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白:仗劍天涯,詩酒風流

字數:8873   加入書籤

A+A-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餘光中先生筆下的李白,是豪情與浪漫的化身,寥寥數語,勾勒出這位詩壇巨星傳奇人生的輪廓。李白,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星辰,其詩歌成就至今熠熠生輝,而他充滿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樣充滿了傳奇色彩,令人心馳神往。從少年時代的壯誌淩雲,到青年時期的仗劍遠遊;從長安宮廷的得意與失意,到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李白的每一步都踏響了時代的強音,他以詩為劍,以酒為友,在曆史的長河中鐫刻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一、幼年時光701  718年,1  18歲)
    公元701年,大唐盛世的天空下,一個不平凡的生命在劍南道綿州昌隆縣青蓮鄉呱呱墜地,他就是李白。關於李白的出生,民間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其母在懷胎之時,夢到太白金星落入懷中,於是便有了這個被賦予了非凡使命的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這一傳說雖無法考證,但無疑為李白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李白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天賦,五歲時便能誦六甲,十歲已觀百家,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在他眼中猶如一扇扇通往智慧世界的大門,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家中的藏書已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他常常四處借閱書籍,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此時的李白,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樹苗,在知識的澆灌下,向著天空奮力伸展。
    在李白成長的過程中,“鐵杵磨針”的故事對他影響深遠。相傳,他在山中讀書時,遇到一位老婦人正在磨一根鐵杵,李白好奇地問她在做什麽,老婦人回答說要把鐵杵磨成針。李白深受觸動,明白了隻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再困難的事情也能成功的道理。從此,他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對文學的熱愛,李白還對劍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那個尚武的時代,劍術不僅是一種防身的技能,更是一種展現個人風采和精神氣質的方式。李白常常與當地的劍客切磋技藝,他身姿矯健,劍藝精湛,逐漸在鄉裏小有名氣。他渴望有一天能夠仗劍天涯,行俠仗義,用手中的劍去扞衛正義,實現自己的抱負。
    十八歲時,李白往來於江油、劍閣、梓州等地,開始了他的遊曆生活。他登上高山,俯瞰壯麗的山河;他走進市井,感受人間的煙火。在遊曆的過程中,他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談詩論道,暢談人生理想。同時,李白還師從趙蕤學習縱橫術,趙蕤的學識和思想對李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縱橫術強調審時度勢、權謀策略,這讓李白在思考問題時更加全麵和深入,也為他日後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華埋下了伏筆。
    二、青年漫遊718  742年,18  42歲)
    二十四歲,是李白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懷揣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壯誌豪情,告別了故鄉,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就像一隻掙脫了牢籠的飛鳥,向著廣闊的天空展翅高飛。
    出蜀途中,李白寫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意境優美,通過描寫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景色,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前途的憧憬。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李白乘坐著一葉扁舟,沿著平羌江順流而下,心中既有對家鄉的不舍,又有對未來的期待。峨眉山的月色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倒映在江水中,隨著水流緩緩移動,仿佛在訴說著離別的愁緒。而“思君不見下渝州”一句,則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獨與寂寞。
    離開四川後,李白來到了揚州。揚州,這座繁華的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和商賈旅人。李白在這裏盡情地享受著生活的樂趣,結交了許多朋友,他的豪爽和才華贏得了眾人的喜愛。然而,好景不長,李白不久後便臥病在床。在異鄉生病,那種孤獨和無助的感覺愈發強烈,但李白並沒有被病魔打倒,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在病中依然堅持讀書寫詩。
    病愈後,李白繼續北上,途徑汝州停留了一段時間。在汝州,他領略了中原大地的風土人情,感受到了與蜀地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隨後,他決定前往安陸定居。在安陸,李白迎來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與唐朝舊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成婚。這段婚姻不僅讓李白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也為他的生活帶來了一些改變。許氏溫柔賢惠,她理解李白的理想和追求,默默地支持著他。在許氏的陪伴下,李白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他在安陸壽山寓居,並撰寫了《觀雲夢》這首著名的詩作。詩中描繪了雲夢澤的壯麗景色,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人生的感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賞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李白開始積極上書名流。他寫下了《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和《上安州李長史書》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華,希望能夠得到達官顯貴的引薦。然而,現實卻很殘酷,他的這些努力並沒有得到回應,他依然在仕途上徘徊不前。
    盡管仕途不順,但李白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他繼續遊曆四方,結識了許多文人雅士,如孟浩然、李邕、汪倫等人。他與孟浩然的相遇,堪稱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人一見如故,相互欣賞,共同遊曆,留下了許多唱和之作。當孟浩然要前往廣陵時,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送行,寫下了那首廣為傳誦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以其深情的筆觸,描繪了送別的場景,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誼。在煙花爛漫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目送著孟浩然的船隻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隻留下長江水滾滾東流。那無盡的江水,就像李白對友人的思念,綿綿不絕。
