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南中風雲再起
字數:9608 加入書籤
雲南郡,漾濞縣。
已經升任縣丞的荀悝在處理完政務後美美的伸了一個懶腰。
興漢六年,荀悝放棄了家族給自己安排的康莊大道。
悄悄的和幾個好友千裏迢迢的到達成都。
參加了當年舉行的大漢第一次科舉並順利高中。
隨後便被朝廷分配到這裏為官。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荀悝就從一個基層的官員升到了縣丞這個位置。
縣丞,一縣二把手。
若是荀悝還在魏國,這樣的官職他根本就不屑於看上一眼。
以他的出身,起步最低都是一郡長官,運氣好直接出仕廟堂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在大漢,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升到縣丞。
是很不容易的。
荀悝也是到達漾濞後,才知道在興漢元年的時候。
朝廷曾對地方官職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削減,剔除了不少屍位素餐的官員。
但同樣的,朝廷也給了那些願意實心做事的官員更好的上升渠道。
不看家世,不看出身,隻看個人能力。
科舉製度便是直接把這一點搬到明麵上。
荀悝很喜歡這種氛圍。
一個人最大的樂趣不是當多大官,有多大權利。
而是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施展,讓自己的才華有用武之地。
收起案上剛剛處理完的政務。
荀悝打算去到田間地頭一趟,看看馬上到來的秋收。
他雖然不是農科出身,但到了地方後也親自到過田間地頭。
因為陛下說過,大漢的官員務實不務虛。
就在荀悝準備起身收拾東西的時候。
一個屬下匆匆的走進來 ,手裏拿著一份案牘對荀悝說道:
“荀縣丞,這裏有份文書需要您處理一下!”
荀悝順手接過來放在桌案上:
“今天的公務已經處理完畢了,本官現在要去田間走訪。”
“這份文書明天再說吧。”
豈料屬下攔住荀悝說道:
“荀縣丞,這是趙家今年要打造農具的請求文書。”
“馬上就要秋收,要是不趕緊打出來的話怕是要誤了農時啊!”
聽到這話,荀悝不由得停住了動作。
去年的一場水患,讓大漢遭了災。
好在有當初範長生修建的那些水利設施,以及務實的地方官員的未雨綢繆。
讓百姓沒有蒙受太大的損失,但到底是耽誤了稅收。
所以今年的夏秋兩稅,朝廷特意早早的就下了公文,一定要重視再重視。
事關北伐大業,誰也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
趙家是本地士族,雖然跟荀家沒有什麽可比性。
但在雲南郡也算是數得上號的。
而從南中三郡叛亂之後,朝廷對於鐵器的控製愈發的嚴格起來。
所以趙家雖然也有屬於自己的鐵器作坊。
但一應農具的打造,都需要先上報給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撥付鐵料後,才能開工。
這一過程自然很麻煩,但是為了在北伐的時候保證後方穩定,實屬不得已為之。
想到這裏,荀悝便從對方的手裏接過文書。
裏麵寫的確實是打造農具。
但是在看到這些農具的數量後,荀悝卻皺起了眉頭:
“這數量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文書中,各式農具加起來,足足有上千。
屬下聽到荀悝的話卻笑著說道:
“荀縣丞,這才多少啊。”
“也就是陛下前番清理人丁和登記土地讓這些有錢人把土地吐出來一些。”
“否則隻怕是更多!”
“小的在縣衙裏當差也快二十年了,那也是見識過的!”
