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李亨:臨危受命,優柔果斷
字數:7872 加入書籤
唐肅宗李亨,這位在唐朝曆史長河中占據特殊地位的帝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與悲劇色彩。從驚心動魄的出生,到艱難險阻的太子生涯,再到安史之亂時臨危受命登基稱帝,最後在宦官弄權的困境中離世,李亨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他的經曆深刻地影響了唐朝的曆史走向。
一、皇室初啼:命運的驚險開端
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大唐東宮之別殿,一聲清脆的啼哭劃破寂靜,李亨誕生於世。他的出生,本應是皇室的喜悅之事,然而,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驚險。彼時,李亨的父親李隆基,雖已被冊立為太子,卻麵臨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太平公主,這位權傾一時的女性,憑借著武則天的餘威與自身的謀略,在朝堂上勢力龐大,對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構成了嚴重威脅。當得知李亨的母親楊氏懷孕後,李隆基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他深知,太平公主一直對他虎視眈眈,若借此機會指責他沉迷女色,耽誤朝政,進而煽動輿論逼迫睿宗李旦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後果將不堪設想。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李隆基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命屬下秘密尋來墮胎藥,試圖將這個尚未出世的小生命扼殺在母腹之中。
幸運的是,或許是命運的眷顧,李隆基在關鍵時刻猶豫了。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李旦,想起了家族的傳承與責任,也想到了這個即將失去生命的孩子。最終,在一番痛苦的思索後,他收回了成命,李亨這才得以幸運地保全了性命。
李亨出生後,由於其生母楊氏隻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王氏一直未有子嗣,且地位尊崇。楊氏出於自身地位的考量,無奈之下,將李亨交由王氏撫養。幸運的是,王氏對李亨視如己出,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在王氏的悉心照料下,李亨在溫暖的嗬護中茁壯成長。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李亨的二哥李瑛被冊立為皇太子,而年僅4歲的李亨則被拜為安西大都護,同時兼任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不過,這些職位對於年幼的李亨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屬於遙領之職,他並未真正出閣就職。但這一任命,無疑彰顯了皇室對他的重視與期望,也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此後,唐玄宗特意為李亨選派了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作為他的侍讀,悉心教導他的學業。在這些名師的指導下,李亨勤奮好學,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文化素養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為他未來應對複雜的政治局麵做好了準備。
二、艱難儲君:在陰謀與危機中求存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在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大典,這是一場彰顯國威與帝王功績的重大儀式。歸來後,他做出了一項影響李亨等諸多皇子成長環境的決定——在安國寺東附苑城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十王宅” 。“十王宅”建成後,玄宗將已長大成人的皇子們安置其中,李亨也在此時,以忠王的身份入住,當時他年僅15歲。在“十王宅”中,諸王分院而居,生活起居皆由宦官負責管理。這一舉措,雖然限製了皇子們與外界的聯係,卻也為他們提供了相對穩定且集中的學習環境。
