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疑似水墓
字數:4539 加入書籤
簡短的休息之後,我們繼續出發,很快我們就來到了鄧士倫此前說的深溝。
溝的確很深,不過兩側的坡度還行,下去的時候,沒費多大力氣,上去的時候有點難,這就是下山容易上山難。
“哥,你看著這是什麽。”
球球現在成了排頭兵,他一馬當先走在隊伍前麵,給我們開辟出一條上山的路,走著走著,忽然衝我招手示意。
我知道球球不是那種一驚一乍的孩子,估計是看到了什麽讓他震驚的東西。
我加快腳步,拽著一棵棵小樹,快速爬了過去,不一會就超過了鄧士倫,很快來到了球球身邊,我一邊喘息,一邊順著球球的手勢,向左前方望去。
隻見一個巨大的石像半截身子探出山坡,半截身子埋在山坡中。
石像很大,距離我們一二十米,仍然覺得那碩大的戴著襆頭的腦袋,猶如四個籃球大小。
石像是側著身埋入山坡中,一雙凸起的眼珠子,直勾勾望著我們的方向。
不用過去仔細看,我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個唐代的石像生。
唐墓?
而且用官員做石像生,莫非這裏有座王墓?
滎陽距離唐朝國都洛陽城大概有一百公裏左右,所以這裏還真有可能葬著一個王。
唐朝李淵建國時,國都在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城。
可是,到了740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後,把國都遷移到了洛陽。
然後,在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及平定之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稱帝,也就是今天的銀川,史書中稱為東都。
最後,後梁太祖朱溫成功篡唐,又把國都從開封遷到了洛陽。
說這段曆史不是為了彰顯洛陽的重要性,而是通過洛陽映射這座滎陽深處的大山。
這是地理之間的關係,那麽從風水學上講,滎陽既是邙山的餘脈,也可以說是西邊大伾山的餘脈,甚至也可以說是崤山東延的餘脈。
綜上,從地理因素,和風水方麵,就注定了滎陽這個不是大龍脈,而是小龍脈的特殊存在。
這裏在古代發生了很多場戰役,大地山川都發生了巨變,有些王侯將相戰死在這裏,因其特殊原因,就地掩埋在了這裏。
這裏的山脈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一片是翠綠,接著另外一片就是光禿禿幾乎寸草不生。
這說明什麽?
這說明墳頂遍地都是,隻是因為地脈改變,很多原本可以找到的古墓,已經被掩埋在山底深處,或者被拱起在山坡之上,具體情況不一而足。
“如果順利的話,這次收獲應該很大。”
有了石像生這個標誌,我猜測,鄧士倫小時候去過的西山坡下麵的古墓規模不會小了。
墓越大,陪葬品越多,這是基本常識,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出現,隻是這個特殊情況比較少而已。
“真的?”
老馬已經很疲累了,聽到我的話之後,馬上振奮了精神。
“我在前麵帶路。”
鄧士倫也是心花怒放,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球球別跑太快,他都跟不上了。
“師叔,你做主,不過,得先找個合適的營地。”
我們背著物資,走了兩個多小時了,最多再走一小時就走不動了。
人人背包重達四五十斤,還不是在平地上行走,三個小時已是極限了。
“沒問題,跟我來。”
鄧士倫走的速度不快不慢,有時候還停下來辨別一下方位,這讓我們也有了喘息的時間。
大約二十多分鍾之後,我站在山坡下抬頭向上望去,隻見這是一個植被稀少的巨大山坡,這山坡好像是一個簸箕,兩邊稍大,頂部稍窄,酷似一個大簸箕。
“壞了。”
這種簸箕山坡最是容易旋風聚氣的,簸箕中心靠下的位置,正適合埋人。
然而,簸箕頂端竟然有一掛不大不小的瀑布蜿蜒直下,更奇怪的是,山腳下竟然沒有水潭。
從上麵流下的水,都被山坡上的縫隙分流了,所以,這座西山坡,兩側都有小溪,獨獨山腳下沒有。
“怎麽回事?”
老馬和鄧士倫同時向我看來,臉色有些慌張。
“這裏應該是有座古墓,不過,若我猜測不錯的話,應該是個水墓。”
古墓中有水,其中的陪葬品就得損壞大半,剩下品相稍好的,也得大打折扣。
“水墓?那我們這一趟豈不是白來了。”
老馬有些委屈的說道,說完把背包往地一丟,一屁股蹲在了草地上。
“那也得挖開看看才行。”
鄧士倫不甘心的說道。
很多年過去了,鄧士倫隻記得西山坡所在的位置,已經記不清上麵是不是有瀑布了。
也或許是前些天,山裏大雨滂沱,這裏形成了新的瀑布?這個因素太牽強了,所以,我才說,這是一座水墓。
“沒錯,既然來了,就挖開看看再說。”
老馬騰一下從草地上站了起來。
我看著這兩個猴急的家夥,心說,盜墓真是考驗人性啊。
“哥,挖不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球球也是主張先挖開看看,我從他的眼神能看出來。
“行,先挖開看看,不過,大家都餓了,我們先找個地方,安營紮寨。”
很快,我們找到一塊巨石前的平坦草地,卸下背包,兩個人紮帳篷,兩個負責做飯。
一個小時後,帳篷也紮好了,也吃飽了,接下來就是探墓。
洛陽鏟是少不了的,鄧士倫,球球和老馬各拿了一個,在我的帶領下,順著山坡往上爬。
“我小時候就是順著這條路上去的,以前這裏有不少香菇和木耳,我們每次來,都能采一大袋子。”
有向導就是好,我們跟在鄧士倫身後,往上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了坡腰伸展出來的一個平台之上。
我站在平台上往上看,總覺得墓門就在我正對麵,沒有為什麽,就是直覺而已。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判斷。
從坡腰到坡頂,還有大概五六十米,有墓的話,估計也就在這五六十米以內。
而這座平台,如果是天然形成的,而且在此存在了幾百上千年,那麽這應該是一處祭祀場。
石像生應該矗立在平台兩側。
想到此,我拎著工兵鏟,向左側走去,因為,如果有墓,那麽文官石像生應該在左側,右側應該是武官。
平台縱深十幾二十米,寬三十多米,完全擺得下石像生。
平台日久年深,上麵不單有過膝的野草,也有數棵不大不小的樹木,因此,尋找起來,還是頗費一番功夫的。
“我找到了。”
老馬用洛陽鏟在草叢中,扒拉了一會,眼看著一個不到十公分的四方形石頭基座出現在了眼簾之中。
我趕緊跑過去一看,果然如此,這一下,我就更確定這裏是一座王墓了。
喜歡北派:走地仙盜墓筆記請大家收藏:()北派:走地仙盜墓筆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