荀悝聞言點了點頭,想到趙家的那些土地和佃戶。
這點農具的數量確實不算多。
便沒再多想什麽,直接用筆批了後還給下屬。
自己則去馬廄裏把坐騎牽出來,翻身上馬後便離開了縣衙。
漢中一戰後,朝廷繳獲了不少馬匹。
完好無缺的那一部分繼續充作軍用。
剩下那些受傷的和原本就是駑馬的那些則被分到益州各個郡縣充作勞力。
或者是拿來配種改良本地馬匹。
荀悝雖然是縣丞,可也沒有享受用馬代步的資格。
他的坐騎是當初前來益州的時候自己帶來的。
很快,荀悝便騎馬來到地頭。
看著正在田間勞作的百姓,翻身下馬後便上前攀談起來。
對於荀悝,當地百姓也早就熟悉了。
這位縣丞沒有什麽官架子,為人也和善。
農忙的時候還會帶著縣衙裏的人來幫忙,是個難得的好官。
不光是他,好像從陛下登基之後,官員都開始變得好起來了。
“再有不到兩個月,這些糧食也該收成了,交了秋稅,再把桑皮和秸稈一賣,老漢就等著享福了。”
坐在地頭,老農滿眼期待的看著地裏的莊稼和身邊的荀悝說道。
荀悝笑著說道:
“今年雨水正常,桑樹長的快,皮恐怕會有點厚,到時候得多泡一泡才能刮下來皮。”
劉諶改進了造紙術後,地裏原本隻能用於燒火的秸稈也成了好東西。
可以拿來造紙。
那些之前因為蜀錦交易量暴增多種的桑樹,雖然因為後來魏國刻意減少蜀錦需求的原因有點供大於求。
但朝廷很快就告訴百姓,這些樹的皮可以剝下來賣給朝廷,拿來做桑皮紙。
雖然收入比不了之前拿來養蠶,不過這些土地本來就是下等田,桑樹又不用刻意打理,算下來還是要比種糧食省不少功夫。
同時因為秸稈都被收走造紙的緣故,讓煤炭得以在益州快速的推廣。
這種便宜又耐燒的東西,可比秸稈強得多。
一進一出,又是一筆不小的進賬。
“小人曉得呢!”
百姓生活有奔頭,就會盼著朝廷越來越好。
更不要說朝廷當初還發行了一部分國債,那都是朝廷打贏後才能兌現的東西。
荀悝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塵準備離開,忽然看到了老農的農具磨損的已經很厲害了。
又想到出發之前趙家送來打造農具的文書。
便笑著說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這農具都磨損的這麽厲害了。”
“咋還不想著趕緊換一個。”
老農卻笑著說道:
“別看老漢現在生活好了,可這家當還得省著點用。”
“就這,都比趙家那些佃戶們用的好。”
荀悝笑著翻身上馬:
“那趙家才打了一批農具,你馬上就要被人家比下來嘍。”
老漢聞言一陣搖頭:
“咱這草民哪裏能跟趙家比。”
“人家那好東西,多的都用不完。”
“也不知道他們打造這麽多農具幹什麽,也沒見給那些佃戶們用。”
老漢的話讓剛準備離開的荀悝停住了腳步,笑意也僵在了臉上。
聲音略帶凝重的問道:
“老伯,你是說那些佃戶們並沒有拿到趙家打造的新農具?”
老漢點了點頭:
“這有啥奇怪的?舊的能用為什麽要用新的?再有錢也不是這麽個糟蹋法。”
這句話讓荀悝的臉色驟變。
顧不得和老農說話,立刻就往縣衙的方向趕。
看著荀悝急匆匆離開的背影,老農感慨道:
“官倒是個好官,就是這性子太毛躁了些,到底還是個娃啊 !”
荀悝心中已經升起一股恐慌,老農無意間的話讓荀悝察覺到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但在此之前,他還有一件事需要證實。
匆匆返回縣衙,不顧屬下驚訝的目光來到存放案牘的地方,開始按照時間去翻檢所有提交上來的關於打造農具的文書。
這一看,讓荀悝發現一件要命的事。
因為鹽鐵由朝廷專控的原因,所有的鐵料調配都是有記錄的。
興漢五年之前地方上的農具打造數量還算正常。
從興漢五年初開始,漾濞幾大家族便開始大量的打造農具。
每次數量雖有不等,但大致都差不了多少。
而到了興漢七年,數量幾乎翻了一倍多。
今年更是連著兩次打造農具,夏收前一次,秋收前又一次。
並且這次的數量多到自己之前都感到驚訝。
可是他們打造了這麽多的農具,卻沒有交到佃戶的手裏去用。
那打造這些農具的意義在哪裏?
