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一棵小草
字數:2992 加入書籤
綠色的草,因為幹燥已經開始褪色了。一根花挺,挺的頂端有一朵小小的黃色花。底端是亂蓬蓬的根。
這本小冊子在眾人手中傳遞著。看起來這是非常普通的開小黃花的草,路邊隨處可見,眾人卻一時不知道該怎麽稱呼這個小黃花。
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記述的是沈荃從商人那裏聽來的消息。其它一些頁麵的小標本上也都記述了各種文字,看出來沈荃在這個方麵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卻沒有進行係統的梳理。
“這是蒲公英啊。”還是公孫尼子見多識廣,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這一句,大家恍然,蒲公英嘛,就是那種一吹就飄散的到處都是的小毛毛的那種草嘛。
“看起來很像蒲公英,但是和我們本地的蒲公英不一樣,我們本地的蒲公英沒有這種汁液,這種草據說長在長城外。隻有這種草才有這種黏黏的汁液……”沈荃很認真的糾正。
“和我們的蒲公英不一樣?”公孫尼子臉有點紅。
“看起來非常像,不仔細分辨幾乎分辨不出來。花瓣的樣子和種子的樣子不一樣!”沈荃說,對這種植物,沈荃也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甚至對比了博物館的藏品,還比對了本地采集的蒲公英,如果不是專門去研究,肯定無法發現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哪個部分產生汁液?”張誠問了關鍵的問題。
“根。新鮮的草折斷根部就出現白色的汁液,如果切碎浸泡,晾幹以後就能得到幹結的東西……”沈荃說。
“在草原上啊……”張誠把這個標本冊遞給趙芃:“趙芃,我們有沒有能準確畫出這個草的人?”趙芃和畫工、工藝師接觸最多,自己也擅長繪畫。
“有的。”趙芃說。沒有看到這個草的時候當然很難畫下來,但是照著標本畫,還是能做到的。甚至借鑒一些工程圖繪製的技術,能更準確的畫下這個草來。“但是要沈荃和畫工一起合作,要現場指點,講清楚這個草的特征,尤其是和蒲公英的區別。”
“我記得石板印刷也能套印顏色了?”張誠問公孫尼子。石印作坊是學校的產業之一,印刷這塊被公孫尼子牢牢的握在手裏。
“能套印顏色,但是難度比較大,成本也高。”公孫尼子大約也知道張誠的想法。
“標本隻有這麽一套,找畫師畫下來,然後石印套色印出來,印個幾百上千份,分給長城外的村民,懸賞,誰找到這個草生長的地方,給賞金!然後……”張誠略一停頓,想了想,“找到產地以後,派農學係的人去研究這塊地的特征。采集種子,模仿產地條件進行栽種。如果可能,就在草原上開墾一塊地來,就專門種這個,先種……1萬頃吧!”張誠說。
一頃百畝,一萬頃,就是一百萬畝,這種草需要種那麽多嗎?有那麽大的作用嗎?
眾人都覺得有點小題大做,隻有趙杏兒在旁邊點點頭,說:“好的,我先準備開墾一萬頃地的工具設備。”對張誠的眼光,趙杏兒從沒懷疑過,這根小草和那種奇怪的汁液到底有什麽用途,趙杏兒不知道,這不影響她做出準備開辟一百萬畝荒地的決策。反正,不過就是一百萬畝土地嘛,如果找不到這種草,種麥子和粟米也是一樣的。虧不上。
沈荃驚愕的看著這對夫婦,怎麽一根小草就拿出這麽大的陣仗?
“找到這種草,如果數量多,徐老帶著小沈一起進行研究,看看怎樣能最大限度提煉出這種汁液,這種汁液如何調和性能更好。咱們一邊栽種,一邊研究,爭取兩年以後大規模收獲,這個東西能夠正式投產。”這是統籌學的工作了,華羅庚先生在非常困難的時代,推廣普及統籌法,對工作效率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東西不需要等到栽培成功再進行研究,如果是野草,野外一定有大規模生長的地塊,采集一部分進行實驗,用大量實驗摸索提煉方法、利用效率和強化產品性能,等到大規模栽培以後,就可以量產成品了。
“這東西到底是什麽啊?有什麽用途?”已經有人忍不住發問了。
“這個,像是某種膠……”這個時代的膠多是動物膠,比如豬皮膠牛皮膠,甚至還有用魚鰾熬製的膠。沈荃處理的那個布片有一些彈性和韌性,和膠的性質有一些相似。“我們就叫它像膠吧。”張誠笑著說。
“像膠,就叫像膠,張誠你這個取名太草率了吧?”扶蘇不悅。
“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被傳播。就叫像膠了。”張誠笑著說,“這東西用處可大呢。”
“說說看?”蒙恬揣著手湊過來問。
“沈荃之前提到的,塗布在布匹上,可以製造舟船,這個都知道了。趙芃在想的,無非是這東西可以塗布在布匹上,製作防水防雨的衣服和鞋子,還可以製作帳篷。但是這都不是最大的方向。”張誠笑著說。
“這東西如果夠多,可以用來做輪子,隻要夠厚,就能包裹車輪,因為彈性好,就可以減震,還可以讓車輪更耐用,前幾天試飛,雙翼機落地的時候力量太大,輪子有一點變形,有了橡膠,車輪有彈性,壽命就很長,駕駛這樣的車子,也更加舒適。還有,這個做成墊圈,放在機械裏可以做連接金屬部件的密封墊圈,好多讀者說我們蒸汽時代的發動機密封水平不高,都已經抱怨很久了,蒸汽機還可以用鉛來連接金屬件做密封圈,但是到了內燃機時代,橡膠密封件就很有必要了!”
眾人嘩然,什麽讀者,你張誠什麽時候在乎過讀者的感受?
“還有啊,這東西可以製作管子,可以連接油路,有了橡膠,內燃機的設計和製造如虎添翼啊!這東西以後需求幾乎是無限的,如果做鞋底子,那走起路來又耐磨又輕便有彈性,行軍遠行都更加輕鬆呢!”
張誠本以為,杜仲橡膠會更早的被發現,沒想到橡膠草先一步出現在這個時代,是這樣一個學師範的女生找到的。時代的發展總是這麽奇妙……
喜歡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請大家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