在“十王宅” 的歲月裏,李亨接受著嚴格而係統的教育。玄宗對皇子們的學業極為重視,為他們延請了眾多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名士作為侍讀,李亨身邊便有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一眾名師。賀知章,以其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華聞名於世,他的言傳身教,讓李亨對詩詞歌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文學創作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先生,也各自在經史子集、治國理政等方麵給予李亨深入的教導,使他得以廣泛涉獵各類知識,逐漸形成了較為全麵的知識體係和深刻的思想見解。
在名師的悉心指導下,李亨展現出了勤奮好學的品質。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誦讀經典,無論是儒家的《論語》《孟子》,還是史書《史記》《漢書》,他都能沉浸其中,反複研讀,汲取古人的智慧與經驗。遇到疑難問題,他總是虛心向老師們請教,與同窗們熱烈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亨不僅在文化知識上有了顯著的積累,還培養了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沉穩的處事態度。
除了文化學習,李亨也開始涉足一些政治事務。盡管他所擔任的安西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等職務屬於遙領,無需實際到任處理政務,但這些任命無疑為他提供了接觸政治、了解國家邊疆事務的機會。通過與朝中大臣的交流以及對相關事務的研究,李亨逐漸對國家的政治格局、軍事形勢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為他日後承擔更重要的政治責任做好了準備。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大唐宮廷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太子李瑛被廢。按照傳統的立長原則,李亨在現存諸子中年齡較長,這一因素使得他在競爭中具備了一定的優勢。同時,李亨的出身背景也無可挑剔,他的母親楊氏出自弘農楊氏,是名門望族之後,其家族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有著深厚的根基。綜合這些因素,唐玄宗最終做出了決定,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將李亨冊立為太子 。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成為太子的李亨並未迎來安穩的生活,反而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陰謀與危機之中。宰相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將矛頭指向李亨。他深知李亨一旦即位,自己的地位將岌岌可危,於是處心積慮地想要廢除李亨的太子之位。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李林甫發動了韋堅之禍。韋堅是李亨妻子韋妃的哥哥,他與邊關將領皇甫惟明會麵,這本是正常的交往,但李林甫卻抓住機會,指使黨羽楊慎矜彈劾韋堅與皇甫惟明結謀,想要立太子李亨為皇。唐玄宗聽聞後,勃然大怒,將韋堅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獄。盡管李亨極力撇清關係,但還是受到了牽連。為了表明自己對唐玄宗的忠誠,消除父親對自己的疑慮,李亨忍痛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主動與太子妃韋氏離婚。韋氏被迫離開東宮後,削發為尼,在青燈古佛旁度過了餘生。
僅僅十個月後,李林甫又製造了柳積之禍。李亨良娣杜氏的父親杜有鄰被女婿柳積誣告勾結太子謀反,李林甫借此大做文章,將杜有鄰等人杖殺。李亨為了自保,不得不廢除杜良娣為庶人。在這兩場風波中,李亨雖未被直接廢黜太子之位,但他的處境卻愈發艱難,時刻都在恐懼與不安中度過。
除了針對李亨身邊的人,李林甫還將目標對準了邊疆的統兵大將。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大唐名將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因反對玄宗攻取石堡城的作戰方略遭到將領董延光的誣告,隨即被玄宗下獄審訊。王忠嗣幼年時代在宮中長大,與李亨私交很好,李林甫咬住這層關係不放,指使王忠嗣的部下向玄宗誣告王忠嗣以邊將身份私交太子,圖謀不軌。雖然玄宗認為李亨久居深宮,根本沒有機會與王忠嗣私下串聯交往,但仍然對王忠嗣進行了嚴厲處置,如果不是哥舒翰在玄宗麵前冒死求情,王忠嗣幾乎被處死。隨後王忠嗣被外放貶官,第二年就離奇暴死。
在李林甫的多次構陷下,李亨的太子之位搖搖欲墜,但他憑借著自己的謹慎與隱忍,一次次化險為夷。這一時期的經曆,讓李亨深刻地認識到了宮廷政治的殘酷與黑暗,也磨練了他的意誌和政治智慧。
