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破局之路:構建全產業鏈閉環

字數:2079   加入書籤

A+A-


    商戰硝煙尚未散盡,陳宇已將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戰略布局。經曆了仿冒危機和渠道博弈後,他深刻意識到,僅靠單一的產品研發與銷售,難以抵禦行業震蕩。要在電子產業站穩腳跟,必須構建屬於自己的全產業鏈閉環。
    “我們的芯片依賴進口,核心元件被供應商掐著脖子,連生產節奏都要看別人臉色。”在公司高層會議上,陳宇將一疊供應鏈數據重重拍在會議桌上,“這次的危機不過是個警告,如果哪天進口渠道被切斷,我們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會議室裏鴉雀無聲,林浩、李陽等人的臉色愈發凝重。
    經過徹夜研討,團隊敲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收購瀕臨破產的本地電子元件廠,掌控基礎元件生產;第二步,與高校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攻關核心技術;第三步,布局物流倉儲網絡,降低供應鏈成本。然而,每一步都荊棘密布。
    收購元件廠的談判堪稱艱難。這家名為“鴻達”的工廠因經營不善,設備老化、工人欠薪問題堆積如山。原老板急於脫手,卻獅子大開口要價800萬。陳宇帶著劉峰三顧茅廬,最終以400萬現金加公司5股權達成協議。但當他們踏入工廠時,眼前的景象讓人心涼——鏽跡斑斑的機器、布滿灰塵的車間,還有圍堵上來討要工資的工人。
    “陳總,這簡直就是個爛攤子!”劉峰看著廠區雜草叢生的空地,忍不住抱怨。陳宇卻彎腰撿起一塊電路板,目光堅定:“正因為是爛攤子,才值得我們改造。把工人召集起來,我有話要說。”
    在臨時搭建的露天會場,陳宇麵對兩百多名工人,聲音洪亮:“我知道大家心裏有怨氣,但鴻達不會倒!從今天起,拖欠的工資分三個月補發,願意留下的,工資上浮20!”人群中響起騷動,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技工站出來:“陳總,我們憑什麽相信你?”“就憑這個!”陳宇掏出一份改造計劃書,“我要把這裏變成現代化車間,生產出國內頂尖的電子元件!”
    改造工程啟動後,陳宇幾乎住在了工廠。他請來日本專家指導設備升級,帶著李陽團隊調試生產線。為了攻克貼片工藝難題,他們連續一周吃住在實驗室,困了就躺在折疊床上眯一會兒。當第一塊合格的電路板下線時,陳宇布滿血絲的眼中終於露出笑意。
    與此同時,與高校的合作也遭遇波折。陳宇本想與南方科技大學共建芯片研發實驗室,卻遭到校方冷遇。“陳總,我們更傾向與國營研究所合作,民營企業的研發穩定性難以保證。”科研處主任的話如一盆冷水。陳宇沒有放棄,他帶著公司的研發成果和資金方案,一次次登門拜訪。最終,校方被他的誠意和前瞻性打動,雙方達成協議:公司出資1000萬,校方提供場地和科研團隊,成果共享。
    物流環節的布局同樣充滿挑戰。當時國內物流體係尚不完善,陳宇決定自建倉儲中心。選址時,他跑遍了城郊所有地塊,既要考慮交通便利,又要控製成本。最終在交通樞紐旁拿下一塊30畝的土地,卻因審批手續問題卡了三個月。陳宇親自跑遍規劃、國土等部門,白天在辦公室處理業務,晚上研究政策文件,硬是將原本半年的審批周期壓縮到三個月。
    就在全產業鏈布局如火如荼推進時,國際市場傳來噩耗。因貿易摩擦加劇,進口芯片價格暴漲40,許多依賴進口的電子企業陷入困境。而陳宇的公司卻憑借元件廠的自給自足和實驗室的技術儲備,成功將成本控製在可接受範圍內。更令人驚喜的是,鴻達工廠生產的元件因性價比高,開始反向供應給其他企業,成為新的盈利增長點。
    半年後,當陳宇站在煥然一新的鴻達電子元件廠前,看著自動化生產線上飛速運轉的機械臂,心中感慨萬千。曾經的爛攤子如今已成為公司的“護城河”,聯合實驗室也傳來好消息——首款自主研發的音頻處理芯片即將流片。而自建的倉儲中心,正源源不斷地將產品發往全國各地。
    “陳總,經銷商那邊傳來消息,我們的產品因供應鏈穩定,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0!”李陽拿著報表興奮地跑來。陳宇望著遠處的生產線,嘴角揚起微笑:“這隻是開始。接下來,我們要把觸角伸向國際市場,讓世界看到中國創造的力量。”
    夜幕降臨,廠區的燈光次第亮起,宛如繁星點綴。陳宇知道,構建全產業鏈的道路沒有終點,新的挑戰隨時可能出現。但他已不再畏懼,因為手中握住的,是掌控命運的鑰匙。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