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李淵建唐立儲位 整軍欲討西秦薛
字數:2360 加入書籤
大業末年,天下板蕩,群雄並起,隋室江山搖搖欲墜。唐國公李淵,本為隋臣,眼見隋朝大勢已去,在次子李世民等人的勸說與推動下,於大業十三年在晉陽城起兵。李淵素有大誌,且善於用人,他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直取長安城。入城之後,李淵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並未急於稱帝,而是擁立隋世祖之孫楊侑為帝,遙尊隋世祖為太上皇,自己則擔任大丞相,封唐王。此舉既順應了部分隋臣的正統觀念,又為自己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一時間,各方豪傑紛紛來投,李淵的勢力迅速壯大。
時光匆匆,一年轉瞬即逝。江都傳來噩耗,隋世祖遇弑,隋朝的統治徹底崩潰。李淵見時機成熟,於義寧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逼迫隋末帝楊侑禪位於己。這一日,長安城皇宮之內,氣氛莊嚴肅穆又暗流湧動。楊侑身著素服,麵容蒼白,他雖貴為天子,卻不過是個傀儡,如今大勢已去,隻能無奈地交出象征皇權的玉璽。李淵身著華麗的龍袍,頭戴皇冠,在眾人的朝拜中登上皇位,正式建立唐朝,改年號為武德元年。這一刻,宣告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李淵稱帝後,擺在他麵前的首要任務便是確立儲君與分封宗室。自古以來,立儲之事關乎國本,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內亂。李淵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性格寬厚,在李淵起兵之初便跟隨父親四處征戰,協助處理諸多軍政事務,在長安根基深厚,朝中不少大臣也支持他。李淵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東宮好好曆練,將來繼承大統,守住大唐江山。
次子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可謂戰功赫赫。他天生聰慧,謀略過人,且英勇善戰。從太原起兵開始,李世民便衝鋒在前,他率軍平定了諸多割據勢力,為唐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李淵封他為秦王,對他的軍事才能極為讚賞。李世民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色,還廣納賢才,他的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這些人對李世民忠心耿耿,也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子李元吉,同樣驍勇善戰,他被李淵封為齊王。李元吉自幼喜好武藝,性格較為莽撞,但在戰爭中也屢立戰功。他駐守太原,負責抵禦北方的突厥等勢力,為唐朝的北疆穩定做出了貢獻。
李淵的女兒,也就是平陽郡主,更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她在李淵起兵後,散盡家財,招募軍隊,組建了一支娘子軍。這支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為李淵順利進軍長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李淵念其功績,封她為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也成為唐朝曆史上一位傳奇的女性。
確立了皇室內部的秩序後,李淵開始整頓人馬,準備進行一場更為艱巨的戰爭——討伐西秦薛舉。西秦位於隴西地區,薛舉本是當地的豪族,趁隋末大亂之際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後來稱帝。他的軍隊勇猛善戰,麾下有薛仁杲等猛將,勢力不容小覷。薛舉野心勃勃,一直覬覦關中地區,對剛剛建立的唐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李淵深知薛舉的厲害,他不敢掉以輕心。在朝堂之上,李淵與群臣商議討伐西秦之事。他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凝重地說道:“薛舉狼子野心,占據隴西,對我大唐虎視眈眈。如今我大唐初立,根基未穩,若不早日除掉這個心腹大患,恐日後生變。眾愛卿可有良策?”
宰相裴寂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先穩固我軍防線,加強關中地區的防禦。同時,派遣使者前往西秦,假意求和,以拖延時間,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出兵。”
李世民卻有不同意見,他向前一步,朗聲道:“父皇,裴相所言雖有道理,但薛舉狡詐多疑,求和恐難奏效。依兒臣之見,我軍應主動出擊,趁其不備,先發製人。薛舉雖勇,但他剛愎自用,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我軍若能把握時機,定可一戰破之。”
其他大臣們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一時間,朝堂上議論紛紛。李淵靜靜地聽著眾人的意見,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這一戰關係到唐朝的生死存亡,必須慎重決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淵最終決定采納李世民的建議,主動出兵討伐西秦薛舉。
於是,李淵開始調兵遣將,命李世民為帥,率領大軍出征。李世民領命後,迅速回到秦王府,召集麾下將領,商議作戰計劃。他對眾將說道:“此次出征,關乎大唐的未來,隻許勝不許敗。大家務必齊心協力,奮勇殺敵。”眾將齊聲應和,士氣高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李世民緊鑼密鼓地籌備出征事宜。他一方麵訓練士兵,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麵,派人收集西秦的情報,了解薛舉軍隊的部署和動向。同時,他還與朝中大臣保持密切聯係,確保後勤補給能夠及時跟上。
長安城外的校場上,軍旗飄揚,鼓聲震天。李世民身披戰甲,騎著一匹高大的戰馬,在軍隊前巡視。士兵們整齊地排列著,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堅定的神情,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們將為唐朝的榮耀而戰。隨著李世民一聲令下,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向著西秦的方向前進,一場決定唐朝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喜歡蘇定方演義請大家收藏:()蘇定方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