三、登基靈武:亂世中的新希望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東平郡王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向長安逼近。十二月二十二日,安祿山攻下唐朝東都洛陽,唐朝局勢岌岌可危。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唐玄宗驚慌失措,匆忙做出了一係列錯誤的決策。他先是聽信楊國忠的建議,拒絕了哥舒翰堅守潼關的正確主張,強令哥舒翰出兵討叛,結果導致唐軍大敗,潼關陷落。隨後,楊國忠又勸唐玄宗移駕逃往四川。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攜楊貴妃、楊國忠以及部分皇室成員、大臣,在禁軍的護衛下,悄然離開了長安。當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發生了震驚朝野的馬嵬兵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是楊國忠造成的,他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李亨,希望能殺掉楊國忠。李亨猶豫不決,然而六軍將士群情激憤,堅決請求誅殺楊國忠,否則拒絕前進。最終,楊國忠被士兵追殺至馬嵬驛西門,被殺死並肢解,首級懸掛示眾,他的妻妾子嗣全部被殺。
馬嵬兵變並未就此結束,陳玄禮又請求賜死楊貴妃。唐玄宗起初難以決斷,但在將領們的不斷逼迫下,最終下令勒死楊貴妃。陳玄禮等人見到楊貴妃的屍體後,馬嵬兵變才宣告結束。馬嵬民眾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而太子李亨則在此時留下,他意識到,繼續跟隨唐玄宗逃往四川已無法挽救唐朝的危局,必須另尋出路。於是,在眾人的勸說下,李亨決定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
李亨車駕抵達渭北時,便橋已斷,渭水暴漲,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李亨召集水邊三千多百姓,徒步渡過渭水。途中遇見潼關散兵,誤以為是安祿山的追兵,雙方交戰,李亨一方士兵死傷很多。李亨率殘部北上,同行者隻有廣平王、建寧王,加上四軍將士,堪堪兩千人。李亨率部一路經過新平郡、安定郡、烏氏驛等處,跋山涉水,最終抵達平涼郡時,已有數萬軍馬,軍隊士氣振奮。李亨在平涼停留數天,不知去向何處,恰逢朔方留後杜鴻漸、魏少遊、崔漪等人派使官來迎接李亨,聽聞朔方的兵馬情況極佳,加上河西行軍司馬裴冕的勸解,李亨決定去朔方靈武以圖進取。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抵達靈武。裴冕、杜鴻漸等人上諫,如今國家危急,唐玄宗卻不管國家大事,逃去蜀川。國家大事需要人主持,李亨受億萬百姓愛戴,應當即位為天子,安定國家。李亨以叛亂未平拒絕,裴冕等人六次上書,言辭激烈,請求李亨登基。李亨無法拒絕,於是聽從。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大赦天下,改元至德,並將此事上奏給太上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亨的即位,標誌著大唐在安史之亂中有了新的領導核心。他在這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扛起了平叛的大旗,為全國軍民帶來了希望。從此,李亨開始調動各方力量,積極組織平叛戰爭,努力挽救大唐於危難之中 。
四、平叛之路:收複兩京的艱辛努力
李亨即位後,立即將收複東京洛陽與西京長安作為首要任務。他深知,隻有收複兩京,才能重振唐朝的威望,穩定民心,徹底平定安史之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李亨詔令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範陽節度使李光弼率兵抵達靈武。這兩位將領都是唐朝的名將,他們麾下的軍隊戰鬥力極強,是平叛的主力。同時,回紇、吐蕃也相繼派遣使者前來,表示願與李亨一起出兵討伐安祿山軍。回紇太子葉護率精兵四千來援助唐朝,李亨在鳳翔接待回紇太子葉護,禮遇恩厚。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李亨命廣平王李俶率領朔方等各鎮兵及回紇、西域各國共十五萬兵力,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討伐安祿山軍。二十七日,唐軍抵達長安西,於香積寺北麵與叛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唐軍將士奮勇殺敵,回紇騎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從叛軍背後發起攻擊,使得叛軍陣腳大亂。最終,唐軍大破安軍,斬殺六萬餘人,叛將安守忠等人棄城逃跑,長安被成功收複。
然而,在收複長安的過程中,李亨曾與回紇約定,一旦收複京城,城內金帛與女人全歸回紇所有。這一約定雖然在當時為唐軍爭取到了回紇的支持,但也為日後的百姓帶來了災難。長安收複後,葉護想要依照約定劫掠長安,廣平王以東京洛陽尚未平定製止。長安得以暫時安撫,李亨得知後,高興地表示自己不如廣平王。
