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楊廣:雄才大略,功過交織
字數:5347 加入書籤
一、少年英發
在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69年),長安皇宮內,伴隨著一陣嬰兒的啼哭,楊堅的次子楊廣誕生,他的降臨為風雲變幻的時代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身為皇室貴胄,楊廣自幼生活在權力與榮耀交織的環境裏,享受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貴典籍,成了他求知的寶庫。他對經史子集興趣濃厚,常常沉浸在書海之中,不論是儒家經典的修身治國之道,還是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都在他心中種下了智慧的種子。
少年楊廣不僅在文學上展現出不凡的天賦,軍事方麵的才能更是初露鋒芒。年僅20歲,他便被委以重任,擔任行軍元帥,統帥大軍南下攻陳。初次領兵,楊廣便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與果敢。他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不僅要麵對陳國的頑強抵抗,還要協調各方軍隊,確保行動的統一與高效。在戰前籌備階段,他精心研究地圖,分析陳國的軍事部署和地理形勢,製定出詳細的作戰計劃。
戰鬥打響後,楊廣親臨前線,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他治軍嚴明,對違反軍紀的行為絕不姑息,所到之處,軍隊秋毫無犯,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和支持。在他的指揮下,隋軍如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迅速突破了陳國的防線,一舉攻克建康,完成了南北統一的大業。這場勝利不僅讓楊廣聲名遠揚,也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後,楊廣被任命為揚州總管,負責管理南方地區。南方曆經長期的分裂,文化、風俗與北方差異顯著,民心尚未完全歸附隋朝。楊廣深知治理南方的複雜性,他沒有采取強硬的統治手段,而是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促進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尊重南方的風俗習慣,親自參與當地的祭祀活動,以示對南方文化的尊重。同時,他大力招攬南方的人才,在揚州設立了許多學校和學術機構,鼓勵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南方地區逐漸穩定下來,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百姓生活安居樂業,為隋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登基之路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廣的野心逐漸膨脹,太子之位成為了他心中的目標。當時,他的兄長楊勇是太子,然而楊勇生性率直,生活上較為奢侈,不拘小節,逐漸失去了楊堅和獨孤皇後的寵愛。楊堅崇尚節儉,對楊勇的奢華生活十分不滿;獨孤皇後則對楊勇的妻妾成群頗有微詞,尤其是楊勇對正妻元氏的冷淡,導致元氏突然去世,這讓獨孤皇後認定是楊勇所為,對他的厭惡更深。
楊廣深知父母的喜好,便刻意偽裝自己。他的府邸布置得簡潔樸素,平日裏隻與正妻蕭氏相伴,對其他姬妾敬而遠之。每次父母前來探望,他都親自到門口迎接,表現得恭敬孝順。在朝廷中,他廣結善緣,對待大臣們謙遜有禮,贏得了眾多朝臣的支持和讚譽。
為了扳倒楊勇,楊廣暗中與楊素等朝中重臣勾結,在楊堅和獨孤皇後麵前不斷詆毀楊勇。楊素在朝廷中權勢極大,他善於揣摩聖意,在他的推波助瀾下,楊堅對楊勇的不滿日益加深。終於,在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楊堅以楊勇“性識庸暗,仁孝無聞,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為由,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楊廣如願以償地成為了新太子。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鬆警惕,他深知太子之位得來不易,稍有不慎便可能失去。在楊堅病重期間,楊廣在仁壽宮侍奉。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宮中卻發生了一係列神秘事件。有傳言稱,楊廣在楊堅病重時,意圖非禮楊堅的寵妃宣華夫人,被楊堅發現後,楊堅大怒,想要重新召回楊勇。楊廣得知後,擔心事情敗露,於是在楊素的協助下,搶先一步控製了皇宮,隨後楊堅突然駕崩。楊廣順利登基,史稱隋煬帝。但關於楊堅的死因,民間一直流傳著各種猜測,有人認為是楊廣弑父篡位,這也為他的登基蒙上了一層陰影。
三、帝王政績
楊廣登基後,便開始大展宏圖,推行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在政治上,他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製。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分別負責執行、決策和審議;六部則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各類政務。他明確了各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使得權力更加集中於中央,避免了權力的過度分散,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他還改革了地方行政製度,將原來的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兩級製,精簡了機構,減少了官員數量,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使得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更加直接有效。
在經濟方麵,楊廣做出了一項舉世矚目的壯舉——開鑿大運河。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楊廣下令開鑿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同年,又開鑿邗溝,連接淮河與長江。隨後,他又陸續開鑿了永濟渠和江南河,最終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全長兩千多公裏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中國大地,將南北地區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它不僅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沿線城市的繁榮發展,如揚州、蘇州、杭州等城市因運河而成為商業重鎮,還為後世的漕運和水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外,楊廣還推行了一係列的經濟政策,如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規定成年男子每年隻需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並且在災年時還會減免賦稅;他鼓勵商業發展,在洛陽等地設立了許多大型的商業市場,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繁榮。
在文化建設方麵,楊廣創立了科舉製度。這一製度徹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為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的機會。無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華、有能力,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科舉考試分為明經、進士等科目,明經主要考察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進士則更注重考生的文學才華和政治見解。通過科舉製度,選拔出了一大批有才華、有能力的官員,為隋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楊廣還非常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護,他組織了大量的學者對古籍進行校勘和編纂,如《大業律》《長洲玉鏡》等,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軍事擴張