    在這段漫長的漫遊歲月裏,李白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他登上廬山,被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所震撼,寫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他在月下獨酌,感慨人生的孤獨與寂寞,發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喟歎;他遊曆吳越,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溫婉秀麗,留下了“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的優美詩句。這些詩歌不僅展現了李白卓越的才華,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他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三、長安歲月742  744年,42  44歲)
    多年的遊曆和積累,終於讓李白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天寶元年742年),四十二歲的李白經道士吳筠推薦,以及賀知章、玉真公主的稱譽,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供奉翰林。這一消息讓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即將實現,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他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踏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
    初到長安,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唐玄宗愛才,封他為翰林待詔,專門給宮廷作詩填詞。李白也不負眾望,憑借著他敏捷的詩才和豪放的風格,贏得了唐玄宗的喜愛。每當唐玄宗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讓他賦詩紀實。李白也因此寫下了許多描寫宮廷生活和宴會場景的詩歌,如《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這三首詩以其華麗的辭藻和精妙的比喻,將楊貴妃的美貌和唐玄宗對她的寵愛描繪得淋漓盡致,也讓李白在宮廷中聲名鵲起。
    然而,李白的滿腔抱負並不僅僅是為皇帝寫詩娛樂。他渴望能夠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但在宮廷中,他隻是被當作一個禦用文人,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他逐漸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和失望,心中的苦悶也與日俱增。
    在長安的三年裏,李白還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如賀知章、張旭等。他們經常在一起飲酒賦詩,暢談人生理想,被稱為“酒中八仙”。他們的聚會充滿了歡聲笑語和豪情壯誌,成為了長安城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然而,李白的豪放不羈和直言不諱也讓他得罪了一些權貴。他曾在酒醉時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這一行為引起了高力士的不滿。高力士在楊貴妃麵前進讒言,使得楊貴妃對李白也產生了反感。從此,李白在宮廷中的處境變得愈發艱難。
    終於,李白意識到自己在長安已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決定離開這個讓他充滿希望又充滿失望的地方。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他帶著滿心的無奈和惆悵,離開了長安。這段長安歲月,雖然短暫,但卻對李白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讓李白看到了宮廷的奢華與腐敗,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四、再度漫遊744  755年,44  55歲)
    離開長安後,李白開始了長達十一年的漫遊生活。他就像一隻自由的鳥兒,在廣闊的天地間翱翔。他遊曆了梁宋、齊魯、燕趙、江浙等地,結交了許多文人道士,如杜甫、高適、元丹丘、岑夫子等。他們一起飲酒賦詩,暢談人生理想,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在洛陽,李白遇到了杜甫。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一見如故,他們一起遊覽山水,一起討論詩歌創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的相遇,就像兩顆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交匯,照亮了彼此的人生。他們一起約好訪道求仙,共同追尋著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在那個秋天,他們來到了梁宋,與高適相識。三人一起抒懷遣興,借古評今,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他們的詩歌創作也在這段時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漫遊的過程中,李白還對道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前往齊州紫極宮,正式成為一名道士。他希望通過道教的修行,找到心靈的寄托,擺脫塵世的煩惱。他自製符籙,與道士們一起探討道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詩歌也融入了更多的道教元素,充滿了奇幻的色彩和對自由的向往。
    除了與友人交往和追求道教,李白還繼續他的詩歌創作。他用詩歌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和對理想的追求。他登上金陵鳳凰台,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首詩借古諷今,表達了他對政治的不滿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他在詩中感歎鳳凰台的興衰變遷,就像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阻擋。而“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則表達了他對奸佞當道的憤慨和對唐玄宗的失望。
    在這段漫遊歲月裏,李白還經曆了一段新的感情生活。他與宗氏結為夫妻,宗氏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她對李白的才華十分欽佩,兩人情投意合。他們的結合,為李白的生活帶來了一些溫暖和慰藉。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
    五、安史之亂755  759年,55  59歲)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戰亂給大唐帝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徹底改變了李白的命運。李白與妻子宗氏南奔避難,他們一路顛沛流離,目睹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昔日繁華的城市變得滿目瘡痍,百姓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李白的心中充滿了悲痛和憂慮,他用詩歌記錄下了這一段悲慘的曆史,如《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這首詩前半部分描繪了仙境的美好,後半部分則筆鋒一轉,描寫了洛陽被安祿山叛軍占領後的慘狀,表達了他對戰爭的譴責和對百姓的同情。
