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白居易:一代詩魔,煙火人生

字數:6934   加入書籤

A+A-


    一、潮起潮落的盛唐餘暉
    在曆史的長河中,唐代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耀眼的光芒。尤其是盛唐時期,詩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閃亮的寶石。然而,白居易所處的時代,已非盛唐那般繁華昌盛,而是唐憲宗元和年間,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局麵讓大唐王朝搖搖欲墜。盡管憲宗皇帝有“元和中興”的宏圖壯誌,試圖重振大唐雄風,但社會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如毒瘤般侵蝕著這個古老的帝國。
    土地兼並現象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淪為佃農或流民。民生疾苦,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白居易772  846)誕生了。他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中小官僚家庭,童年的他,便隨著家人輾轉於宿州、江南等地,這種漂泊的生活經曆,在他心中埋下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認知的種子,也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
    二、寒門少年的文學突圍772  806)
    天賦與磨礪
    白居易自幼便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五歲時,他便開始學習作詩,九歲時便已熟悉聲韻。他在文學上的天賦,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閃耀。父親對他悉心教導,而江南文化的熏陶,又為他的文學創作注入了靈動的元素。江南的水鄉風光、濃鬱的文化氛圍,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他的心田,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細膩的情感和靈動的意象。
    白居易十多歲時,便寫下了那首聞名遐邇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其質樸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寓意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這首詩一經問世,便震動長安。當時的大詩人顧況初見白居易,見他年輕,便調侃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後,不禁大為讚賞,改口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從此,白居易的才名便在長安傳開了。
    科舉突圍戰
    在唐代,科舉考試是文人實現政治抱負的重要途徑。白居易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參加了科舉考試,並在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這一成就,是他多年苦讀的結果,也是他文學才華的肯定。同年,他又參加了製科考試,並在拔萃科中拔得頭籌,被授予盩厔縣尉一職。
    盩厔縣尉是一個基層官職,但卻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起點。在這個崗位上,他深入基層,接觸到了社會的底層人民,了解了他們的疾苦和需求。他親眼目睹了農民們在沉重的賦稅和徭役下艱難生活的情景,心中充滿了同情和感慨。這段基層曆練的經曆,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的詩歌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民生疾苦。
    三、改革者的政治理想與折戟806  815)
    左拾遺的鋒芒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召回長安,任左拾遺。左拾遺是一個諫官職位,負責向皇帝進諫,指出朝廷政策和官員行為中的不當之處。白居易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勇氣,投身到政治改革之中。
    在任職期間,白居易共計上書言事七十五篇,直言不諱地批判了當時社會上的諸多弊病。他批判宮市之弊,宮市是唐朝宮廷從市場上采購物品的一種製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宦官們常常利用這一製度,以低價強買百姓的貨物,甚至分文不給。白居易在《賣炭翁》中寫道:“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生動地描繪了宮市製度下,百姓的貨物被掠奪的場景,表達了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製度的批判。
    此外,他還對朝廷的稅收政策、官員選拔製度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的直言進諫,得到了唐憲宗的一定認可,但也引來了權貴們的忌憚和不滿。那些被他批判的權貴們,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時刻想著打壓他。
    永貞革新餘波與宦官打壓
    就在白居易積極投身政治改革的時候,朝廷內部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事件爆發,這場政治變革的失敗,使得朝廷中的政治氛圍變得更加壓抑和黑暗。白居易雖然在“永貞革新”中僥幸免禍,但他因直言敢諫,遭到了宦官和權貴們的聯合排擠。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勢力派人刺殺。白居易激於義憤,率先上書請求緝拿凶手,嚴懲藩鎮藩鎮割據勢力。然而,他的這一行為卻觸怒了宦官和權貴們,他們以“越職言事”的罪名,將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這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他的政治生涯陷入低穀。
    在被貶江州期間,白居易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憤懣。他借酒消愁,寫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琵琶行》。在詩中,他通過對琵琶女身世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琵琶女的遭遇,讓他看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讓他對社會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中隱哲學的誕生815  825)
    地方治理實踐
    經過一段時間的貶謫生活,白居易的官職有所調動。他先後擔任過蘇州刺史和杭州刺史。在地方任職期間,白居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致力於地方的建設和發展。
    在杭州,他主持修築了白堤,這條堤壩不僅起到了防洪的作用,還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他還在錢塘湖周圍興修水利設施,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他在《錢塘湖石記》中詳細記錄了自己治理水利的經驗和方法,這些方法對後世的水利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蘇州,白居易注重發展教育和文化事業。他修建了學校,選拔和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他的這些舉措,為當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蘇州和杭州任職期間,白居易深入民間,與百姓們打成一片。他關心百姓的生活,積極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尊敬。
    忠州刺史期間改良農具“耖”
    忠州今重慶忠縣)在當時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地方,農業生產技術十分落後。白居易到任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們的生產情況。他發現,當地的農民在耕種時使用的農具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經過一番研究和嚐試,白居易改良了農具“耖”。“耖”是一種在耕田後用來平整土地的農具,白居易對它的形狀和結構進行了改進,使其更加輕便和高效。這一改良,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們的勞動強度。白居易的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他對農業生產的關心,也為當地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隱與樂天知命
    經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白居易對人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他不再執著於政治上的得失,而是選擇了一種“中隱”的生活方式。“中隱”是一種介於“大隱”和“小隱”之間的生活態度,“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而“中隱”則是在城市中尋求一種隱逸的生活。
    白居易在洛陽建了履道坊宅院,他在宅院中種花、種樹、吟詩、作畫,享受著悠閑自在的生活。他在《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溫馨而愜意的畫麵,體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閑適生活的追求。他通過這種方式,在世俗的喧囂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實現了“樂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五、文學革命的完成者
