冷落了淳於越的派係。
    不過此時的大秦還是以法家為主,扶蘇回朝後,感秦人艱苦,六國征戰才剛剛平息,上書始皇帝,收兵穩固北疆,發展南越,與民休息,秦始皇此時已經決定了王位繼承之人,豈會不知體恤民力之事,同意了扶蘇之奏。
    此後扶蘇在大秦聲望高漲,臣民皆稱為仁君,大秦一統天下,內外賓服,外無強敵,內無掣肘,始皇帝心中對帝皇之事也沒了興趣,傳位扶蘇,巡遊東海,心心念念想等雲軒來接。
    喜歡竊天之賊,吃我一斧請大家收藏:()竊天之賊,吃我一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