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商海暗湧與破局之機

字數:2752   加入書籤

A+A-


    1983年深秋的上海街頭,梧桐葉在寒風中打著旋兒飄落。陳宇站在百貨公司門口,望著櫥窗裏陳列的最新款蝴蝶牌縫紉機,眉頭緊鎖。距離上次與港商的合作談判已經過去了半個月,原本敲定的訂單突然被競爭對手截胡,這背後的蹊蹺讓他嗅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
    "陳總,查清楚了。"助理小王抱著一摞文件匆匆趕來,眼鏡片上還蒙著一層白霧,"是永昌貿易公司在背後搞鬼。他們不僅提高了供貨價格,還承諾給港商額外的返利。"
    陳宇接過文件,指尖在紙張上快速滑動。永昌貿易公司的老板張永昌,正是半年前被他從鋼材市場擠走的對手。這個睚眥必報的商人,這次顯然是有備而來。文件裏還夾著一張模糊的照片——張永昌與港商在和平飯店的酒會上舉杯交談,兩人臉上的笑意讓陳宇胃部一陣抽搐。
    "小王,通知各部門主管,半小時後開會。"陳宇將文件塞進公文包,轉身走向公司大樓。他的皮鞋踏在青石板路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敲打著他緊張的神經。這次危機不僅關乎一筆百萬訂單,更關係到公司在華東市場的聲譽。
    會議室裏,日光燈嗡嗡作響。市場部經理李建國正在匯報最新的市場動態:"現在永昌給出的價格比我們低15,港商那邊態度堅決,除非我們能給出更優惠的條件......"
    "降價不是辦法。"陳宇打斷他的話,目光掃過眾人,"我們的產品質量擺在那裏,盲目降價隻會自毀招牌。張永昌這次敢下血本,肯定是想把我們徹底擠出市場。"他掏出鋼筆,在白板上畫出一張關係網:"大家看,永昌最近頻繁接觸紡織廠和供銷社,他們想壟斷整個供應鏈。"
    財務主管老周推了推老花鏡:"可是陳總,我們的流動資金隻夠維持兩個月。如果拿不到新訂單......"會議室陷入了死寂,隻有牆上的掛鍾滴答作響。
    陳宇摩挲著下巴,突然想起三天前在圖書館查閱的資料。1983年,國家正在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村市場對縫紉機、收音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他眼睛一亮,在白板上重重寫下"農村市場"四個字:"既然城市市場被針對,我們就開辟新戰場!"
    "可是陳總,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物流成本......"李建國提出質疑。
    "這正是永昌的盲區。"陳宇拿起一根教鞭,指著地圖上的鄉鎮,"我們可以和當地供銷社合作,采取"以貨易貨"的方式。比如用縫紉機換糧食,再把糧食賣給國營糧站。這樣既能解決銷路問題,又能回籠資金。"
    會議結束時,暮色已經籠罩了黃浦江。陳宇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看著對岸霓虹初上。桌上的電話突然響起,是老家的二叔打來的:"小宇,村裏好多人想買縫紉機,可鎮上根本買不到......"這個意外的電話,讓陳宇更加堅定了開拓農村市場的決心。
    接下來的半個月,陳宇帶著團隊跑遍了江浙滬的大小鄉鎮。在嘉興的一個供銷社裏,他遇到了難題。供銷社主任老吳連連搖頭:"小陳啊,我們也想幫你,可上麵規定隻能賣國營廠的貨。"
    陳宇從公文包裏掏出一份文件:"吳主任,這是省輕工局下發的《關於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裏麵明確提到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農村市場建設。而且我們的縫紉機比國營廠的便宜20,還提供上門維修服務。"說著,他掏出一張宣傳單,上麵印著"買縫紉機送繡花教程"的字樣。
    老吳眼睛一亮:"這個點子好!現在農村姑娘結婚都講究陪嫁縫紉機,要是能學繡花,肯定受歡迎。"兩人一拍即合,當場簽訂了首批500台的訂單。
    消息傳回公司,士氣大振。生產車間連夜加班加點,包裝線上的工人們哼著小曲,幹勁十足。但陳宇知道,這隻是第一步。他安排市場部在鄉鎮廣播站投放廣告,又聯係了當地的民間劇團,在演出前插播產品介紹。
    正當陳宇的農村市場計劃如火如荼展開時,張永昌坐不住了。他派人在各個鄉鎮散布謠言,說陳宇公司的縫紉機是"二手翻新貨"。這些謠言很快傳到了老吳耳朵裏,他打電話質問陳宇:"小陳,這到底怎麽回事?"
    陳宇早有準備。他帶著質檢報告和生產車間的錄像趕到供銷社,當著老吳的麵,拆開一台縫紉機展示內部結構:"吳主任,您看這齒輪的做工,還有這烤漆工藝,怎麽可能是翻新貨?我懷疑是競爭對手在搞鬼。"說著,他掏出一份匿名舉報信,上麵詳細記錄了永昌公司雇傭閑散人員造謠的經過。
    老吳看完信,臉色鐵青:"太過分了!小陳,你放心,我這就去廣播站辟謠。"
    風波平息後,陳宇的縫紉機在農村市場徹底打開了局麵。三個月後,當永昌公司反應過來準備跟進時,陳宇已經和十幾個縣的供銷社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更讓他驚喜的是,港商看到農村市場的潛力,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合作。
    在慶功宴上,小王舉著酒杯走到陳宇身邊:"陳總,您怎麽想到開辟農村市場的?"
    陳宇望著窗外璀璨的夜景,想起重生前在農村老家的記憶。那時縫紉機是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市場需求巨大。"做生意就像下棋,不能隻盯著眼前的地盤。"他抿了一口酒,目光堅定,"當別人在城市裏爭得頭破血流時,我們要學會另辟蹊徑。"
    夜深了,陳宇獨自走在南京路上。街邊的霓虹燈牌閃爍,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商業浪潮。他知道,這隻是商海征程的一個小勝利,未來還會有更多挑戰。但隻要把握時代脈搏,找準市場需求,就沒有闖不過的難關。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