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科舉

字數:4909   加入書籤

A+A-


    然而讓劉諶沒想到的是,他的旨意還沒有發往漢中。
    張翼的奏報就先一步到了成都。
    奏報中,張翼告訴劉諶開挖陳倉道的事情再次受阻。
    原因是長安司馬攸給陳倉增兵,石苞再次主動出擊。
    薑維那裏倒是沒有什麽消息,依然和劉弘處於對峙當中。
    得知這些消息,再和之前司馬炎的舉動聯係起來。
    讓劉諶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看來司馬炎確實在司馬攸的手上吃了不小的虧。
    怪不得他要主動向東吳示好。
    隻是東吳這群蠢貨,隻顧著眼前的那點蠅營狗苟。
    若是孫皓還在,多半會趁著這個機會再次發兵合肥,一雪前恥。
    不過這些東西都隻是劉諶在心裏想罷了。
    東吳的國事不是自己所能夠幹預的。
    況且孫皓發兵也隻是自己的猜測罷了,之前孫皓不也想主動和魏國交好嗎?
    不過,對於司馬炎為什麽會向東吳示好,以及司馬攸為什麽會派兵支援陳倉。
    劉諶卻百思不得其解。
    按理說司馬炎的實力要比司馬攸強的多。
    又有中原諸多世家相助,就算司馬攸擁有關中四塞之險,也不至於向吳國示好。
    司馬攸又哪裏來的底氣,放著進攻他的司馬炎不管。
    反而分兵前往陳倉,阻攔自己打通陳倉道?
    隻可惜這些東西劉諶一時半會兒得不到答案,他也沒有功夫去搭理司馬氏。
    因為眼下大漢最重要的是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一次科舉。
    這件事是當初創建學堂的時候就已經定好的。
    創辦學堂就是為了替大漢補充人才。
    和後世的春闈秋闈不一樣的是。
    作為隻有益州和漢中兩地。
    且學堂都建在縣城的大漢來說。
    農閑時間參加科舉,才是性價比最高的。
    所以劉諶把科舉的時間限定在了夏收之後,也就是農曆的六月份。
    因為大漢的學生,並不是完全脫產的。
    雖說有當初朝廷的補貼,但是在農忙時節,他們依然是要回去幫忙幹活的。
    而且現在大漢的國情也不允許這些學生脫產。
    劉諶也不願意學後世那樣,讓朝廷供養一批完全脫產的人出來。
    時間一長,這些人便會脫離百姓,成為高高在上的官老爺。
    那大漢和後世的所有封建王朝又有什麽區別?
    當劉諶在年初的宮廷宴會上宣布這件事的時候。
    百官們對此基本沒有什麽太大的驚訝。
    誰都知道陛下開辦學堂是為了給朝廷遴選人才。
    而且有講武堂這個先例在,一直拖到現在才有動作反而讓人感到驚訝。
    不過科舉這個名詞,倒是第一次聽說。
    在此之前,朝廷選拔人才多為察舉製,是靠地方上的官員來給朝廷推薦人才。
    這種通過考試的方式還是第一次聽說。
    劉諶考試的內容也並非像他們所預想的那樣,從四書五經中選題。
    而是分為民、官兩科。
    民科注重生產,官科注重管理。
    考哪一科由學生自行決定。
    但是兩科錄取的數量卻是一致的。
    省得大家一股腦的全都集中到官科上去,導致民科錄取寥寥無幾。
    民科和官科所考的東西也並不相同。
    相較於官科來說,民科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實操。
    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杜絕有人鑽空子的可能。
    至於那些世家子弟,劉諶同樣也允許他們參加科舉。
    世家是托舉,同樣也是桎梏。
    別看世家光鮮亮麗的,但那隻是針對主脈以及和主脈血緣相近者。
    其餘人也要受到主脈的壓迫和剝削。
    但即便如此,也要比普通百姓過的強一些。
    也正因為如此,劉諶才願意允許他們參加科舉。
    一旦他們察覺到自己能夠通過科舉,擺脫原來的命運,不受家族的盤剝也能夠過上好日子。
    那對於家族的忠誠度可就有待商榷了。
    至於這些通過科舉的人會不會像明清那樣發展成反哺家族的存在。
    劉諶一時半會兒倒不用特別擔心。
    因為這個時候的世家門閥政治還沒有被完全打破。
    這些人即便是通過科舉做官,本家那些主脈依然會看不起他們。
    而且劉諶也絕對不會像後世明清那樣,對這些讀書人極盡優待。
    尤其是免稅之類的東西,絕對不可能在大漢出現。
    此次民科和官科加到一起,劉諶打算先取兩百人,平均下來就是每科一百。
    上萬人中取兩百人出來,這百分之二的錄取率,說不上低,但也絕對不算高。
    再加上那些世家子弟,隻會讓大漢的第一次科舉變的更加殘酷。
    但這對於劉諶來說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朝廷需要人才不假,可也沒有那麽多的官職給他們。
    尤其是這二百人將來全都需要朝廷來供養。
    從過完年的第一次初試,競爭就異常慘烈。
    因為這可能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兩百人,平均到每個縣也就那麽一兩個名額。
    不拚命怎麽能行?
    從正月到六月,總共需要進行三次淘汰。
    最終會有將近一千人前往成都,參加最終考核。
    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這件事劉諶交給陳壽來負責。
    原本劉諶是打算把這件事交給譙周的。
    隻不過從年前的時候,譙周就已經臥床不起了。
    不光是沒能參加宮廷宴會,就連冊封太子這麽大的事情都沒能參加。
    期間劉諶也到譙周府上探望過他一次,情況並不怎麽樂觀。
    其餘人當中,也就陳壽這個寫了《忠良傳》和《貳臣傳》的人能夠挑得起這個擔子。
    陳壽在接到這個任務之後,激動之餘也覺得責任重大。
    大漢的第一次科舉,做好了就是青史留名,做不好就是遺臭萬年。
    由不得他不認真對待。
    所以在接到這個任務之後,陳壽便事無巨細,樣樣親為。
    生怕哪裏出了什麽差錯。
    而在整個大漢都在為第一次科舉忙碌的時候。
    一架馬車,緩緩駛入成都。
    感受著外麵熱鬧的氣息。
    車簾被輕輕撩開,露出一個少年的麵容。
    臉上帶著朝聖一般的表情:
    “成都,我終於到了!”
    喜歡三國之季漢演義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季漢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