楊廣有著強烈的開疆拓土的願望,他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征高句麗。高句麗位於東北地區,地勢險要,軍隊戰鬥力較強,對隋朝的邊境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消除這一隱患,楊廣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楊廣第一次親征高句麗。他調集了全國一百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高句麗進發。然而,由於準備不足和指揮失誤,隋軍在遼東城下遭遇了頑強抵抗。高句麗軍隊憑借著堅固的城池和有利的地形,多次擊退隋軍的進攻。隋軍雖然兵力眾多,但在高句麗的防禦麵前卻難以施展優勢,最終無功而返。
第一次出征的失敗並沒有讓楊廣氣餒,他很快組織了第二次出征。這一次,楊廣吸取了教訓,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戰術。他分兵多路,試圖從不同方向突破高句麗的防線。隋軍在戰場上一度取得了一些勝利,攻克了一些城池。但就在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後方卻傳來了楊玄感叛亂的消息。楊玄感是隋朝重臣楊素之子,他趁楊廣出征之機,在黎陽起兵造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中心洛陽。楊廣得知後,不得不緊急撤軍,回師平叛。第二次出征也以失敗告終。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楊廣又發動了第三次出征。此時,高句麗國內已經疲憊不堪,無力再戰,再加上隋朝大軍壓境,高句麗國王高元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於是,他向隋朝請降,並將逃亡到高句麗的隋朝叛將斛斯政送回。楊廣見目的已經達到,便同意了高句麗的請求,結束了這場長達數年的戰爭。
除了三征高句麗,楊廣還對突厥、吐穀渾等邊疆勢力發動了戰爭。在對突厥的戰爭中,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扶持親隋的勢力,削弱突厥的實力,使得突厥對隋朝的威脅大大降低。在對吐穀渾的戰爭中,他派大軍深入青海地區,擊敗了吐穀渾,在其故地設置了西海、河源等郡縣,加強了隋朝對西域的控製,促進了中原地區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但這些戰爭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五、統治後期與隋朝覆滅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廣的統治逐漸變得殘暴起來。他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和園林。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調民夫二百萬人。洛陽城規模宏大,宮殿建築宏偉壯麗,其中的西苑更是奢華至極,周圍二百多裏,內有海,海中造山,山上建亭台樓閣,窮極華麗。
他還頻繁地巡遊各地,每次巡遊都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大業元年八月,他第一次巡遊江都,乘坐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全都用金玉裝飾。隨行的還有皇後、嬪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等,船隊綿延二百多裏,沿途州縣都要供應豐厚的食物,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在對外戰爭和大規模工程的雙重壓力下,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了絕境。繁重的勞役和賦稅讓百姓們苦不堪言,終於,各地的農民起義如星火燎原般爆發了。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起義,他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百姓反抗隋朝的統治,起義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隨後,各地起義軍紛紛響應,其中以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最為強大。他們攻占了許多城池,開倉放糧,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支持,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
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一些貴族和官員對楊廣的統治感到不滿,紛紛暗中勾結,企圖推翻他的統治。宇文化及原本是楊廣的親信,但在看到隋朝大勢已去後,也心生異誌。
公元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隋朝也隨之滅亡。這位曾經雄心勃勃的帝王,最終落得了一個悲慘的結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功績和過錯都同樣顯著,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曆史評價
楊廣的一生充滿了爭議,他的功績和過錯都同樣顯著。一方麵,他完成了南北統一,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麵,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完善了三省六部製,奠定了後世封建王朝政治製度的基本框架;他開鑿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文化的融合,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科舉製度,為社會的公平競爭和人才的選拔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
另一方麵,他的殘暴統治、窮兵黷武和奢侈浪費,也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他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和園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頻繁發動對外戰爭,使得百姓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的巡遊更是勞民傷財,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些行為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後世對楊廣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的功績足以與秦始皇相媲美;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暴君,他的所作所為是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無論如何,楊廣都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的故事也將永遠被人們所銘記和探討。他的一生,是一個充滿野心與抱負的帝王的一生,也是一個將國家推向繁榮與衰落的複雜曆程,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示。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