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平倭寇之患,擋北虜之擾

字數:6221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在看過這段視頻之後,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語道:
    “原來隻靠海禁是行不通的,還是得靠殺才能震懾住那些倭寇……”
    原本還有些猶豫的朱棣,此刻也下定了決心。
    既然他自己有能力解決倭寇之患,就不應讓倭寇繼續禍害後世。
    “傳朕命令,令水師做好出征準備,朕決定親征倭寇!”
    眾將士聞令齊聲高呼,聲震雲霄:
    “陛下威武!”
    “大明必勝!”
    ……
    視頻繼續直播,
    “東南沿海倭患漸次平息以後,
    長期以來高懸在明廷頭上的‘南倭北虜’兩把利劍,終於被摘除了一把。
    明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飭北方邊務,
    消除蒙古韃靼部落的襲擾上。”
    “‘北虜’問題,其實也是由來已久。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7年)冬,
    朱元璋發布討元檄文,
    喊出了‘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
    並命大將徐達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蒙元,驅除胡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明軍攻破大都,
    宣告大元大蒙古國,在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統治徹底終結。
    北遷的元廷,依舊時刻想著恢複對中原的統治。
    明軍也曾數次舉兵北征,想要徹底消滅北元汗廷,統一漠北,‘永清沙漠’。
    “洪武五年1372年),
    大明在嶺北戰役中以失敗告終,
    北元擺脫了徹底亡國的命運。
    但雙方暫時都無力大舉進攻對方,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最終形成。
    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也曾率大軍‘五征漠北,三犁虜廷’,
    雖然消滅了不少胡虜,
    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蒙元殘元勢力的威脅。”
    “自正統以後,大明國力開始下降。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
    倉促率兵親征,
    結果在土木堡大敗,
    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
    自此,
    明朝對蒙古部落再也無力主動發起進攻,
    被迫采取以防守為主的策略。
    之前的視頻,
    咱們對這三位皇帝都有過盤點,
    相信大家也已經大致把這些曆史串聯了起來。”
    “到戚繼光所在的這段時期,
    明朝中後期,
    由於朝廷吏治的逐漸腐敗,國家的治理效能大大降低。
    同時,邊防的防禦力量也日益衰退。
    這使得來自北方的威脅,尤其是來自韃靼的侵擾日益加劇。
    嘉靖年間,
    韃靼各部族頻繁侵犯明朝邊境,
    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
    而明朝軍隊腐敗,根本抵擋不住蒙古人驍勇善戰的騎兵。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
    韃靼首領俺答率領數萬精銳騎兵,猛攻大同和薊鎮。
    他們突破古北口,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而明軍不僅京營官兵毫無鬥誌,
    就連那些被召集來‘勤王’的軍隊也都畏縮不前,不敢與韃靼軍隊交戰。
    結果,韃靼軍隊在北京周邊肆意搶掠了整整八天,滿載揚長而去。
    這一恥辱事件,就是‘庚戌之變’。”
    “隆慶元年1567),俺答又多次侵犯大明邊地。
    同時,土蠻也趁機入侵,
    進犯薊州,蹂躪昌黎、撫寧、樂亭、盧龍等地。
    大明百姓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邊境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麵對如此形勢,朝廷緊急商議對策。
    工科給事中吳時來提議,
    調兩廣總督譚綸、福建總兵戚繼光、廣西總兵俞大猷到北方‘專督練邊兵’。
    但福建巡撫塗澤民,卻強烈懇求讓戚繼光留在福建:‘才猷超邁,忠勇性成,功勳茂著,八閩愛戴,如出一口。……蓋一日有閩即不可無此官,乞將戚某專心料理閩事。’
    大致就是說,戚繼光才華橫溢,忠誠勇敢,深受八閩人民的敬愛,是福建不可或缺的好官,走不得。
    但兵部卻認為,
    戚繼光與譚綸文武相濟,在練兵禦敵方麵已有顯著成效,應召他們回京,共同負責整頓軍務。
    最終,明穆宗朱載垕作出決定,
    召戚繼光和譚綸回京,
    負責訓練兵馬,以備國家急需。”
    “回京後,戚繼光於隆慶二年1568)二月任神機營副將;
    五月,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節製三鎮與總督同;
    隆慶三年正月,他又破例以總理兼任薊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
    譚綸則於隆慶二年1568)三月任薊遼總督;
    四年十月為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六年七月為兵部尚書,入掌兵部。”
    “要知道,
    明朝時期的薊鎮,
    因其為京師的門戶,
    而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地位,
    是明朝北部邊防的核心所在。
    其轄區內最重要的兩個關隘——居庸關和山海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是連接塞外和遼東的關鍵通道。
    然而,由於薊鎮的兵力分散,士兵缺乏有效的訓練。
    再加之防禦縱深不足,
    使得明軍在麵對蒙古的韃靼、兀良哈、土蠻等部落的多重威脅之下,
    防禦往往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疲於應付。
    致使蒙古鐵騎屢屢突破薊鎮防區的長城,深入京師腹地進行襲擾和劫掠。
    值得一提的是,
    在戚繼光兼任總兵之前的十七年裏,
    薊鎮一共調換了十位大將,
    並且他們均因罪被去職。”
    “戚繼光兼任薊鎮總兵後,
    在親密戰友譚綸的極力舉薦和傾力支持下,
    在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出任首輔)的高度賞識和極度信任下,
    開啟了軍事生涯中的又一輝煌篇章。
    戚繼光認為:‘夫擺邊之說,須駐重兵以擋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方為完策。’
    當時的長城守衛疲弱不堪,難以有效抵禦外敵。
    鑒於此,
    戚繼光多次提議調派部分戚家軍北上,
    旨在以其為骨幹和示範來訓練薊鎮的部隊,
    從而將長城守衛打造成一支精銳之師。
    在《戚少保奏議》一書中,收錄了多個與此相關的奏議,如《請兵破虜疏》、《練兵條議疏》等。
    戚繼光在奏議中,
    對浙兵的戰鬥力給予了高度評價,‘浙兵俯攻仰鬥,無有不勝’。
    因此,
    他強烈要求調派一萬名原練烏、台兵到薊鎮,
    並進行為期半年的專項訓練。
    此外,他還建議從浙江增募一萬餘名經驗豐富的舊兵,
    以及擅長使用火銃的三千名士兵,
    以加強薊鎮的防禦力量。
    同時,他還希望能將部分能征善戰的舊部將,
    如胡守仁、王如龍等,也調到薊鎮,聽他差遣。”
    “在譚綸的積極推動下,
    杭嘉湖參將胡守仁、李超等人,
    率領三千名戚家軍,
    於隆慶三年二月抵達密雲。
    盡管當時天氣十分惡劣,
    但戚家軍仍保持著嚴整的軍紀,冒雨待命,震撼了長城守兵。
    是年,浙兵的數量逐漸增至一萬,
    隆慶六年後南兵再增一萬。
    有了江浙精兵的加入和示範效應,
    北方的防禦,終於得到了巨大加強。”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