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武則天的功績

字數:5900   加入書籤

A+A-


    “武則天主政時期,
    除了清洗異己,收攏皇權外,
    也做出了不少實質性的貢獻。
    首先,她在繼承唐太宗時期科舉製政策的基礎之上,
    進一步推動並完善了科舉製度,
    選拔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唐朝前期,科舉製度主要分為常科和製舉兩類。
    武則天掌權後,每年舉行科舉考試,同時對科目設置進行了優化。
    常科,即常規科目考試,
    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眾多科目。
    她降低了明經科的地位,
    提升了進士科的重視程度,
    這一舉措改變了以往世家子弟在科舉中的壟斷地位,
    為寒門子弟開辟了晉升之路,
    使得科舉製度真正發揮了選拔人才的作用。
    進士科的重視也極大地推動了唐代詩歌、散文的繁榮,
    諸如王勃、陳子昂、王維、岑參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是進士出身。
    據統計,在高宗和武則天的五十五年統治期間,
    進士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秦始皇嬴政連忙對身邊的李斯說道:“終於有科舉的詳細說明了,快記下來!”
    李斯連忙回答道:“臣已牢牢記在腦中!”
    竇太後對剛回來的陳阿嬌,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你若一字不差,把科舉製度全部寫下來,老身可以免去對你的責罰。”
    陳阿嬌連忙點頭應道:“知道了,我一定全部抄下來。”
    “其次,武則天,開創殿試製度。
    殿試又稱禦試、親試、廷試,
    是由皇帝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監考選拔人才的考試形式。
    其考察的內容十分廣泛,
    涵蓋了對經書的理解、對國家政策的看法、個人品行以及外貌儀態等各個方麵。
    唐高宗在顯慶四年曾親自主持過考試,但並未形成定製。
    而武則天則將殿試製度化,親身參與科舉取士的考核過程,以此方式發掘並重用了大批賢能之士。
    載初元年689年)殿試中,年僅二十二歲的張說,憑借出色的表現被武則天親自點為第一名。
    張說也無愧武則天的看重,
    他文武雙全,出將入相,
    先後擔任三任宰相,
    直到唐玄宗時期,他依然還活躍在政治舞台上。”
    “在武則天執政之前,
    科舉考試僅限於文人學士參與,武人無法通過此途徑晉升。
    為了打破這一限製,並改變魏晉南北朝以來武將崇尚門第的‘內舉’製度,
    武則天在長安二年702年)推出了‘武舉’製度。
    她首次將武科提升至與進士、明經兩科同等的地位,
    使其成為科舉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開創了‘廣收俊傑瑰偉英異之士’的新局麵。
    自此以後,
    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
    成為封建政權選拔軍事人才的重要人事製度。”
    “武舉!!!”看到這兒,萬界空間的百姓開始騷動起來了。
    “如果咱們朝廷也能實施武舉,那我們武人便有機會通過公平的考試來展示自己的實力了!”
    “是啊!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不再受到門第和出身的限製,實乃我等武人的福音啊!”
    “咱們皇帝可是十大傑出帝王,應該會效仿這些好製度吧?”
    “俺覺得有搞頭!”
    “拭目以待吧!!”
    “……”
    視頻繼續播放,蘇治講解道,
    “武則天在用人方麵秉持唯才是舉的原則,
    除了科舉,
    她還通過薦舉和自舉等多種方式來發掘人才。
    她曾頒布詔令,
    鼓勵從內外九品官員到普通百姓都可以自我推薦,
    隻要具備才能,就有機會得到進用。
    為了更方便地接納這些自薦或被薦的賢能,
    她在洛陽特設四個銅匭,
    其中名為‘延恩’的一個,
    便是專為接收以賦頌表達求仕之心的才俊所設。
    隻要詩賦文章出眾,就可以根據專長和才能被錄用。
    被舉薦的人才還有機會通過考試獲得更高的官職,
    從而衍生出了‘試官’製度。”
    “說到這兒,不得不多提兩句。
    詩賦文章在選拔人才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它們對於實際的治國理政而言,其幫助確實有限。
    官員的職責更多地涉及到實踐操作、地方治理,以及應對複雜多變的社會政治環境等能力。
    因此,在選拔和任用官員時,
    除了考察其文學才華外,
    更應注重其實踐經驗、治理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評估。
    隻有這樣,才能確保選拔出的人才能夠真正勝任其職位,
    為國家的繁榮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言之有理。”武則天微微點頭,隨即轉向身旁的上官婉兒,說道:“婉兒,將方才所言悉數記下,不得有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回陛下,正在記!”上官婉兒應聲而答,筆尖飛舞,將蘇治的話一一記錄在案。
    稍作沉默,
    武則天又將目光投向了狄仁傑,問道:“狄國老,依你之見,朕是否應立即著手改革人才選拔之策?”
    狄仁傑略作思索,而後鄭重地回答道:
    “陛下,時機至關重要。
    既要改革,
    便應趁著‘天榜神跡’而行,阻力會小上很多。”
    “善!”武則天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滿意的神色,而後吩咐道:“此事便交由你全權負責,務必辦妥。”
    “臣領旨!”狄仁傑躬身一禮。
    蘇治繼續講解道,
    “武則天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
    她的麾下,自然便匯聚了大量的人才。
    在她執政的二十二年裏,
    共有七十八位宰相在她的手下效力過。
    其中包括了魏元忠、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同時,她也提拔了許多優秀的邊將,如婁師德、郭元振等人。
    這些宰相和將領的出身背景各異,
    既有名門之後,
    也有來自庶族和平民家庭的人才,
    甚至還有一些是出身卑微的下等戶。
    正是得益於這些人的努力,
    唐朝和武周才能政治穩定,經濟、文化蓬勃發展。
    因此,後人讚譽武則天具有知人之明,
    她的時代也因人才輩出,
    而被譽為‘多士之用’的黃金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
    她晚年所提拔的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
    在後來的唐玄宗時代,
    均成為了功勳卓著、名揚後世的賢相。”
    武則天現在所處的年份,是萬歲通天元年696年)。
    按照曆史,
    這一年姚崇因處理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事件,
    展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從而受到武則天的賞識,被提拔為夏官侍郎。
    至於張九齡和宋璟,現在還不知道在那兒打醬油。
    看到這三人都是後世的賢相,
    武則天毫不客氣的對上官婉兒吩咐道:
    “傳朕旨意,即刻招姚崇、宋璟、張九齡三人覲見!朕要親自考察他們的才能與品性!”
    上官婉兒一邊奮筆疾書,一邊回答道:“臣領命!!”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