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加官晉爵!
字數:2936 加入書籤
自秦武率軍在鷹愁澗挫敗烏戎偏師,隨後又在臨塞城外大破沙狼部和禿鷲部聯軍,斬殺烏戎將領,掃平周邊威脅,秦武及其麾下軍隊的聲威如同燎原之火,迅速燃遍了北疆大地。
不僅如此,通過秦家灣秘密建立起來的桑蠶產業,源源不斷的絲綢運往西域,換回的金銀財寶,一部分被他用來充實軍隊的物資,改善將士的生活,另一部分則通過陳立的渠道,巧妙地輸送到大吳朝廷,緩解了邊軍拮據的財政壓力。
臨塞城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破敗凋敝的小小邊城,而是隱隱成為一方堅不可摧的堡壘,其背後源源不斷的物資與精良武器,更是讓所有曾輕視它的人側目。
秦武的赫赫戰功,尤其是在兵力劣勢下挫敗烏戎偏師,以及他巧妙利用秦家灣的經濟力量為臨塞城輸送補給甚至間接支持國庫(通過陳立的渠道),已如鐵證般擺在台麵上,即便是京城那些一心想打壓他的人,也難以完全掩蓋。
在京城,護軍都尉田霄和宿力城都尉陳立收到秦武的戰報和請功文書後,並未遲疑。他們深知秦武是北疆不可多得的將才,其存在對穩定邊防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需要秦武這股新生力量,來平衡朝中以鍾家為首的保守腐朽勢力。
於是,兩位都尉聯合其他幾位素來與鍾家不睦或心懷社稷的官員,一同向大吳皇帝上書,力陳秦武的功績,讚揚其忠勇果敢,並強調其在短時間內將一支雜牌軍訓練成精銳,並能自籌糧餉,實乃難得的將才。
朝堂之上,圍繞秦武的封賞引發了一場暗流湧動的較量。鍾離及其侄子鍾橫自然是竭力反對,他們羅列秦武的種種“不是”,如擅自招募流民、設立私人武裝、與戴罪之身的蕭遠勾結等,企圖阻止秦武獲得更高的官職和權力。夏侯霸更是添油加醋,將自己企圖奪取秦武戰功、狼狽逃回京城的經曆扭曲成“秦武強行奪取友軍戰利品,藐視上官”。
然而,支持秦武的聲音同樣不弱。田霄和陳立的聯名上書擲地有聲,他們的功績在邊防戰線人盡皆知,其推薦分量十足。一些禦史借機彈劾鍾橫在北疆的種種劣跡,如貪墨軍功、欺壓同僚,甚至隱晦地牽扯到鍾離對邊疆事務的過度幹預和誤判。
再加上皇帝陛下也有自己的考量。烏戎雖然在田霄的襲擾下暫時退兵,但集結的實力尚存,北疆的邊防仍需可靠的力量鎮守。
鍾家勢力盤根錯節,但其對邊疆戰事的幹預和對將領的打壓,也讓皇帝心生警惕。他需要一個能打仗、有能力,且能為他所用的力量,來平衡朝堂的勢力。
秦武的出現,以及他通過陳立渠道展現出的“財政支持”,恰好符合了皇帝的需求。雖然對秦武與蕭遠的結盟有所忌憚,但這份功績和能力,足以讓皇帝願意冒一定的風險。
經過數日的激烈辯論和暗中角力,最終,大吳皇帝采納了部分官員的建議,下達了一道令人矚目的聖旨。
在臨塞城的將軍府內,蕭遠與秦武正商議著擴軍備戰的計劃,一名來自宿力城的信使帶著蓋有兵部大印的公文急匆匆趕到。信使恭敬地將公文呈上,蕭遠接過,與秦武一同展開。
公文措辭嚴謹,先是肯定了秦武在北疆抗擊烏戎、清剿匪患、穩定邊防等方麵的卓越貢獻,稱其“奮勇當先,智勇兼備,屢建奇功,功在社稷”。
接著,聖旨正式宣布:
“朕聞秦武之功,心甚慰之。特晉升爾為奮武將軍,統轄臨塞城及其周邊新歸附之地,賦予爾軍政自主之權。望卿再接再厲,固守邊疆,揚我國威!”
聖旨內容簡短,但字字千鈞。奮武將軍,並非虛銜,而是實權將軍的名號,其地位遠超普通都尉和軍侯。
統轄臨塞城及其周邊區域,意味著秦武擁有了名正言順的轄區,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行使軍事和行政管理權,這已是極為罕見的破格提拔,雖未裂土封王,但實權之大,已非一般邊將可比。
讀完聖旨,蕭遠忍不住撫掌大笑,眼中泛著淚光:“好!好!好!陛下總算沒有昏庸到極點!秦將軍,這奮武將軍的名號,你當之無愧!”
秦武心中也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從一個流落異世的秦五,到秦家灣的懶漢,再到伍長、什長、統領,直至今日的奮武將軍,這一路走來,步步維艱,充滿了血淚與拚搏。
這不僅僅是一個官職的提升,更是他在這個世界的立足之本,是他守護家人和秦家灣的堅實基礎。
聖旨中並未提及蕭遠,但信使隨後遞上了一封陳立的私信。
信中解釋了朝廷的顧慮和平衡:鑒於蕭遠戴罪之身,直接複起恐引來更多非議,故而皇帝“恩準”他以客卿或參讚軍事的名義留在臨塞城,輔佐秦武,實際上是承認了他與秦武並肩合作的核心地位,隻是在名義上做出了妥協。陳立在信中還提到,鍾家和鍾橫對此次封賞極為不滿,但礙於聖旨和情勢,暫時無法發難,但日後必將繼續尋找機會,提醒秦武務必小心戒備。
蕭遠看完信,哈哈一笑:“老夫這把老骨頭,能再為國家出力,已是萬幸。至於什麽名頭,都無所謂了,能與秦將軍共謀大業,才是老夫所願!”
秦武也點頭,他知道,這不過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他和蕭遠的合作關係,比任何名義都來得重要。
這道聖旨的到來,如同一個信號,標誌著秦武正式踏入了帝國權力體係的上層。
從今以後,他將不再是那個隻能在邊陲默默拚殺的小人物,而是整個北疆乃至帝國都將矚目的奮武將軍。
然而,盛名之下,挑戰也隨之而來。烏戎主力大軍的威脅猶在,京城政敵的打壓將更加猛烈,如何運用這份得來不易的權力和自主權,鞏固基業,迎接更嚴峻的考驗,將是秦武接下來必須麵對的問題。
他站在臨塞城的城頭,眺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壯誌,也夾雜著幾分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