而且從時間線上來看。
興漢五年,正是南中三郡發生叛亂並被快速平息的時候。
而這次打造農具的時候,正是掌管南中的範長生離開南中北上前往天水後不久。
這些事情聯係到一起,荀悝可不相信這隻是簡單的巧合。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悝的腦海裏瞬間就蹦出一個念頭:造反!
想到這裏,荀悝的腦門上便出了一層冷汗。
雖說朝廷已經連著打壓蜀中士族很多年,也削弱了他們不小的力量。
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們的底蘊哪是一時間就能夠消耗的幹淨的。
而且因為他們之前認慫的太快,朝廷也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讓他們保存了很大一部分實力。
此時正是北伐的關鍵時期,若是這個時候南中再發生叛亂,很有可能會牽製陛下的精力,並導致此次北伐失利!
雖然來到大漢的時間還不到三年,可荀悝早就已經認可了大漢 。
一想到大漢會因為這些人導致北伐功敗垂成。
荀悝的心中就一陣焦急。
但荀悝現在還不能輕舉妄動。
一來不知道這些人準備什麽時候動手,二來不知道這些人手裏到底掌握著多少力量。
他們又暗地裏聯合了多少人。
貿然出擊的話,隻會打草驚蛇!
輕輕的退出庫房,荀悝找到了漾濞縣令。
很快,一封奏報就被連夜送到了雲南郡郡守麵前。
雲南郡郡守收到這封奏報之後同樣被驚出了一身冷汗。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派人到各縣去證實漾濞縣令奏報中說的事情。
但是最終卻沒有選擇這麽做,因為雲南郡治下這麽多縣,隻有漾濞縣令一個人上報這個情況。
他很難保證別的縣裏是不是有他們的人,萬一泄露讓他們提前行動,這個罪責他擔不起!
於是他又趕緊在奏報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拿火漆封了之後,立刻派人快馬送往成都。
數日後,留守成都的樊建拿著這封奏報行色匆匆的來到宗預府上。
“太尉,出大事了!”
劉諶親征的時候,以年幼的太子劉裕為監國。
並讓宗預等人輔佐。
身為太尉的宗預自然就是成都名義上的最高長官。
隻不過因為上了年紀的原因,他在更多的時候隻是作為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真正處理政務的還是樊建和李密這群人。
聽到樊建的話,宗預的臉上立刻露出一絲凝重,能讓樊建都說是大事的事,那絕對小不了。
“發生什麽事了?”
“南中有可能會再起叛亂!”
聽到樊建的話,宗預的臉上頓時露出一抹震驚之色。
興漢四年,南中三郡反賊被送到成都,陛下殺的人頭滾滾。
整個成都為之色變。
這才過去三年時間,這些人就全都忘了?
竟然敢再起反心?
“究竟怎麽回事?”
宗預沉聲問道。
“漾濞縣縣丞在整理政務的時候,發現地方豪強接連幾年都在大量打造農具。”
“但是卻不見各家佃戶手上有新農具使用。”
“此人便留了個心眼,回去一查果然發現了問題。”
“立刻上報到雲南郡郡守那裏。”
“雲南郡郡守擔心打草驚蛇,未敢核實直接上報。”
“下官手中這份奏報便是今天才收到的!”
從樊建手裏接過奏報,宗預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你怎麽看?”
“下官來之前已經命人查過了。”
“今年的實情尚未上報,但往年鐵料消耗確實有所增加!”
“再結合範司農此前離開南中前往天水。”
“很有可能讓這些人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宗預將手中的奏報還給樊建,緩緩的閉上了眼睛,大腦開始飛快的運轉。
片刻之後,再次睜開眼睛,語氣凝重的說道:
“第一,以朝廷巡察秋稅的名義往南中各郡派人。”
“暗中調查此事。”
“第二,速速給漢東董厥去密信,讓他整頓兵馬,隨時做好前往南中的準備。”
“第三,這件事不能讓第三個人知道,難保朝堂上也有他們的人!”
樊建聞言一拱手:
“那陛下那邊...”
宗預說道:
“當然要快馬將此事報給陛下!”
“遵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