    在避難的過程中,李白隱居在廬山。然而,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渴望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此時,永王李璘的大軍東下,邀請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以為這是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於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永王的軍隊。他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幫助永王平定叛亂,恢複國家的安寧。
    然而,李白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決定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永王李璘與肅宗李亨爭權,最終兵敗。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被定為“逆黨”,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李白陷入了絕望的深淵。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一心報國,卻落得如此下場。
    在流放的途中,李白曆經了千辛萬苦。他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路上風餐露宿,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他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依然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寫下了《流夜郎贈辛判官》:“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函穀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這首詩回憶了他在長安的輝煌歲月,也表達了他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和對赦罪的期盼。
    幸運的是,在流放途中,李白遇到了大赦。乾元二年759年),因關中大旱,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之列。這一消息讓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重獲新生。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以其輕快的節奏和歡快的心情,表達了他獲赦後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憧憬。在彩雲繚繞的清晨,李白告別了白帝城,乘坐著輕快的小船,順流而下。他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在向他招手,心中充滿了希望。
    六、晚年漂泊759  762年,59  62歲)
    遇赦後的李白,並未如《早發白帝城》中輕快的意象般迎來新生。江水雖載著他順流東下,卻難以衝散歲月與命運刻下的滄桑。他的身體因長期漂泊與流放之苦愈發衰弱,風濕病痛常令握筆的手顫抖,但詩人仍以殘軀為舟,在詩海中繼續泅渡。
    他輾轉於金陵、宣城等地,試圖投靠昔日友人,卻屢遭世事炎涼。據《李翰林集序》記載,此時的李白“貧病轉切,公李陽冰)乃解衣推食,發誼薄雲”。當塗縣令李陽冰的收留,成為他生命最後的港灣。這位族叔不僅為他提供棲身之所,更在其病重時精心照料。李白將畢生詩作手稿托付於他,囑托編纂文集——這便是流傳至今的《草堂集》雛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當塗的日子裏,李白常獨坐青山腳下,凝望奔流不息的長江。他寫下《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詩句褪去了早年的磅礴,隻剩與山川相對的孤寂。此刻的他,不再是“欲上青天攬明月”的狂客,而是一個曆經滄桑後與自然對話的垂暮者。
    寶應元年762年)冬,李白自知大限將至。他強撐病體,寫下絕筆《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詩中以折翼的大鵬自喻,既回望年少時“鬥酒詩百篇”的豪情,也喟歎壯誌未酬的遺憾。“仲尼亡兮誰為出涕?”一句化用子貢哭孔子典故,將個人命運與文化傳承相係,悲愴中透著超越生死的孤高。
    關於李白的卒年,學界普遍采信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並序》中“年六十有二”的記載。而其死因則衍生出浪漫傳說:相傳他醉後泛舟采石磯,見水中月影澄澈,俯身攬月,遂溺亡於江心。這一說法雖不見於正史,卻暗合詩人“天地一逆旅”的豁達生死觀——以最詩意的方式融入自然,恰如他一生追求的“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的超脫境界。
    七、李白的詩歌成就
    1. 浪漫主義巔峰的締造者
    李白的詩歌以“豪放飄逸”著稱,其想象力如天馬行空。《蜀道難》中,他以“噫籲嚱,危乎高哉!”的驚歎開篇,將蜀道之險幻化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神話圖景;《夢遊天姥吟留別》裏,“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奇幻場景,將夢境與現實熔鑄成瑰麗詩篇。這種浪漫並非虛幻無依,而是根植於對自由的極致追求——他筆下的大鵬、明月、江海,皆是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達。
    2. 體裁創新的集大成者
    李白對古體詩的貢獻尤為突出。其歌行體長詩如《將進酒》,打破傳統樂府的格律限製,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奔放起興,將飲酒高歌與人生哲思交織;五言古詩《月下獨酌》則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細膩筆觸,展現孤獨中的詩意哲思。在絕句領域,他的《靜夜思》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白描,將思鄉之情凝練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
    3. 語言藝術的革新者
    李白善用口語化表達,卻能化俗為雅。《長幹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童真描寫,成為“青梅竹馬”成語的源頭;《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以質樸意象勾勒出盛唐氣象。他還常借神話傳說增強詩歌張力,如《梁甫吟》中“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將求仕之願與神話場景融合,形成獨特的藝術張力。
    4. 後世影響的輻射者
    李白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貫穿千年。中唐李賀繼承其奇幻風格,創作出“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的奇絕詩句;宋代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放詞風,亦可見李白《把酒問月》的遺韻。直至現代,郭沫若創作曆史劇《李白》、餘光中以詩致敬,皆證明其藝術生命力的永恒。日本漢學家鬆浦友久更稱李白為“世界文學的太陽”,足見其國際影響力。
    八、詩魂不朽的文化豐碑
    李白的一生,是理想主義者在現實泥沼中的跋涉,也是詩人用文字對抗庸常的史詩。他既未能如縱橫家般“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也未成為道教追求的“羽化登仙”之人,卻以詩歌構築起超越時空的精神王國。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他的詩句早已化作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在困頓時給予力量,在平凡中點燃浪漫。
    當我們今日重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觸摸的不僅是千年前的墨痕,更是一個民族永不熄滅的理想之光。李白的傳奇,不僅屬於盛唐,更屬於每一個心懷遠方、渴望超越的靈魂。他以詩為劍,劈開世俗的桎梏;以酒為墨,書寫生命的華章,最終在曆史的長卷中,留下了一個不朽的“詩仙”形象。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