廣平王鎮守長安三天後,帶兵去收複洛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捷書抵達鳳翔後,百官慶賀,李亨淚流不止,派宦官入蜀去上奏太上皇,又派左仆射裴冕先入京師,去告慰祖宗陵廟並安撫百姓。
同年冬十月,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調集洛陽所有兵力,命手下嚴莊與張通儒聯合抵抗唐軍。安軍聚兵十五萬,郭子儀率唐軍與回紇聯軍再次大敗安軍,嚴莊等人棄城逃跑,去洛陽報告安慶緒。十六日晚,安慶緒率部逃出洛陽,逃往河北,並殺死俘虜的唐朝將領哥舒翰等三十餘人。後廣平王率軍進入東京,收複洛陽。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錢財,又在市井村坊劫掠財物三天,仍不滿足。東京百姓拿出一萬匹錦緞賄賂回紇軍,此事才結束。
唐軍收複兩京,是平叛戰爭中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李亨也因此聲望大增,他遣兵仗親自在灞上迎接凱旋的唐軍,稱自己的家國,是由郭子儀再造。然而,這場勝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僅百姓遭受了劫掠,唐朝的國力也進一步受損。而且,安史之亂並未就此平息,叛軍殘餘勢力仍在河北等地負隅頑抗,唐朝的危機依然存在。
五、統治後期:內憂外患的困境續)
李亨在權力與親情的撕扯中日益衰弱。遷居太極宮後,唐玄宗身邊的心腹高力士因“潛通逆黨”罪名被流放巫州,陳玄禮則被勒令致仕,親信宮女被悉數遣散。麵對父親的淒涼處境,李亨雖曾數次前往問安,卻始終未能阻止李輔國對太上皇的政治孤立。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在幽居太極宮僅半年後抑鬱而終,享年78歲。李亨聽聞噩耗,“號慟不止,因加疾”,本就病弱的身體更受重創,臥床不起。
此時,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張皇後早年曾與李輔國結盟打壓異己,但隨著李輔國權勢膨脹,二人矛盾漸顯。張皇後欲效仿武則天幹政,在李亨病重之際,她試圖聯合越王李係發動政變:一方麵以太子李豫“柔弱”為由,密謀廢黜其儲君之位;另一方麵,計劃誅殺李輔國及其黨羽程元振,將宮廷禁軍掌控於己手。
然而,消息走漏至李輔國處。寶應元年四月十六日,李輔國與程元振搶先發難,率禁軍入宮控製局勢。張皇後逃入李亨寢宮尋求庇護,李輔國竟公然闖入長生殿,當著病榻上李亨的麵,將張皇後強行拖走。李亨目睹這一幕,“驚悸不知所為”,在極度驚嚇中病情急轉直下。當夜,李輔國縊殺張皇後、越王李係及親信百餘人,而李亨則在混亂中崩逝於長生殿,終年52歲,距其父玄宗之死僅十三日。
六、曆史鏡像:複雜多麵的帝王評價
李亨的一生恰似一麵棱鏡,折射出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的矛盾與掙紮。其功績與過失,在後世爭議中始終交織:
中興之功不可磨滅。在帝國瀕臨崩解的危局中,李亨以靈武即位重構了平叛的政治核心。他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聯合回紇軍事力量,僅用一年半便收複兩京,遏製了叛軍的擴張勢頭,為唐朝續命百餘年奠定基礎。經濟上推行的榷鹽法與貨幣改革,雖未能根治財政危機,卻暫時緩解了軍費壓力。此外,他對藩鎮的招撫策略如任命田承嗣、李懷仙等降將為節度使),雖埋下割據隱患,但在當時實為維係統治的無奈之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決策失當加速衰頹。李亨的戰略短視暴露無遺:相州之戰不設主帥、以宦官監軍,致使二十萬大軍潰敗;為借回紇之力而放任劫掠,嚴重損害民心;對叛軍降將的姑息縱容,直接催生了河朔三鎮的割據格局。更致命的是,他開創的“觀軍容使”製度與對李輔國的過度倚重,徹底打破了唐朝前期“內臣不典兵”的傳統,為中晚唐宦官專權如俱文珍、仇士良)埋下禍根。據《舊唐書》統計,自李亨之後,唐朝九位皇帝中竟有七位由宦官擁立,五位死於宦官之手,其負麵影響貫穿百年。
人性困境與曆史宿命。李亨的悲劇不僅源於政治決策失誤,更根植於其矛盾的性格與時代局限。儲君時期長達18年的高壓環境,塑造了他多疑怯懦的特質;登基後又急於證明自身權威,反而陷入權力鬥爭的泥潭。麵對太上皇玄宗的餘威、權臣的傾軋、藩鎮的割據,這位本就缺乏雄才大略的帝王,最終在內外交困中走向末路。
七、餘波:李亨時代的深遠回響
李亨的統治猶如唐朝曆史的轉折點,其影響超越了個人命運:
政治格局:宦官勢力崛起與藩鎮割據形成,徹底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平衡,唐朝從此陷入“內宦外藩”的雙重威脅。
軍事製度:府兵製瓦解後,募兵製與節度使製度的弊端全麵暴露,職業軍人集團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力量。
文化嬗變:安史之亂的衝擊促使士大夫階層反思盛世幻象,儒學複興與古文運動萌芽,為宋代“理學”興起埋下伏筆。
當李亨的生命終結於長生殿的寒夜,他或許未曾料到,自己親手開啟的不僅是平叛之路,更是一個持續百餘年的衰世困局。這位亂世帝王的掙紮與失敗,恰似一曲挽歌,為盛唐的輝煌畫上了蒼涼的休止符。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