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玄奘:西行求法,佛國聖徒
字數:10389 加入書籤
一、曆史長河中的求法者肖像
1)玄奘的時代坐標:隋唐之際的佛教與帝國
時代背景
在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達到了鼎盛階段。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傳播與發展,到隋唐時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麵。佛經翻譯工作也十分繁榮,眾多高僧大德致力於將印度佛教的經典翻譯成漢文,使得佛教思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然而,這一時期也麵臨著佛教本土化的危機。隨著佛教教義在中國傳播的深入,不同地區、不同僧人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和闡釋出現了差異,導致教義歧義頻發。例如,關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這一問題反映了當時佛教內部對於教義的不同理解,也暴露了佛教本土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困境。
佛教本土化困境
在隋唐時期,中土佛學流派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空有之爭”。“空”宗強調事物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而“有”宗則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的,隻是其存在具有特定的條件和因緣。這種理論上的分歧使得佛教教義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給佛教徒的修行和實踐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此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還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佛教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的文化環境,不斷調整和融合本土思想,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對佛教教義的誤解和扭曲。這種本土化的困境使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西交流通道
盡管麵臨著諸多困境,隋唐時期卻是中西交流的繁榮時期。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不僅促進了商品的交流,也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西域與印度的佛教中心成為知識傳播的樞紐,吸引著眾多中土僧人前往求學。
中土與西域、印度之間的文化往來頻繁,印度的佛教經典、哲學思想、藝術風格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也通過這條通道運往西方。這種跨文化交流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佛教的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個體定位:玄奘作為“求法僧”的雙重身份——佛教信徒與知識探索者
佛教信徒
玄奘自幼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出家後,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的學習和修行中。他深入研讀佛教經典,對佛教的教義、戒律、修行方法等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學習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國內佛經翻譯存在諸多問題,教義闡釋也不一致。這使得他對佛教的真理產生了更強烈的追求,決心前往印度求取真經。
在印度期間,玄奘虔誠地學習佛教經典,拜訪名師,與印度的高僧大德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他不僅學習了佛教的理論知識,還親身實踐佛教的修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他的這種對佛教的虔誠和追求,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佛教信徒。
知識探索者
除了作為一名佛教信徒,玄奘還是一位知識探索者。他對佛教經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表麵的理解和記憶,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和邏輯體係。他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佛教的教義,就必須深入研究印度佛教的原典,掌握其準確的含義和內涵。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不畏艱險,毅然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程。在求法的過程中,他不僅學習佛教經典,還廣泛涉獵印度的哲學、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麵的知識。他對印度的社會現象、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玄奘的知識探索精神不僅體現在他的求法過程中,也體現在他回國後的譯經事業中。他回國後,組織譯場,將大量的印度佛教經典翻譯成漢文。在翻譯過程中,他注重準確傳達佛經的原意,同時結合中國的文化和語言特點,對佛經進行了適當的闡釋和注解。他的譯經工作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早年求索:從洛陽佛子到長安高僧
1)家世與早年教育596年-612年)
出身
玄奘出生於隋河南洛陽緱氏縣今河南偃師)的陳氏家族。他的祖父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是儒士,家學深厚。然而,由於家道中落,玄奘的童年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了勤奮好學、聰明伶俐的品質。
