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劉長卿:寒汀孤雁,詩骨嶙峋

字數:6834   加入書籤

A+A-


    一、寒汀孤雁,詩骨嶙峋
    在唐詩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顆星雖不像李白般豪放飄逸,也不如杜甫般沉鬱頓挫,但卻散發著清冷孤峭的光芒,他就是劉長卿。“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送靈澈上人》),這一句詩仿佛勾勒出一幅寧靜而深遠的畫麵,寒汀、孤雁、寂靜的寺院、悠遠的鍾聲,恰似他一生的寫照。劉長卿,字文房,他的人生充滿了坎坷與磨難,然而他的詩歌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唐代詩壇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劉長卿所處的時代,正處於盛唐向中唐的過渡時期。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的盛世繁華,使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動蕩不安之中。在這種背景下,唐詩的風格也發生了轉變。王維、李白、杜甫等盛唐大家相繼離世,詩壇需要新的力量崛起。劉長卿以其“清冷孤峭”的詩歌風格,成為中唐詩壇一股清新的力量。
    二、早年求仕:江東才子,誌存高遠
    一)出身與少年才名
    劉長卿,約生於709年,河間今屬河北)人。他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家學淵源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劉長卿自幼通經史,善詩文,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據史料記載,他年少時就以詩文聞名鄉裏,同鄉們都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
    在當時的社會,科舉是士人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劉長卿心懷壯誌,渴望通過科舉考試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年未三十,應進士舉”,他憑借著自己紮實的學問和出眾的才華,自信滿滿地踏上了科舉之路。
    二)第一次科舉落第與屢試不第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這位年輕的才子。劉長卿在初次參加進士考試時便遭遇失敗。據《唐才子傳》記載,他“屢黜於名場”。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科舉考試不僅關係到個人的榮辱,更關係到家族的聲譽。
    他屢試不第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科舉製度本身存在著不公現象。考官的受賄、權力尋租等現象時有發生,許多權貴子弟憑借家族的勢力占據名額,而真正有才華的寒門子弟卻難以施展抱負。另一方麵,劉長卿的詩風在當時也顯得格格不入。“其剛健詩風與當時流行的浮豔詩風相左”,他的詩風清冷孤峭,注重寫實,而當時的詩壇卻被一種追求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的浮豔詩風所籠罩。
    三)隱居湖湘與自我砥礪
    科舉的失敗並沒有讓劉長卿一蹶不振。他選擇了隱居湖湘之地,在山水之間沉澱自己。“隱居江南,縱情山水,詩歌漸臻化境”,在隱居期間,他深入體驗大自然的美妙,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創作中。
    這一時期,他的詩歌風格逐漸形成。他以自然山水為題材,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與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例如,他的詩作中常常出現寒汀、孤雁、秋林等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反映出他內心的落寞。如“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這樣的詩句,雖然後來創作於他被貶謫期間,但其中體現的孤高與寂寥,在他隱居湖湘時就已初見端倪。
    三、仕途浮沉:仕而困,貶而隱
    一)初入仕途736年左右)
    經過多年的磨礪,30歲後的劉長卿終於得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這一職位雖然不高,但卻是他進入仕途的起點。然而,他的仕途之路並不順利。不久之後,他便外放為轉運使判官,開始了輾轉多地的任職生涯。
    在任職期間,他深入民間,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和社會的黑暗。他的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不畏權貴,敢於為百姓發聲。然而,這種性格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仕途維艱”成為他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
    二)肅代之際的宦海風波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問題日益嚴重。劉長卿身處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
    762年,他與權相李輔國發生了衝突。李輔國擅權,專橫跋扈,構建陷劉長卿“有怨望語”。所謂的“怨望語”,實際上是劉長卿對李輔國的專權行為不滿的表達。劉長卿被貶南巴尉今廣東電白),這是他宦海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貶謫到嶺南,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折磨。“嶺南貶謫經曆:深入瘴癘之地,寫下‘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暗喻忠而被謗之憤。”嶺南地處偏遠,氣候惡劣,瘴癘之氣彌漫。在這裏,他遠離家鄉,孤獨無助,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以賈誼自比,表達自己對忠而被謗的憤懣之情。
    三)再次被貶與宦途絕境
    770年,劉長卿在江淮轉運判官任內,因審理冤獄觸怒新貴,再貶睦州司馬。“再次被貶:仕途潦倒於吳越間,晚年在吳越間潦倒。”這一次被貶,使他的仕途陷入了絕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睦州地處江南,雖然景色優美,但對於劉長卿來說,這裏卻是他宦途的盡頭。晚年的他,在吳越間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詩風轉變:貶謫後作品更趨沉鬱冷峭,如《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仕途的不順使他的詩歌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從昔日的清冷孤峭變得更加沉鬱冷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命運的無奈。
    四、詩歌成就:五言獨步,清音繞梁
    一)“五言長城”之稱的由來
    劉長卿在詩歌方麵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五言律詩上。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五言律詩,其作品在當時就備受推崇。“安史之亂後詩壇凋敝,劉長卿以五言律詩見長,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時人推為‘五言長城’。”他的五言律詩在格律、對仗、煉字等方麵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對五言律詩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繼承了前人的傳統,更在於他能夠推陳出新。在煉字方麵,他精心雕琢每一個字,力求使詩歌達到最完美的境界。例如“風雪夜歸人”中的“歸”字,簡單而又深刻地傳達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二)主題與風格演變