    新樂府運動的旗手
    元和年間,白居易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意義。新樂府運動是對傳統詩歌創作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打破了以往詩歌注重形式美和抒情性的局限,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明確闡述了自己對新樂府詩歌的創作理念。他認為,詩歌應該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揭露社會上的弊病和不公,為百姓們代言。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詩人都開始創作新樂府詩歌,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
    白居易自己是新樂府詩歌創作的代表人物。他的新樂府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麵。如《賣炭翁》通過描寫一個賣炭老人的遭遇,揭示了宮市製度對百姓的剝削;《新豐折臂翁》通過講述一位老人因逃避兵役而自折手臂的故事,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殘酷和百姓的苦難。這些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體現了白居易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百姓的深切同情。
    長篇敘事詩的開拓
    白居易在長篇敘事詩的創作方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著名的兩首長篇敘事詩是《長恨歌》和《琵琶行》。
    《長恨歌》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敘事,展現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真摯的愛情。詩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等詩句,成為了千古名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時,《長恨歌》也揭示了唐玄宗因沉迷於愛情而荒廢朝政,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深刻教訓,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
    《琵琶行》則以一位琵琶女的遭遇為線索,描寫了一個社會底層女子的悲慘命運。詩中通過對琵琶女彈奏技藝的描寫,以及對她身世的傾訴,營造出了一種淒涼、哀怨的氛圍。而白居易在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和遭遇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琵琶女的同情和對自身遭遇的感慨。這兩首長篇敘事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精湛的藝術技巧和動人的情感表達,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經典之作。
    通俗化傾向的深遠影響
    白居易的詩歌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傾向。他主張“老嫗能解”,即自己的詩歌要讓普通的老婦人都能聽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在詩歌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口語化語言,使詩歌更加通俗易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這種通俗化傾向,使得他的詩歌在民間廣泛流傳。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遠的鄉村,人們都能吟誦白居易的詩歌。他的詩歌不僅在中國國內廣泛傳播,還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對東亞地區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日本,白居易的詩歌備受推崇,形成了“白詩熱”現象。許多日本文人模仿白居易的詩歌風格進行創作,白居易的詩歌成為了日本文學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六、晚年的精神突圍825  846)
    刑部侍郎與刑獄改革
    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被召回長安,任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刑部的重要官員,負責掌管國家的刑獄事務。在這個崗位上,白居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對刑獄製度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他明確提出了“理大罪,赦小過”的司法理念。他認為,對於那些罪行嚴重、危害極大的罪犯,應該依法嚴懲,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對於那些罪行較輕、危害較小的罪犯,則應該給予適當的寬容和赦免,以體現法律的人道主義精神。他還加強了對獄吏的管理,規範了獄吏的行為,嚴禁獄吏對罪犯進行刑訊逼供和虐待,保障了罪犯的合法權益。
    在擔任刑部侍郎期間,白居易還審理了許多疑難案件。他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做到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準確。他的這些舉措,對當時的司法製度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完善,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佛教與道家的融合
    在經曆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後,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他開始結交高僧,如韜光禪師等,深入研究佛教教義。佛教的“空”“無”思想,讓他的內心更加平靜,幫助他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同時,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的順應自然、逍遙自在的思想,讓他在晚年生活中更加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常常遊山玩水,欣賞自然的美景,從大自然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他在《醉吟先生傳》中自況:“醉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體現了他晚年對生活的豁達態度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將佛教與道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境界,為自己在晚年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白居易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的詩歌作品數量眾多,題材廣泛,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還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值。他的新樂府運動,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不斷向前發展。
    然而,對於白居易的詩歌,也存在一些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白居易的詩歌過於通俗易懂,缺乏藝術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但更多的人則認為,白居易的詩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他的詩歌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盡管白居易已經離開我們了一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和文化影響力卻依然存在。他是跨越時空的文化符號,他的詩歌和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從社會層麵來看,白居易關注民生疾苦、主張社會改革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依然具有啟示作用。我們應當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從文學層麵來看,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理念和藝術技巧,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的通俗化傾向和對生活的真實描繪,讓我們看到了文學與生活的緊密聯係。
    白居易的一生,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畫卷。他從一個寒門少年成長為一代詩魔,經曆了政治的風雲變幻和人生的挫折磨難,但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著追求。他的詩歌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上,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