宗教啟蒙
幼年時,玄奘便隨兄長長捷法師出家洛陽淨土寺。在淨土寺,他開始係統地學習佛教經典,研習《涅盤經》《攝大乘論》等。他展現出了過人的記憶力,能夠背誦大量的經文,而且在邏輯思辨方麵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對佛教的教義和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與師兄們就佛法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隨著年齡的增長,玄奘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也不斷加深。他意識到,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僅僅依靠國內的佛經和師資,很難真正掌握其精髓。於是,他萌生了西行求法的念頭,希望能夠親自前往印度,學習正宗的佛教經典和教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佛教困惑與西行決意612年-627年)
學術危機
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在唐朝初期,佛教仍然十分繁榮,各地的高僧大德紛紛講經說法,弘揚佛法。然而,玄奘在學習和研究佛教經典的過程中,發現國內佛經翻譯存在著諸多問題。由於翻譯者的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佛經的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很多佛經的教義被錯誤地闡釋,導致佛教內部教義歧義頻發。
例如,對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不同的僧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一問題引發了佛教內部的激烈爭論,也使得玄奘對佛教的真理產生了更強烈的追求。他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前往印度,親炙佛法,尋求佛經的原典,掌握佛教教義的準確內涵。
政治阻力
玄奘深知西行求法的艱難險阻,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向唐朝政府請求出關西行,但遭到了拒絕。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建國初期,邊境局勢不穩定,政府對人員出境有著嚴格的限製。玄奘的請求被視為擅離職守,是對國家的不忠。
然而,玄奘並沒有被困難嚇倒。627年,長安發生饑荒,朝廷允許百姓外出逃荒。玄奘趁機混雜在商隊中,偷渡出境,開始了他的西行求法之旅。他成為了“偷渡者”,但他的心中充滿了堅定的信仰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3)文化對比意識
研讀經文
在準備西行的過程中,玄奘深入研讀了《阿毗達摩經》等梵文原典和漢譯本。他發現,由於翻譯的局限性,漢譯本在術語翻譯和義理闡釋上存在著很多不準確的地方。例如,一些重要的佛教術語在翻譯時沒有準確傳達其原意,導致讀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產生偏差。
這種文化對比意識使得玄奘更加堅定了西行求法的決心。他希望能夠親眼見到梵文原典,聆聽印度高僧的講解,準確掌握佛教教義的內涵,然後將這些真經帶回中國,糾正國內的佛經翻譯錯誤,推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三、西行之路:跨越千山萬水的求法征途629年-645年)
1)艱難的啟程與沿途見聞629年-630年)
偷渡玉門關
629年,玄奘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的西行之旅。他首先要麵對的是偷渡玉門關的難關。玉門關是唐朝的邊關要塞,守衛森嚴。玄奘混雜在商隊中,試圖蒙混過關,但還是被守將發現了。在守將的盤問下,玄奘坦誠了自己的西行目的,但守將堅決不允許他出關。玄奘隻好等待時機,繼續尋找機會偷渡。
經過一番周折,玄奘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趁著夜晚守衛鬆懈的時候,偷偷溜出了玉門關。他一個人在沙漠中前行,沒有向導,沒有水源,麵臨著巨大的危險。
沙漠生死劫
在穿越沙漠的過程中,玄奘遭遇了生死考驗。茫茫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隻有漫天的黃沙和熾熱的陽光。玄奘的水袋在途中丟失,他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他憑借著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毅力,四日五夜滴水未進,但始終沒有放棄。最終,他遇到了一片綠洲,才得以解渴,繼續前行。
高昌奇緣
玄奘離開沙漠後,來到了高昌國。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對玄奘十分敬重,熱情地款待了他。麴文泰希望玄奘能夠留在高昌國,為當地的佛教徒講經說法。但玄奘拒絕了他的邀請,表示自己要前往印度求取真經。
麴文泰被玄奘的堅定信仰所打動,他與玄奘結拜為兄弟,並贈送了大量的財物和隨從,幫助玄奘繼續西行。他還與突厥葉護可汗結盟,為玄奘頒發通關文牒,使得玄奘在西行的道路上能夠順利通行。玄奘在高昌國的經曆,不僅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還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2)印度佛教聖地的求索630年-643年)
那爛陀寺求學
630年,玄奘終於抵達了印度。他首先來到了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最高學府。玄奘在這裏師從戒賢法師,研習《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佛教經典。
在那爛陀寺,玄奘刻苦學習,廢寢忘食。他與寺中的高僧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參與辯經大會。辯經是佛教的一種傳統學術活動,通過辯論來檢驗和提高修行者的智慧和學識。玄奘在辯經大會上表現出色,以《破惡見論》折服外道,名震五印。
