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分封製和郡縣製,哪個好?

字數:3263   加入書籤

A+A-


    “父皇堅決反對諸侯製度。”扶蘇道,“之前我並沒有能理解這個,當初儒生們告訴我,從諸侯的後人中選擇賢明的人來管理地方,就能減少戰爭,避免更多死傷。老秦貴族則希望打下六國後,能夠按照戰功瓜分土地,給功臣分封領土。父皇是反對的。”
    “我們家可沒想過要裂土封侯!”蒙恬靠在一旁的柱子上說。
    這是在長城大學的教研室,在休沐前的一個下午,教務處的幾位巨頭閑聊時政,張誠扯出來皇帝滅燕國的事兒,扶蘇開始討論分封製度。
    “分封自古有之,周天子分封諸侯把守四方,天下安定……”公孫尼子引經據典。
    “但是也留下了春秋戰國征戰不休的隱患,最後連周天子都被滅了。”張誠在旁邊譏笑。
    “秉直,你對分封製度有什麽看法?”公孫尼子問,對於政治製度,公孫尼子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堅持。隻不過儒家一般習慣維持現狀,戰國諸侯各自獨立是這個時代的現狀,而秦始皇帝的郡縣製是一種創新和變化,儒家有些難以接受。
    “我?”張誠沒料到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
    大家都看著張誠。
    張誠慢慢思考著,自己算是知道世間一切國家的政治格局的,君主製、共和製、聯邦製什麽的亂碼七糟的,各式各樣的都見過了,但是最習慣的還是中央集權的共和國家。自己所熟悉的航天產業,其實就是共和國家所能快速建立起來的。
    “張誠我見識少,隻在大秦朝廷中工作過一段時間,我是覺得始皇帝陛下提出的郡縣製度挺好的,朝廷能對全天下的郡縣委派官員、牧守一方。”張誠簡單的說。
    “但是郡縣製也沒能解決天下的問題啊!還不是遍地烽煙,六國餘孽造反從未休止。你看後來分封天下的諸侯,還不都是六國後裔?”
    “天下叛亂這個事情比較複雜。原因很多。畢竟始皇帝一統六國時日尚短,六國並沒有真正歸心,區區十幾年,那些試圖反叛的六國餘孽怎麽會屈服?要讓六國從內心歸附大秦,至少需要一代人,或者兩代人的時光,等每個人都沐浴在大秦的光輝下,兩代人以後,大家也就忘記了舊國。而舊有的王族貴族,也就沒什麽影響力了。”張誠抿了抿嘴唇,這樣說,內心罵自己,這個思路太殘虐了一點吧。
    蒙恬卻已經開始點頭了:“在草原上,匈奴人彼此兼並,就要快得多,他們用車輪來解決這個問題。”
    “什麽車輪?”公孫尼子對草原上的情況並不了解。
    “草原人遊牧嘛,要用大車裝載帳篷和用具,車子在草原是很重要的工具。”蒙恬說。張誠卻已經隱隱猜出來所謂“用車輪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什麽意思了。
    果然,蒙恬繼續說:“他們征服一個部落,都是在地上立一個車輪,比車輪高的男丁就殺了,隻留下比車輪矮的兒童,這樣就沒有懷念舊部落的人了。”蒙恬若無其事的說。公孫尼子卻已經臉色蒼白,大罵野蠻了。
    “就隻是始皇帝天不假年。如果給皇帝多三十年時光,把郡縣和大秦的律法推向四方,天下也就安定了。”張誠說。
    “但是帝國幅員遼闊,郡縣相隔太遠,一旦地方事變,層層上報,萬一如陳勝吳廣那樣攻城略地比傳訊還快,一樣很容易崩壞。”扶蘇道。雖然自己沒有參與到秦末的這些戰亂中,但是和每個人一樣,扶蘇也始終在推演天下的變化。發現雖然大澤鄉揭竿起義是一個對秦律刻意誤讀挑唆的叛亂,但是這種叛亂發展太快,快到朝廷來不及反應。
    “以前也許是這樣,但是以後這事兒能避免。”張誠笑笑說。
    “有電報。”蒙恬解釋,“地方叛亂,電報可以馬上把信息上報朝廷,朝廷隻要抓緊決策,再電報通知臨近的郡縣,就能及時調動兵力、鎮壓住叛亂。”蒙恬早就已經想清楚電報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用法了。
    “大秦的官吏也不怎麽忠誠,這次叛亂很多人都在摸魚……”扶蘇又說。
    “就也還是教化不足,郡守縣令自己都不理解該如何維護國家利益,黔首百姓也不懂得自己才是戰爭的受害者。如果人人有自覺,那麽早在最初的叛亂時,人人為戰,就能把亂臣賊子消滅在萌芽之中。不信你看,如果有賊寇試圖來搶奪張村,不需要我們命令,張村的百姓就能保衛張村,把來犯之敵消滅掉。”
    “眼前的例子就是草原外的長城新村,上次匈奴來犯,新村百姓自己就組織起來進行防守,雖然欠缺章法,但是每個人都像在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城鎮,沒有任何人準備投降。”
    “所以郡縣製是可能的?”扶蘇問。扶蘇並不是一味要反對郡縣製,一方麵身邊都是儒生和老秦舊貴族,大家都反對這個,扶蘇受到了太大的影響,另一方麵也是覺得郡縣官吏指揮鏈過長,無法有效解決遠方的同誌。
    “選諸侯王製度,就是覺得郡縣管理不到那麽遠,所以希望諸侯能就近處置地方的叛亂,但是一方麵也就降低了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再就是如果諸侯叛亂,那個影響比陳勝這樣的流民叛亂還要嚴重。畢竟諸侯的武力和管理能力更強,一旦諸侯叛亂,就會天下板蕩。”蒙恬說。這幾年,蒙恬也對戰爭和政治進行了大量思考,隻不過在長城大學,大家似乎都有意無意的回避這個話題,所以也沒什麽和大家交流的機會。
    大家轉頭去看公孫尼子,想知道公孫尼子的看法,公孫尼子苦笑一下,說:“我們儒家認為上古三代的政治最好,選拔賢人,通過禪讓來交替權力。”
    “堯舜禪讓也不見得是真的。”張誠說。堯舜禹的三代之治,在後麵兩千多年一直被認為是最純潔高尚的政權接替製度,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能接觸到很多更早的文件,這個時代的人大多不太相信堯舜禹的禪讓。有學派認為堯舜禪讓過程也充滿血腥和暴力。隻有儒家一直在美化禪讓製度。創造一個虛構的三代之治。
    公孫尼子苦笑,對堯舜禪讓他也不怎麽相信,但是仍然覺得如果能夠通過禪讓,把天下交給賢人來治理,會不會更好一些。
    “問題是,誰是賢人呢?”張誠笑著說,“儒家是不是認為隻有儒者才能成為賢人?可是你看看天下動蕩的時候,儒家高人都去哪兒了?就比如叔孫通這樣的大儒,始皇帝時代他做官,胡亥時代他做官,天下動蕩趙高害人的時候他就躲起來了,項梁作亂他就投奔項梁,等到劉邦得勢他又去劉邦那麵做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叔孫大儒這樣的,我看不仁也不義!”
    喜歡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請大家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