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南北航線
字數:3876 加入書籤
目前,國內海軍使用的魚雷主要是毛熊的53型魚雷。
50年代,我國從毛熊引進了大量p4型魚雷快艇和53型魚雷,組建了海軍的四個魚雷快艇大隊。這些快艇主要攜帶魚雷,對敵水麵艦艇實施攻擊。
53型魚雷是一種533毫米口徑的熱動力直航反艦近程魚雷。
其中5339型為瓦斯蒸氣魚雷,5351型則為氧氣熱動力魚雷。
兩者各有千秋。
5339型瓦斯蒸氣魚雷采用高壓瓦斯氣體作為燃料,雖然航程相對較短,但可靠性高、可用性強,使用簡便、安全;
而5351型氧氣熱動力魚雷在性能上優勢更為明顯。
其50節航速下射程達8000米,40節航速下射程可達米,當航速3335節時,航程更是高達米。
不過,時至今日,國內尚未掌握自主生產這種魚雷的技術。
國產魚雷的研製工作是從62年開始的,由705研究所負責研製,至今不過短短兩年時間。
在仿製工作啟動之初,國內與毛熊的關係就已經十分緊張,不可能再獲得魚雷的設計藍圖。
因此,研製過程中困難重重,國產魚雷現在還沒影兒呢。
好在有53型魚雷樣品,技術人員得以通過拆解樣品來深入了解其實際結構,進而進行反向測繪設計。
陳安知道,後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終於在66年成功總裝出第一條國產魚雷。
但在隨後的試驗中,卻發現該魚雷存在三大難以克服的缺陷:
定深2米發射存在中途熄火;動力係統功率不穩定;航行偏深。
麵對這些缺陷,海軍在70年組織領導了相關工廠、研究所、院校、駐廠軍代表、修理廠和試驗基地等各方力量,聯合開展了一場技術攻關大會戰。
這場大會戰曆時一年半,先後在多地進行了104航次試驗,施放魚雷513次,共試驗了28種技術方案。
最終,才解決了幾乎所有技術問題。
到了71年9月,經過近十年的研製,國產魚雷終於經海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設計與生產一次定型,並被命名為“魚1”型魚雷。
魚1型魚雷口徑533毫米,長度7.8米,彈頭重400公斤,采用蒸汽瓦斯推進,速度可達50節,航程為9千米。
可惜,魚1型魚雷並沒有安裝製導裝置,屬於第一代魚雷。
其改進型魚1a型才采用了被動聲自導裝置進行製導,成為第二代魚雷。
通過研究這兩枚魚雷所采用的技術,可以直接將國內魚雷技術水平從第一代提升至第四代的門檻。
而這,無疑會將我國海軍實力推向新的高度。
想到這裏,陳安內心就忍不住地激動起來。
那些關於海峽的記憶,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畫卷,在他腦海中不斷浮現。
回首往昔,當高麗戰爭爆發時,鷹醬海軍第七艦隊開往寶島海峽,肆意遊弋。
而這一霸權行徑,讓我們痛失了收複寶島的最佳時機。
經過高麗戰爭的烽火,新大夏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英勇的戰鬥,在世界上艱難地站穩了腳跟。
本以為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曙光,可毛熊卻提出了建立聯合艦隊的提議,還妄圖由他們來負責我們的海防。
這是何等的傲慢無禮!
這簡直是對我們國家主權和尊嚴的公然踐踏,是何等的恥辱!
……
陳安常常在想,如果國內的魚雷技術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那該有多好。
即便沒有海上霸主和萬噸大驅,小小的海峽又怎會至今還不能正常通航?
可現實卻是如此殘酷,如今的海峽航道完全處於封鎖狀態。
寶島方麵在鷹醬的支持下,海軍艦艇在海峽內橫行霸道,任意攔截與大陸有關係的船舶,就連外國船舶也不例外。
多年來,海峽長期被寶島控製,大陸的艦船根本無法通行。
沿海的南北航運就此被切斷,軍艦艇想要進行南北調動,更是困難重重。
這種局麵給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國防部署都造成了極大的負麵影響。
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對外貿易中,80的海運物資都需要從北方港口進出。然而,自營的遠洋船舶中,70卻集中在南方港口。
這就導致外貿運輸嚴重依賴外籍船舶,或者不得不利用內陸鐵路運輸。
外籍船舶的運輸費用高昂,而且受製於人;內陸鐵路運輸則增加了大量的運營成本,使得我國的外貿發展受到了極大的製約。
同時,海軍的南北方艦隊之間也難以相互支援。在麵對海上威脅時,他們就像兩座孤島,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魚雷艇等小型艦艇隻能以陸路運輸的方式調動,而中型以上艦艇則不得不從寶島以東海域繞行,這無疑增加了作戰和行動的難度和風險。
陳安記憶裏,直到68年,國內才重新開通了南北航線。
首艘貨輪從湛江啟航,承載著無數人的希望,駛向目的地青島。
貨輪首先按照國際習慣航線南下至北緯10度附近,然後轉向巴拉望島南側的巴拉巴克海峽進入蘇祿海。
接著,貨輪沿呂宋棉蘭老島北岸航行,通過蘇裏高海峽和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太平洋。
之後,貨輪轉向東北航行至東經130度再折向櫻花國沿海,經大隅海峽進入東海。
最後,曆經千辛萬苦,貨輪終於抵達了青島。
整個航程長達4533海裏,包括備航時間在內,整整曆時15天。
往後,這條漫長的航線,竟然使用了長達11年之久。
直到79年1月後,我國與鷹醬正式建交,寶島失去了最大的外部支持,海峽的航道才終於恢複了正常通航。
南北航線縮短了近3000海裏,這不僅大大節省了運輸時間和成本,也為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國防部署帶來了新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