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9章鹽引火耗
字數:1304 加入書籤
道光六年冬,通州鹽池的冰蓋上,載錫的鎏金鹽船正在封裝“貢鹽”。船舷鑲嵌的竹籌刻著“鹽引千石”,與池邊被砸毀的嘉慶朝鹽秤形成對比。這位宗室貝勒用鑲寶石竹籌挑起鹽粒:“聖祖爺當年曬鹽,哪用得著什麽火耗計算?每引鹽加三鬥泥沙,方顯‘天恩厚重’。”
前算學吏張恪混在曬鹽工中,袖口露出的竹籌刻著“火耗七分”——這是根據嘉慶朝《鹽法計量則例》測算的正常損耗比例。他假裝撥弄鹽灶火候,實則用炭筆在灶壁寫下“實耗三分,虛增四倍”的密語——鹽工們每天擦拭灶壁時,會用鹽粒重描這些數字,形成持續的數據公示。
漕幫“鹹通號”商船卸貨時,船工老吳故意撞翻鹽袋,露出內層的“火耗刻度”竹牌——牌麵分七格,每格代表一成火耗。“載錫的竹籌記火耗七成,”他對圍攏的鹽丁低語,“實則三成!”監工的宗室侍衛揮鞭抽來,卻被鹽丁們用曬鹽木耙擋住——木耙齒距恰合前算學吏的“手量法”,每齒間距對應半斤鹽量。
肅親王府內,載錫對著《鹽引黃冊》發笑,竹籌在“火耗七成”的朱批上敲出節奏:“每引鹽虛增四鬥,”他將刻著“鹽米互換”的竹籌插入沙盤,“換得的漕米再以‘冰裂損耗’入私倉,一石鹽竟能換三石米!”跟班呈上通州鹽池送來的“貢鹽”樣本,雪白鹽粒下混著三成泥沙,恰如竹籌刻痕“天恩盈滿”的諷刺注腳。
綿誌在戶部查閱《兩淮鹽法誌》,發現“火耗”條目下用米湯密寫著前算學吏的提示:“鹽引實發五萬引,虛造二十萬引。”他對照載錫進呈的《貢鹽進呈表》,表中“二十萬引”數字旁的朱批“天恩浩蕩”,竟與鹽池灶壁的“虛增四倍”密語暗合。剛要深入核查,禧恩帶著宗人府文書闖入:“鹽政乃祖宗重器,豈容漢人算籌染指?”文書中“火耗七成”的祖製依據,竟是用五年前的舊檔篡改而成。
子夜,道光帝望著《鹽引黃冊》上的“二十萬引”數字,突然想起去年冬至收到的“鹽引冰燈”——冰燈上的鹽晶排列成“五”字形,當時隻道是節慶裝飾,此刻方知是前算學吏傳遞的“實發五萬引”數據。他翻開《聖祖鹽法實錄》,見康熙三十年“火耗三成,歲入十萬引”的記載,對比眼前黃冊,拍案道:“火耗翻倍,引數翻倍,祖宗家業竟如此虛耗!”
卯時,通州鹽池突然傳來爆炸聲——載錫為銷毀鹽灶壁的數據密語,竟下令用火藥炸毀舊灶。張恪冒死搶出半塊刻有“虛增四倍”的灶磚,卻被侍衛射中肩膀。老吳帶著鹽丁們用鹽袋築起工事,鹽袋上的“火耗刻度”在晨光中清晰可見,與載錫船隊的“天恩盈滿”竹籌形成對峙。遠處,漕幫船隻升起“鹽白三分”的燈籠——暗指鹽質純淨度僅三成,那是用前算學吏“曬鹽成色法”測出的真相。
喜歡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