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武館春秋

字數:2277   加入書籤

A+A-


    昭武堂的晨鍾暮鼓逐漸成了巷弄裏的新韻律。天未破曉,老槐樹下已聚滿提前來訓練的學員,少年們壓腿的吆喝聲與油條攤的梆子聲交織,驚醒了簷角的麻雀。文昭特意在牆根種了排翠竹,晨露順著葉片滑落在青石板上,總有人悄悄用礦泉水瓶接了,說是要泡開師父手抄的拳譜拓本。
    學員們自發組建了不同的訓練小組。白領們利用午休時間練習防身術,上班族們下班後紮堆研究實戰技巧,銀發老人帶著孫輩組成“爺孫班”,就連附近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有了專屬的“萌虎隊”。文昭在器械區增設了木質梅花樁,又把廢棄的舊輪胎改造成負重器材,牆角的留言板貼滿了學員們的“武功秘籍”——有人用便利貼記錄每日訓練心得,有人畫下自創的招式改良圖。
    林夏的直播讓昭武堂徹底火出圈。鏡頭掃過掛滿錦旗的榮譽牆,其中一麵繡著“以武育人”的錦旗來自山區小學——那是文昭帶著學員們義務支教的紀念。直播間裏,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們表演五步拳的畫麵,讓彈幕刷爆了“傳承有我”。越來越多外地學員慕名而來,文昭便將倉庫閣樓改造成簡易宿舍,木板床架上掛著的水壺、晾衣繩上翻飛的訓練服,成了武館獨有的風景。
    雨季來臨時,屋頂漏雨的老問題又犯了。學員們自發組成修繕隊,有人爬上屋頂鋪油氈,有人在館內接水桶,有人幹脆把訓練搬到了雨中。文昭望著在積水裏踢腿的少年,突然想起地下室滲水的那個夜晚,此刻雨水拍打瓦片的聲音,竟比任何掌聲都動聽。
    隨著學員增多,文昭收了兩位入門弟子協助教學。大師兄是退役散打冠軍,教實戰時虎虎生風;小師妹原是舞蹈老師,編排出剛柔並濟的健身拳法。他們將狂拳拆解成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課程,又開發出線上教學視頻,讓無法到場的學員也能跟著練習。
    深秋的某個傍晚,文昭站在拳館門口,看著學員們陸續離開。背著書包的孩子蹦跳著和同伴比劃招式,上班族們笑著討論著明天的訓練計劃。牆角的翠竹在風中沙沙作響,牆上“武德昭彰”的錦旗獵獵飛揚。他摸了摸口袋裏新收的拜師帖,那是位先天殘疾卻堅持學習防身術的姑娘。暮色漸濃,文昭轉身點亮館內的燈,暖黃的光暈裏,沙袋上的拳印與牆上的招式圖相映成趣——這方小小的天地,終於長成了他夢想中的模樣。
    淩晨四點,昭武堂的燈準時亮起。文昭裹著厚棉衣坐在堆滿教案的桌前,台燈的光暈裏漂浮著未散的寒氣。他翻開新收學員的檔案,用紅筆仔細標注每個人的身體數據:17歲的網癮少年脊柱側彎需加強核心訓練,退休教師的老寒腿要避開高難度動作……窗外飄來環衛工掃地的沙沙聲,他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起身開始準備晨課的器械。
    為了完善課程體係,文昭白天授課,晚上就泡在圖書館啃運動醫學書籍。泛黃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肌肉發力原理、傷病防護要點,書頁間夾著從各地武館偷師學藝時拍下的照片。有次為了研究古法推拿,他特意跑到深山拜訪隱居的老拳師,在潮濕的山洞裏待了三天三夜,回來時染上風寒卻興奮地說“學到了真東西”。
    武館的運營開支像座大山壓在肩頭。文昭除了日常教學,還接下了給企業培訓安保人員的活兒。暴雨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城市間,汗水混著雨水浸透後背;深夜備課到兩三點,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擻地站在訓練場。有學員偷偷拍下他在地鐵上打盹的照片,卻發現他膝蓋上還攤著未寫完的訓練計劃。
    為了推廣狂拳文化,文昭帶著學員們四處奔波。周末去社區表演武術,寒暑假組織公益武術夏令營,甚至在短視頻平台開直播講解拳理。有次為了錄製教學視頻,他連續十小時重複同一套動作,直到肌肉抽筋癱倒在地。鏡頭外,他笑著安慰擔心的學員:“當年師父教我時,一個動作要練上千遍。”
    武館擴建需要資金,文昭抵押了老家的祖屋。深夜算賬時,存折上的數字讓他手心發涼,卻依然咬牙堅持。他白天當教練,晚上化身裝修工,和學員們一起砌牆、刷漆。有人勸他找投資人,他搖頭說:“武館要純粹,不能變了味兒。”
    最艱難的日子裏,文昭把自己的作息壓縮到極致。清晨五點帶早課,白天上滿八節私教課,傍晚組織集體訓練,深夜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有次發燒39度,他裹著厚外套堅持上完課,倒在休息室時還念叨著學員的訓練進度。醒來看到床頭學員們留下的退燒藥和鼓勵紙條,這個鐵打的漢子紅了眼眶。
    春去秋來,昭武堂的名聲越來越響。但文昭依然保持著最樸素的生活,穿的還是那件磨出毛邊的運動服,手機屏碎了也舍不得換。他常說:“錢要花在刀刃上,武館就是我的刀刃。”當第一屆學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獎,當越來越多年輕人慕名前來拜師,當狂拳被列為非遺文化保護項目,文昭站在武館中央,看著滿堂生輝的獎杯,終於明白——所有的汗水與堅持,都化作了傳承的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喜歡拳王讚歌請大家收藏:()拳王讚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