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冬儲藥材暖寒夜,醫館燈火照雙邦

字數:3839   加入書籤

A+A-


    雲羅國的深冬,寒風卷著雪沫子抽打在窗欞上,發出嗚嗚的聲響。雙邦醫館的後院裏,陳鬆和李修遠正指揮著學徒們將晾曬好的藥材搬進庫房,青翹草、金銀花、焰靈根分門別類碼放整齊,空氣中彌漫著幹燥的草藥香,與炭火的暖意交織在一起,驅散了冬日的蕭瑟。
    “李老弟,這青翹草得用雲羅的陶甕封存,底下墊些瑞國的幹艾葉,防潮效果最好。”陳鬆踩著木梯,將一捆捆青翹草放進高處的架子,他的棉袍上沾著細碎的草屑,卻毫不在意。
    李修遠正往藥櫃裏擺金銀花,聞言回頭道:“陳老哥說得是。我讓人在庫房牆角燒了瑞國的地龍,溫度保持在十五度左右,藥材不容易發黴。對了,那批新到的連理藤花,你打算怎麽處理?”
    陳鬆從梯子上下來,拍了拍手上的灰:“用雲羅的糖漬法,一層花一層焰靈花蜜,封在雙花泥罐裏,既能當藥引,又能給孩子們當糖吃,一舉兩得。”他指著庫房角落的幾個大缸,“那是瑞國送來的蜂蜜,我打算和雲羅的飴糖混在一起,熬成藥膏,治咳嗽比單純的蜂蜜管用。”
    兩人正說著,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學徒小石頭裹著厚棉襖跑進來,帶著一身寒氣:“陳爺爺,李爺爺,河對岸的張家莊爆發了風寒,好多人上吐下瀉,村長讓人來請你們去看看!”
    陳鬆和李修遠對視一眼,二話不說開始收拾藥箱。陳鬆往箱裏塞了大把的青翹草和焰靈根:“帶足‘金銀青翹飲’的藥材,再拿幾罐新熬的連理固本膏,對付風寒最有效。”
    李修遠則裝上瑞國的退燒藥和針灸針:“把蒸餾器也帶上,現場煮藥更快。小石頭,去叫上阿禾和王硯之,他們對張家莊熟,還能幫忙照看病人。”
    醫館的燈火在風雪中搖曳,很快,一輛載著藥材和醫者的馬車便碾著積雪出發了。車轅上掛著的“雙邦醫館”燈籠,在風雪中忽明忽暗,卻像一顆定心丸,讓焦急等待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張家莊的祠堂裏擠滿了病人,男女老少蜷縮在草席上,咳嗽聲、呻吟聲此起彼伏。村長是個幹瘦的雲羅老漢,見陳鬆等人來了,眼淚都快下來了:“陳神醫,可把你們盼來了!這病邪乎得很,吃了雲羅的草藥不管用,用了瑞國的偏方也沒效,再拖下去怕是要出人命啊!”
    陳鬆上前查看,摸了摸一個病人的額頭,又看了看舌苔,沉聲道:“是風寒夾濕,單用一方不行,得兩國藥材合璧。李老弟,你帶學徒們用蒸餾器煮‘金銀青翹飲’,多加些生薑驅寒;我帶阿禾他們用艾灸和刮痧先穩住重症病人。”
    王硯之立刻打開藥箱,取出銀針:“我去給發燒的孩子們針灸,用瑞國的‘透天涼’手法,能快速退熱。”
    阿禾則拿出連理固本膏,對圍著的婦人說:“把這膏子用溫水化開,給嘔吐的人灌下去,能護住脾胃,再配合陳爺爺的艾灸,好得快。”
    狗蛋也沒閑著,他跟著小石頭給病人喂藥,用自己做的竹勺小心翼翼地把藥汁送到病人嘴邊,還學著大人的樣子安慰:“喝了藥就不難受了,我娘說藥是苦的,病是更苦的,喝了苦藥才能趕走苦病。”
    祠堂外,村民們自發地生起了火堆,瑞國的婦人燒熱水,雲羅的漢子劈柴火,張奶奶帶著幾個姑娘熬粥,用的是瑞國的粳米和雲羅的山藥,說是“給病人補補力氣”。
    “這粥得熬得爛爛的,”張奶奶一邊攪粥一邊說,“就像咱們兩國人的心,得貼得緊緊的,才能熬出好滋味。”
    一個瑞國姑娘笑著接話:“張奶奶說得對!我剛才看陳神醫用雲羅的艾灸,李院判用瑞國的針法,配合著比單用一樣強多了,這病啊,肯定能治好。”
    風雪漸大,祠堂裏的藥香卻越來越濃。陳鬆給一個重症老漢做完艾灸,又讓阿禾塗上連理固本膏,額頭上滲著汗珠:“這老漢濕氣重,得用雲羅的‘隔薑灸’,再配瑞國的附子湯,內外夾擊才能逼出寒氣。”
