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魚雷國產化成功、手扶拖拉機

字數:3689   加入書籤

A+A-


    畢竟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像152毫米加榴炮、122毫米火箭炮、紅箭8反坦克導彈這類裝備,都可以說是大殺器。
    一年能夠生產百十套這樣的裝備,便足以滿足部隊小批量裝備試驗和戰略儲備的需要。
    按照這樣的生產速度,十幾年下來,裝備總量就能達到兩三千套!
    這絕對是一種戰略級的威懾力量,讓任何潛在的敵人都不敢輕易挑釁。
    這局麵,可把北山機械廠的宋海運樂壞了。
    他恨不得將陳安綁到北山廠去指導生產,這些先進裝備大部分都可以在北山廠生產。
    看著眼前這些性能卓越的新裝備,再回想起過去小米加步槍的艱苦歲月,宋海運不禁眼眶微紅,激動不已,嘴裏不停地念叨著:
    “有了這些裝備,再也不用擔心帝國主義拿著先進武器欺負咱們了!”
    那神情,仿佛已經看到了國家強大的未來。
    除了這些令人振奮的成果,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在新型國產化魚雷的研製過程中,科研團隊遭遇了難題。
        這一問題如同一塊巨石,橫亙在魚雷國產化的道路上,讓科研人員倍感壓力。
    於是,在65年過年後,陳安也接到了攻關這一難題的任務。
    當陳安接過任務仔細查看相關資料時,他微微一笑,胸有成竹。
        深入研究如何依據國內現有的生產條件,實現魚雷的批量生產加工。
    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探索,如今他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案。
    果然,陳安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很快就成功攻克了難題。
    隨後,他們按照要求各加工了10套零部件,並及時將這些零部件運往軍工廠進行組裝和樣品測試。
        這一結果標誌著仿製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
    海軍將領們得知這一消息後,極為振奮。
    他們深知這兩款魚雷的國產化成功,將極大地提升海軍的作戰能力,讓海軍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催促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批準這兩款魚雷的設計生產定型,並全力生產。
    最終,這兩款魚雷被正式命名為“魚5”重型魚雷和“魚7”輕型魚雷。
    魚5重型魚雷,彈徑553毫米,彈長7.8米,具備強大的動力性能,最高速度40節以上,最大射程可達20千米,作戰潛深更是達到了300米。
    魚7輕型魚雷,彈徑324毫米,彈長2.86米,戰鬥部重45千克,最高速度可達30節,最大射程為6000米。雖然體積相對較小,但威力不容小覷,水下目標捕獲率高達95。
    這兩款魚雷均采用了先進的奧托液體燃料熱動力係統,為魚雷提供了強勁而穩定的動力支持。
    製導係統則采用了中途有線導引技術、末段主被動聯合聲導的混合模式,這種先進的製導方式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
    而且,它們可由水麵艦艇、飛機和潛艇等多種平台發射,具備廣泛的作戰適用性,將為海軍的作戰行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在軍品研發上成果豐碩,在民品領域,陳安也沒有落下,同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65年,陳安成功改進了手扶拖拉機。
    在國內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中,手扶拖拉機無疑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它見證了國內農村從傳統的人力畜力耕作方式逐步邁向現代化農業的偉大轉型。
    同時,它也承載著幾千年農民的致富夢想,成為了他們走向富裕生活的得力夥伴。
    在60年代,國內手扶拖拉機的量產機型主要是工農7型。
    這款拖拉機搭載著s195型雙飛輪柴油機,其功率為8馬力,采用了臥式水冷單缸設計,活塞直徑達到95毫米。
    它獨特的雙飛輪結構,雖然在啟動時相對便捷,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
    震動大、噪音大成為其顯著缺點,使得這款拖拉機整體顯得頗為笨重,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不穩定感。
    盡管如此,在這時的技術條件和農業發展水平下,工農7型手扶拖拉機依然是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普及立下了汗馬功勞。
    陳安察覺到手扶拖拉機的巨大作用和工農7型存在的不足,決心對其進行改進設計。
    他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單缸柴油機功率提升至15馬力,這一改進大大增強了手扶拖拉機的動力性能。
    同時,他取消了一個飛輪,改為單飛輪搖把啟動結構。這一看似簡單的改變,卻帶來了顯著的效果。
    它不僅大大減輕了拖拉機的重量,讓拖拉機更加輕便靈活,而且操作也變得更加便捷,降低了使用難度。
    經過陳安改進,新型手扶拖拉機應運而生,它與現實世界中至今仍然廣泛使用的工農12型非常相似。
    與履帶拖拉機相比,它體積小巧,靈活性極高,不需要大麵積耕作。
    無論是旱田還是水田,它都能輕鬆應對,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
    而且,即便是在路況較差的泥路上,也能來回穿梭,暢通無阻。
    新手扶拖拉機一經推出,便憑借其小巧靈活、適應性強、操作簡單、經久耐用等諸多優點,迅速贏得了農業部的高度重視。
    農業部將其列入國家生產計劃,大力推廣這一新型農業機械。
    紅星鋼鐵公司也積極響應,為下屬二級廠爭取到了生產資格。
    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標準化零部件、流水化組裝的先進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很快,該二級廠就達到了年產1萬台的生產規模,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