    1. 前期赴京前):山水遊曆與隱逸之思
    劉長卿早期的詩歌多以山水遊曆和隱逸生活為主題。在他的筆下,山水是一種寧靜、美好的象征。“如《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畫卷,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2. 中期貶謫期):怨憤與孤憤交織
    貶謫經曆使他的詩歌主題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一時期,他的詩歌中充滿了怨憤和孤憤之情。“如《酬屈突陝》:‘落葉紛紛滿四鄰,蕭條環堵絕風塵。鄉看秋草歸無路,家對寒江病且貧。藜杖懶迎征騎客,菊花能醉去官人。憐君計畫誰知者,但見蓬蒿空沒身。’這首詩表達了他被貶後的孤獨、貧困和對未來的迷茫。”
    3. 後期江淮時期):故國之思與生命感歎
    晚年的劉長卿在江淮地區,他的詩歌更多地體現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生命的感歎。“如《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這首詩通過對賈誼的憑吊,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三)後世評價
    1. 《舊唐書》的評價
    《舊唐書》對劉長卿有“性疏曠,多所輕忽,故人多疏之”的記載,但同時也承認他的詩名。這反映出劉長卿性格上的直率,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詩歌方麵的才華卻無法被忽視。
    2. 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推崇
    白居易、劉禹錫等中唐詩人對劉長卿的詩藝推崇備至。他們欣賞劉長卿詩歌中簡潔凝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
    3. 近代學者觀點
    近代學者認為,貶謫經曆反而成就了劉長卿的詩風,使他成為“亂世清音”的象征。“陳衍評價:‘長卿詩如寒泉漱玉,清音千古。’他的詩歌就像寒泉衝刷玉石,發出清澈悅耳的聲音,曆經千年而不朽。”
    五、生平憾事與曆史評價的悖論
    一)剛直性格的反噬
    劉長卿的性格剛直,這一性格特點在他的人生中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他剛直的性格使他在麵對權貴的不公時,敢於挺身而出,維護正義。但這種性格也使他在仕途上屢屢受挫。“剛直性格的反噬:性格剛介不改,屢因直言遭貶,未能如王維、韋應物般委婉避禍。”
    在與李輔國、新貴等權貴的衝突中,他的直言不諱使他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無法像王維那樣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保持中立,也沒有韋應物那樣的圓滑世故,因此他的仕途充滿了坎坷。
    二)詩名與仕途的倒置
    劉長卿的一生是詩名與仕途倒置的一生。他在仕途上一直未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多次被貶謫,最終潦倒於吳越間。然而,他的詩歌卻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詩名與仕途的倒置:生前仕途坎坷,死後詩名日隆,成為中唐詩壇清冷孤峭一派的代表。”
    他的詩歌在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詩名卻越來越高。他的詩歌成為後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認可。
    三)曆史爭議
    1. 《舊唐書》的記載
    《舊唐書》中關於他的記載存在一些爭議。如對他性格的描述,雖然提到了他“性疏曠,多所輕忽”,但並沒有全麵地反映他的性格特點。他在詩歌創作中的執著和才華在《舊唐書》中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2. 近人研究中的不同觀點
    近人在研究劉長卿時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他的詩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題較為狹窄,多局限於個人的身世之感。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他的詩歌在藝術價值上具有獨特的意義,他的清冷孤峭的風格是唐代詩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六、劉長卿的詩學遺產與文化意義
    一)對五言律詩的定型貢獻
    劉長卿對五言律詩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格律方麵,他的五言律詩嚴格遵循格律規範,為後人提供了典範。“嚴羽《滄浪詩話》稱其詩‘氣韻沉雄’,奠定五言律詩工穩精煉的典範。”他的詩歌在對仗、押韻等方麵的嚴謹性,成為後世詩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2. 對後人的啟發
    他的煉字技巧和對詩歌意境的營造方法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在創作五言律詩時,常常借鑒他的經驗,力求使自己的詩歌更加精煉、優美。
    二)清冷詩風的曆史隱喻
    劉長卿的清冷詩風具有深刻的曆史隱喻意義。“它映射出中唐士人普遍的彷徨與堅守。”在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政治黑暗,士人的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他的詩歌通過對孤寂、清冷意境的營造,表達了士人在亂世中的無奈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這種詩風不僅在唐代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後世許多文人在表達孤獨、苦悶等情感時,都會借鑒劉長卿的詩歌風格。
    三)後世影響
    1. 宋代“江西詩派”的推重
    宋代的“江西詩派”推重劉長卿的煉字技巧。他們認為劉長卿在詩歌創作中對字的錘煉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樣,劉長卿在詩歌中也善於運用精準的字來傳達豐富的情感。
    2. 明清文人視其為“寒士詩人”典範
    明清文人將劉長卿視為“寒士詩人”的典範。他們欣賞劉長卿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詩歌創作,並且在詩歌中表達出高潔的人格和對理想的追求。劉長卿的詩歌成為明清文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種象征。
    七、孤鴻掠影,詩魂永存
    劉長卿的一生就像一隻孤鴻,在曆史的天空中掠過。他的仕途坎坷,充滿了挫折和磨難,但他卻以詩歌為寄托,將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融入到詩歌創作中。他的詩歌以其獨特的清冷孤峭風格,在唐代詩壇獨樹一幟,並且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終其一生,劉長卿如寒汀獨鳥,羈旅漂泊,卻以詩歌鑄就永恒。”“其詩魂在曆史長河中悄然回響。”他的詩歌就像寒汀上的孤雁,雖然孤獨,但卻有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唐代這個詩歌的黃金時代,劉長卿以其獨特的貢獻,成為一顆不可磨滅的星辰,永遠閃耀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人生遭遇多少挫折,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追求,就能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獨特的印記。他的詩歌也將永遠被後人傳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