在那爛陀寺的學習生涯,使玄奘深入掌握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和哲學思想。他不僅學習了印度佛教各派的理論,還學習了印度的哲學、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知識,為他的譯經事業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亞文化巡禮
638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開始南亞文化巡禮。他先後參訪了菩提伽耶佛陀悟道之地)、鹿野苑初轉法輪處)、拘屍那迦涅盤地)等地,這些地方都是佛教的聖地,承載著佛教的曆史和文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巡禮過程中,玄奘學習了梵文與巴利文,收集了《瑜伽師地論》梵文原典與《阿含經》未譯經文。他還與當地的僧人和學者進行交流,了解佛教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和傳播情況。通過這次文化巡禮,玄奘不僅加深了對佛教的理解和認識,還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為他的譯經事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3)東歸與《大唐西域記》的誕生643年-645年)
驚險返程
643年,玄奘決定東歸回國。他取道帕米爾高原,踏上歸程。帕米爾高原地勢險要,氣候惡劣,是西行求法的最後一道難關。玄奘和他的隨從們曆經艱辛,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成功地穿越了帕米爾高原。
在歸程中,玄奘還攜帶了獅子國今斯裏蘭卡)贈予的佛牙舍利及大量貝葉經。這些珍貴的佛物和經典的回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文獻整理
645年,玄奘回到長安。他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歡迎。隨後,他開始口述《大唐西域記》,詳述138國地理、風俗、宗教等情況。《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在印度和南亞地區的見聞錄,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地著作,也是一部珍貴的文化史資料。
《大唐西域記》對研究古代印度的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它為後人了解古代印度提供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的發展。
四、譯經事業與思想貢獻645年-664年)
1)官方支持下的譯經盛世645年-663年)
譯場組織
唐太宗對玄奘的譯經事業高度重視,敕令在長安弘福寺建譯場。譯場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由玄奘任譯主,集結了118名高僧分職協作。譯場設有譯主、證義、綴文、筆受、書手等職位,各司其職,共同完成譯經工作。
玄奘在譯場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他不僅親自翻譯佛經,還對譯文進行審核和校對,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他注重翻譯的技巧和方法,開創了“五不翻”原則,即對一些特殊的佛教術語和名詞,不進行翻譯,而是直接音譯,以保留其原有的含義和神秘性。
核心譯作
玄奘在那爛陀寺求學期間,積累了豐富的佛學知識和翻譯經驗。回國後,他開始大規模地組織譯經工作,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其中,核心譯作包括《瑜伽師地論》百卷、《大般若經》六百卷、《成唯識論》十卷等。
《瑜伽師地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經典,係統闡述了佛教的唯識學說。玄奘的翻譯使這部經典得以完整地傳入中國,對中國的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般若經》是佛教般若學派的核心經典,主要論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玄奘的翻譯準確地傳達了原典的精神,為中國佛教的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成唯識論》是玄奘根據印度護法等十大論師的注釋,綜合而成的佛教哲學著作,係統闡述了唯識學派的認識論和宇宙觀。玄奘的翻譯為唯識學派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翻譯革新
玄奘在譯經過程中,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和規範性。他打破傳統翻譯的束縛,開創了“五不翻”原則,即對一些特殊的佛教術語和名詞,不進行翻譯,而是直接音譯,以保留其原有的含義和神秘性。此外,他還在譯經方法上進行了創新,采用了音譯、意譯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譯文更加準確、流暢。
他的翻譯工作提高了佛經翻譯的質量和水平,使得佛教經典能夠更加準確地傳達其教義和思想。他的翻譯方法和原則也成為了後世譯經的典範,對中國的翻譯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思想激蕩與宗派影響
唯識宗創立
玄奘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對《成唯識論》的精通,創立了中國佛教的唯識宗。唯識宗以“萬法唯識”為核心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識”所變現出來的,強調人類認識的主觀性和相對性。
玄奘通過《成唯識論》等經典,係統地闡述了唯識學派的認識論和宇宙觀,構建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哲學體係。唯識宗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中國佛教的義理研究和修行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調和儒道之爭
在唐代,佛教與儒道兩家的關係複雜。儒家強調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道家追求自然無為和精神自由。玄奘在傳播佛教的過程中,意識到佛教與儒道兩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衝突。為了調和這種矛盾,他撰寫了《答李世民問》,在文中闡述了佛教的孝道觀念,強調佛教並不違背儒家的倫理道德。
