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浪潮來了
字數:3482 加入書籤
1983年深秋,新星針織廠的廠區裏飄著桂花香。陳宇站在 ney instaed 全自動印染流水線前,看著第一匹靛藍色防水布料緩緩產出,嘴角揚起一絲笑意。三個月前,他用美國訂單的預付款做抵押,從省信托投資公司貸到了八十萬元——這在當時相當於普通工人三百年的工資。
“陳老板,商檢局的車到了!”老周的喊聲打斷了他的思緒。陳宇轉身時,正看見商檢局的王科長陪著幾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走來,其中一位正是abc公司的采購經理約翰遜。
“陳,這是我們公司的技術總監懷特先生。”約翰遜握著陳宇的手,目光卻被流水線上的布料吸引,“上帝,你們居然用國產設備做出了防水等級ipx5的麵料?”
“我們叫它‘新星一號’。”陳宇微笑著遞上名片,燙金的“總經理”頭銜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懷特先生,要不要親自測試一下?”
懷特挑眉,從公文包掏出專業測試設備。當水壓開到五級時,布料背麵依然幹爽。他轉頭對約翰遜說了句英語,陳宇聽懂了——“可以放進沃爾瑪的戶外專區”。
中午在廠區食堂,約翰遜看著不鏽鋼餐盤裏的四菜一湯,連連驚歎:“陳,你的工人居然能吃上紅燒肉?在我們國家,這是管理層的待遇!”
“在我們廠,所有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人都值得尊重。”陳宇夾起一塊冬瓜,“而且吃得好,才能幹得好。您看——”他指向牆上的“班組競賽榜”,第一名的班組照片下,貼著“紅燒肉自由”的獎勵標語。
飯後,陳宇帶著約翰遜參觀了職工宿舍——每個房間都配有電風扇和儲物櫃,這在鄉鎮企業裏堪稱奢侈。張老虎湊過來低聲說:“你瘋了?給工人住這麽好,以後別的廠怎麽招人?”
“就該讓別的廠不好招人。”陳宇擦了擦走廊裏的玻璃,“當我們的工人以廠為家時,競爭對手拿什麽跟我們搶訂單?”
下午的簽約儀式上,約翰遜把合同金額從五萬件改成了十萬件。
“陳,我們公司決定把東南亞的訂單也交給你。”他握著陳宇的手,力度比上午大了許多,“但有個條件:明年之前,你們的生產線必須通過iso認證。”
“iso認證?”張老虎皺眉,他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陳宇早已通過香港的雜誌了解過相關信息,“沒問題,我們三個月內就能準備好材料。不過約翰遜先生,認證費用需要你們承擔30。”
約翰遜大笑:“陳,你果然和別的中國商人不一樣。成交!”
送走外商後,陳宇收到了省科委的通知:“星火計劃”評審會提前召開,他被列為重點答辯人。
林春芳在辦公室裏轉著評審材料:“你真的要在會上提‘民營企業技術入股’?這太超前了,萬一領導不認可……”
“必須提。”陳宇翻看著自己準備的ppt——這是他托人從深圳買的投影儀,全中國沒幾台,“春芳,你知道為什麽國營廠留不住人才?因為技術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我們能讓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以後全中國的專家都會往咱們廠跑。”
林春芳欲言又止,最終隻是幫他整理了一下領帶:“小心駛得萬年船。”
評審會當天,陳宇的ppt震驚了全場。
“各位領導,這是我們廠的技術骨幹持股方案。”他用激光筆指著屏幕上的股權結構圖,“林春芳工程師以防水麵料技術入股,占股3,這意味著她每年能拿到至少五萬元分紅——這是她在國營廠工作二十年都賺不到的錢。”
台下炸開了鍋。有人皺眉,有人點頭,一位老教授突然提問:“小陳,你這是在搞私有製啊!”
“不,這是按勞分配的創新形式。”陳宇早有準備,“技術也是勞動的一種,而且是更高級的勞動。我們讓技術參與分紅,正是為了鼓勵更多人投身科研,這符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
會議室裏響起了掌聲,陳宇看見省科委主任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值得借鑒”四個字。最終,新星廠不僅拿到了“星火計劃”的二十萬元科研經費,還被列為“民營科技企業試點單位”——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實行技術入股。
從省裏回來的路上,張老虎突然說:“小子,我想明白了,你之前說的‘現代企業製度’,是不是就是讓人人都把廠子當自己家?”
“差不多。”陳宇望著車窗外飛馳的稻田,1983年的秋天比往年更暖和些,“虎哥,你看這公路上的卡車,五年前都是國營廠的,現在呢?個體戶的車占了一半。時代變了,咱們的腦子也要變。”
張老虎沉默許久,突然掏出一張紙:“這是我的入股申請書。你說的對,與其給你打工,不如做股東。”
陳宇接過申請書,看見出資額一欄寫著“二十萬元”——這是張老虎全部的積蓄。他抬頭看向對方,一向油滑的地頭蛇此刻眼神堅定:“我跟你賭一把,賭咱們能做出全中國最牛的紡織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入冬時,新星廠的職工人數突破了千人。陳宇在廠區中央豎起了一塊巨大的標語牌:“下一個目標:上市”。
沒人知道“上市”是什麽意思,隻有林春芳注意到,陳宇辦公室的牆上多了一張世界地圖,上麵用紅筆圈出了紐約、東京、香港等地——那是他計劃中的海外市場。
平安夜那天,陳宇收到了香港記者的聖誕賀卡,裏麵夾著一份剪報:《內地紡織廠掀起“技術入股”風暴》。他笑著把剪報貼在宣傳欄裏,旁邊是剛評出來的“年度十大勞模”照片,其中一位女工捧著獎狀說:“我現在覺得,自己不是在給老板打工,是在給自己的未來幹活。”
深夜,陳宇獨自坐在辦公室裏,聽著窗外的雪花落在廠房上的聲音。他翻開日記本,在1983年的最後一頁寫下:
“這一年,我們踩中了改革開放的鼓點,用技術和製度創新撕開了市場的口子。但我知道,真正的挑戰不在今天,而在明天——當更多人看懂我們的模式,當政策的風向再次轉變,我們能否依然站在浪潮之巔?
答案藏在每天的晨會上,藏在工人手中的布料裏,藏在每一次與時代的博弈中。我相信,隻要始終比別人多看三步,多走半步,就能在這場注定跌宕的改革中,留下屬於新星的印記。”
合上日記本,陳宇望向窗外。雪越下越大,廠區的路燈把積雪照得發亮,遠遠看去,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他知道,在這片海洋裏,一艘名為“新星”的船已經啟航,而他,將永遠是第一個揚起風帆的人。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