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十萬功德
字數:3870 加入書籤
《赤腳醫生手冊》一經推出,迅速掀起了搶購熱潮。首版發行的50萬冊,在短時間內就被熱情的群眾搶購一空。
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出版社很快又緊急加印了50萬冊。
手冊的順利發售,也給陳安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手冊一經出版,陳安便獲得了十萬功德值。
而且,隨著手冊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受益人越來越多,源源不斷的功德也如潺潺溪流般向他匯聚而來。
果然,不愧“功德收割機”的名頭。
看著不斷增長的功德值,陳安心中滿是感激。
這些功德的背後,離不開那些研習並認真執行手冊知識的赤腳醫生們。
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才讓手冊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也讓陳安有了坐享其成的收獲。
提起赤腳醫生,後世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個印著醒目“十”字、刻著“為人民服務”字樣的小藥箱。
這個小藥箱,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堪稱是一個移動的醫院。它雖然體積不大,但卻承載著無數人的健康希望。
在這個小小的藥箱裏,有聽診器、溫度計、青黴素、甘草片和針灸包等基本的醫療用品。
這些看似簡單的物品,在當時卻是赤腳醫生們救死扶傷的得力助手。
與後世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豐富的醫療資源相比,這個小藥箱裏的東西確實顯得微不足道。
但在醫療條件艱苦的年代,它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健康。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村民們生病後往往無法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
而赤腳醫生們,就背著這個小藥箱,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為村民們送去了及時的醫療救助。
赤腳醫生們一年下來,他們平均有兩百多天都在勞動。
白天,他們要和普通農民一樣下地勞作,然而,他們又與普通農民不同。
隻要一接到病人的求助,他們就會立刻放下手中的農活,顧不上休息,甚至犧牲了午休和睡眠時間,匆匆忙忙地趕往病人家中。
這就是在農村當赤腳醫生的日常。這幫人,把自己的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農村這片土地。
在醫療條件艱苦的年代,他們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堅定信念,努力在有限的條件下為患者提供幫助。
他們或許沒有先進的設備,沒有高深的醫術,但他們的那份責任和擔當,卻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為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赤腳醫生所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醫療理念。
與後世看病要去醫院排隊等叫號不同,赤腳醫生是醫生主動找病人。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常常會看到一個背著醫藥箱的身影,他匆匆忙忙地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有時候甚至還沒來得及放下種田時卷起的褲腳。
這些未經過正兒八經學院派訓練、仍屬於農業戶口的農村醫療人員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基層的公共衛生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舊社會和建國初期的不少鄉村,“生病就得吃藥”這個今天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常識,卻並不是主流的邏輯。
那時候,人們生病後往往會選擇念鬼。他們會在家中籠上一盆火,讓生病的人在上麵來回跳動,嘴裏還不停地咒罵著牛鬼蛇神。
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除了滿足一下人們心理上的安慰之外,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治療效果。
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傻得不想治病,而是在那個缺乏科學知識和醫療資源的年代,他們實在不知道除了念鬼還能有什麽其他的辦法。
而被選拔成為赤腳醫生的青年們,則給農村的醫療狀況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在公社醫院學習成長,學習時間一般為期3 4個月。
這段學習時間雖然不算長,但他們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在短時間內掌握了醫學基礎和常見病防治的知識。
學習結束後,他們便成為了大隊上能夠獨當一麵的全科醫生,肩負起了為村民們看病治病的重任。
他們最大的貢獻,便是將公共衛生和基本的醫學保健知識普及到了廣袤的鄉村大地,讓無數村民第一次接觸到了科學的健康理念。
翻開《赤腳醫生手冊》,目錄中排在首位的內容,便是衛生飲水、災後防疫等公共衛生知識。
赤腳醫生們不僅給人看病,實現“治”的目的,更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疾病的預防工作中。
給水井消毒,指導廁所修建,給適齡兒童接種疫苗。
此外,還要隔三差五就地取材,熬上一大鍋預防湯藥,分發給村民們飲用,增強大家的抵抗力。
赤腳醫生提供的醫療服務,是724小時、上門出診且防治一體的全方位服務。
那麽,村民們需要為這樣的醫療服務支付怎樣的成本呢?
在當時,農村實行合作醫療製度,每人每年隻需支付1到3塊錢的醫保費用,看病掛號也僅需5分錢。
如此極低的費用,讓赤腳醫生真正成為了貧困年代裏人們養得起、用得動、留得住的救命人。
他們無需擔心高額的醫療費用,就能在生病時得到及時的治療。
因為赤腳醫生的身份,他們在村子裏會受到群眾的優待。雖然他們不是幹部,但在村民們心中,他們卻有著頗高的地位。
有時候,赤腳醫生因為行醫而耽誤了種田,村民們便會自發地幫忙。
赤腳醫生時代,人們擁有著和後世截然不同的醫患關係。
他們常年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裏,有的甚至相互之間就是親戚。這種親密的關係,讓他們彼此之間具備了非常強烈的認同感和信任。
如果將赤腳醫生放到後世,按照法規,他們肯定是要被當做無證行醫追究責任的。
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卻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那個年代沒有醫鬧,更不存在殺醫生的瘋子,醫患之間充滿了和諧。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
現實世界中,65年時,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僅為49歲,低於世界平均水平6歲。
然而,到了75年,人均預期壽命就提升到了64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歲。
僅僅十年的時間,人均預期壽命提升了15歲!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成就,背後離不開赤腳醫生們的辛勤付出。
喜歡四合院:開局西跨院,不差錢!請大家收藏:()四合院:開局西跨院,不差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