他的這種努力,緩和了官方對佛教的疑慮,促進了佛教與儒道兩家的交流和融合。玄奘的這種文化調和思想,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玄奘的精神困境與曆史張力
1)個人選擇的悖論:出世與入世之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理想主義者的世俗代價
玄奘為了追求佛教的真諦,不惜放棄世俗的生活,踏上西行求法的艱難旅程。他割舍了親情,離開了家鄉,曆經千辛萬苦,才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求法的過程中,他麵臨著饑餓、寒冷、疾病、強盜等各種危險,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然而,這種理想主義的選擇也付出了巨大的世俗代價。他的弟弟媳守寡十年,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玄奘在追求出世的境界時,不得不麵對親情和世俗責任的衝突。他的這種個人選擇,反映了理想主義者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皇帝的合作者與異見者
玄奘回國後,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和禮遇。他迎合太宗的政治需求,編纂《聖教序》,為唐朝的統治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持。但他同時也拒絕還俗輔政,堅守僧人身份。他深知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既不回避與政治的合作,也不放棄佛教的獨立性。
他與唐太宗的關係,體現了出世與入世的張力。他作為一個出家人,既要麵對宗教的使命,又要應對政治的需求。他的這種選擇,反映了當時佛教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2)佛學係統與本土知識體係的碰撞
術語對抗
在佛經翻譯過程中,玄奘麵臨著佛學係統與本土知識體係的碰撞。佛教的一些術語和概念,如“阿賴耶識”“三性”等,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準確傳達佛教教義,玄奘以“阿賴耶識”取代道教“神識”概念,這一做法挑戰了本土哲學的解釋權。
他的這種做法,引發了佛學與本土知識體係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他通過引入佛教的術語和概念,豐富了中國的哲學思想,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製度借鑒
玄奘的譯場組織模式,也對中國的官製文書流程產生了影響。譯場的五不翻原則、音譯表意並重的方式,被引入到官方的翻譯和文書工作中。他的這種製度借鑒,提高了中國官製文書的準確性和規範性,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建設。
六、後世記憶與文化重構
1)神話化曆程:從聖僧到神魔小說主角
唐代封聖
在唐代,玄奘就被視為聖僧。唐高宗追諡“大遍覺法師”,長安形成護國寺與玄奘影堂信仰圈。玄奘的聖僧形象在當時就已經被廣泛傳播和崇拜,他的求法精神和佛學成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宋元俗講傳承
宋元時期,玄奘的故事通過俗講的形式廣泛傳播。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將取經曆程神魔化,賦予玄奘和他的徒弟們神奇的法力和超凡的能力。這種神魔化的敘述方式,使得玄奘的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吸引了廣大民眾的關注。
明代定型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將玄奘的神魔化形象進一步定型。在《西遊記》中,玄奘成為了一個慈悲為懷、意誌堅定的高僧,他的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各具特色,陪伴他一起西天取經。這部小說將玄奘的故事與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相結合,形成了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文學巨著。
現代性重讀
20世紀初,新文化學者將玄奘稱為“科學求真精神的先驅”。他們認為玄奘的西行求法體現了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探索精神,與現代科學精神有相通之處。然而,也有學者批判對“玄奘神話”的過度消費,認為這種過度神話化遮蔽了真實曆史複雜性。
七、一個永不落幕的文化隱喻
1)多重麵相
玄奘是求法僧,是佛教信徒,也是知識探索者。他的多重身份和文化貢獻,使他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信仰的故事,更是一個跨越文明交流和文化傳承的宏大敘事。
2)永恒啟示
玄奘的精神和成就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啟示。他的跨越文明交流的勇氣和智慧,激勵著我們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積極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他求法的執著和對真理的追求,提醒我們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3)方法論反思
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對曆史人物的解讀和研究方法。避免標簽化敘事,從文明比較與個體生命體驗角度還原曆史人物的立體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全麵、客觀地理解曆史人物,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玄奘,這位偉大的求法者,他的故事將永遠在中國曆史和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喜歡中國古今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今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