    李修遠剛給一個孩童紮完針,額角也掛著霜花:“這孩子燒得急,單用湯藥來不及,瑞國的‘三棱針放血’配合雲羅的‘刺絡拔罐’,退熱能快一半。”
    天快亮時,病人的情況終於穩住了,咳嗽聲輕了,呻吟聲少了,不少人已經沉沉睡去。陳鬆和李修遠坐在火堆旁,就著雪水喝了口熱茶,才有了片刻喘息。
    “這病邪乎就邪乎在‘夾濕’,”李修遠搓著凍僵的手,“雲羅的濕氣重,瑞國的風寒烈,兩者一結合,就成了難治的雜症。好在咱們有合璧的法子,不然真不好辦。”
    陳鬆點頭:“這就像兩國以前的隔閡,單靠一方退讓不行,得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才能把問題解決了。你看這些病人,剛才還分瑞國雲羅,現在互相遞水喂藥,比一家人還親。”
    天亮時,風雪停了,陽光透過祠堂的窗欞照進來,落在熟睡的病人臉上,也落在醫者們疲憊卻欣慰的臉上。王硯之靠著柱子打盹,手裏還攥著沒紮完的銀針;阿禾趴在藥箱上睡著了,發間沾著幾片草藥葉;狗蛋則蜷縮在小石頭懷裏,嘴角還帶著笑,像是做了個好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馬車返回醫館時,雪地上留下兩道清晰的車轍,像一條連接希望的路。村口的百姓們站在雪地裏相送,有人提著剛煮好的雞蛋,有人捧著自家種的紅薯,非要塞給醫者們。
    “大恩不言謝!”村長對著馬車深深鞠躬,“等開春了,我帶著全村人去醫館道謝,給你們送最好的草藥!”
    醫館的燈火再次亮起時,已是午後。陳鬆和李修遠顧不上休息,立刻整理這次的病例,打算在《雙邦藥錄》裏加一章“風寒夾濕合璧治法”。阿禾和王硯之則在清點剩餘藥材,狗蛋趴在桌前,用凍得通紅的小手寫《義診日記》,歪歪扭扭的字跡裏,寫滿了“病人笑了”“藥真管用”“大家像一家人”。
    後宮裏,蘇婉正和蘭妃、柳妃看著從張家莊傳來的消息。蘭妃指著信中“狗蛋用竹勺喂藥”的描述,眼眶有些發紅:“這孩子才多大,就這麽有擔當,真是難得。”
    柳妃拿起一張隨信送來的畫,是阿禾畫的《風雪行醫圖》,畫麵上的馬車在風雪中前行,燈籠的光暈裏寫著“雙邦同心”四個字。“這畫看著就讓人心裏暖和,”她輕聲道,“風雪再大,隻要心在一起,就什麽都不怕。”
    蘇婉點頭:“我已經讓人備了些禦寒的衣物和藥材,給醫館送去。再讓禦膳房做些‘雙花暖湯’,用焰靈花和金銀花煮的,給醫者們暖暖身子。”她望向窗外,雪後的陽光格外明亮,“等陛下回來,定要好好嘉獎他們,這份仁心,值得所有人敬重。”
    禦書房裏,林羽聽完林風的匯報,拿起筆在奏折上批示:“雙邦醫館醫者仁心,風雪救民,實乃楷模。賞白銀千兩,錦緞百匹,以資鼓勵。另,令工部趕製十輛‘雙邦醫車’,配備取暖爐和便攜藥箱,供醫館出診使用。”
    林風剛要退下,林羽又道:“再傳旨下去,讓各地效仿雙邦醫館,秋冬時節提前儲備合璧藥材,遇到疫病不得推諉,要像陳鬆、李修遠這般,以民為重,以合為要。”
    夜色再次籠罩大地,雙邦醫館的燈依舊亮著。陳鬆和李修遠在燈下修改醫案,藥櫃上的連理藤盆栽開得正豔,金黃與豔紅的花朵在燈光下交相輝映。窗外的積雪反射著月光,像一層厚厚的棉被,蓋在沉睡的大地上。
    屬於林羽與三千嬪妃的故事,在這溫暖的燈火裏繼續書寫。而瑞國與雲羅的土地上,醫館的藥香、百姓的感謝、孩童的笑聲,都已融入這風雪夜的寧靜中。那些跨越國界的醫者仁心,那些在困境中緊緊相依的溫暖,就像這冬夜裏不滅的燈火,照亮著雙邦的每一寸土地,也照亮了彼此的心,讓這份共生共榮的情誼,在歲月的風雪中,愈發堅韌,愈發醇厚。
    喜歡穿越做皇帝,體驗三千嬪妃請大家收藏:()穿越做皇帝,體驗三千嬪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