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暗度陳倉,瞞天過海

字數:5683   加入書籤

A+A-


    “在成功平定三秦之後,
    劉邦的領地也隨之擴充了數倍。
    他麾下的軍隊,
    更是從原本的三萬,瘋狂擴張到了數十萬之眾。
    這下劉邦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
    還在對項羽發動進攻的前夕,
    撤了韓信的大將軍職務,並讓蕭何和韓信留守關中。
    劉邦他自己則親自掛帥,
    帶著張良、陳平等一眾謀士和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東進軍。
    結果,
    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大軍,
    在麵對項羽的三萬精兵時,
    竟然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損失慘重。
    這一仗,幾乎把平定三秦後掙來的本錢,全都給賠光咯。
    劉邦輸的灰頭土臉,無奈之下他隻好重新起用韓信。”
    突然被蘇治提到了當年犯下的錯誤,
    高祖劉邦有些尷尬笑了笑,
    對身邊的呂後等人解釋道:“當年太過年輕,一時大意了……”
    “嗬……”呂後冷笑一聲,不搭理劉邦,扭頭看視頻去了。
    其他人則陪著劉邦,尬演道:“陛下一時大意,可以理解,理解……哈哈哈!”
    “……”
    視頻繼續直播,
    “回過頭來,咱們接著說韓信。
    當初,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擊敗章邯,
    迫降司馬欣、董翳,
    還定三秦占領關中之時,
    項羽又在幹什麽呢?
    原來,那時候的項羽正在全神貫注地平定齊、趙兩地的叛亂,暫時無暇顧及被他邊緣化的劉邦。
    其實項羽當初分封諸侯王的時候,
    對分封結果感到不滿的並非隻有劉邦一人,田榮也同樣心懷芥蒂。
    要知道,
    田榮在秦末複齊國行動中出力甚多,
    但是項羽在分封諸侯王時,卻未將他考慮在內。
    這使得田榮對項羽心生怨恨。
    田榮,秦末齊國狄縣人,出身於故齊王田氏宗族。
    秦末陳勝起義後,
    他與兄長田儋在齊地揭竿而起,田榮為相國,致力於恢複齊國。
    後來,他自立為齊王,起兵反抗項羽。
    也正是因為其他人對項羽的反叛,這才讓劉邦有了喘息的機會。”
    “在成功平定三秦後,
    劉邦打著替楚王報仇的名義,
    相繼收複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的領地,
    並與齊王田榮、趙王歇結成聯盟,
    共同對抗項羽。
    但由於各諸侯王各自心懷鬼胎,聯盟在彭城一戰中被項羽擊潰。
    不過也正因為這場敗仗,
    也大大削弱了其他諸侯王的實力,
    也為韓信後續平定諸王埋下了伏筆。”
    “彭城之戰後,原本與劉邦結盟的諸侯王見風使舵,紛紛倒向項羽。
    但這也為劉邦提供了進攻他們的正當理由。
    特別是已經歸順劉邦的魏王豹,
    他見劉邦勢微,便心生叛意,與項羽勾結,企圖從側麵夾擊劉邦。
    魏王在黃河沿岸布下了重兵,防守固若金湯。
    而當時韓信手中僅有百餘條破舊船隻,強渡黃河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但韓信足智多謀,
    他很快便想出了一條‘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的妙計。”
    “韓信先是以一萬兵馬和戰船作為誘餌,
    假裝準備渡河,
    吸引魏軍的主力,到對岸渡口防守。
    但他真正的大軍,卻沿河悄然北上,來到了夏陽古渡口。
    由於船隻已被集中在下遊,
    韓信便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渡河工具——木罌。
    即將幾十隻小口大肚的罌容器排成長方形,用繩子緊密捆綁,四周以木頭加固。
    借助這種獨特的"木罌",
    漢軍在魏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順利渡河,
    並成功突襲了魏國的軍事要地安邑。
    安邑的失守讓魏王驚慌失措,
    他急忙派遣軍隊前往救援。
    與此同時,
    韓信原先布置的一萬疑兵,也趁機飛速渡河發動進攻,
    與已攻破安邑的大軍形成夾擊之勢,前後攻擊魏軍。
    在漢軍的前後夾擊之下,
    魏軍首尾難顧,最終潰敗,
    魏王豹也被韓信生擒。
    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韓信就成功平定了魏國。
    韓信這一仗,
    不僅消除了漢軍側翼的威脅,重振了軍威,
    更讓他的威名,就此遠播天下。”
    “不過韓信雖然滅了魏國,
    但黃河以北地區還有代、趙、燕、齊等諸侯國虎視眈眈。
    為此,
    漢軍決定兵分兩路:
    一路由劉邦親自率領,退守滎陽,以正麵對抗項羽的進攻;
    另一路則由韓信統領,率兵北上平定北方的幾個諸侯國。”
    “韓信北山的首個進攻目標,是代國。
    由於代國國力弱小,
    軍隊戰鬥力不強,
    因此很快就被韓信攻破。
    此時,劉邦卻為了補充滎陽戰場的兵力,派人來接收了韓信的大部分軍隊,僅給他留下了三千餘人。
    麵對這樣的困境,韓信卻並未氣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就地招兵買馬,最終又臨時湊集了三萬人的隊伍。”
    “令人驚歎的是,
    韓信就是憑借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
    卻成功戰勝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
    再次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攻趙之戰,韓信再次以弱勝強,還是三萬臨時部隊打趙國二十萬正規軍……”
    “我實在無法想象,除了韓信,還有誰能做到如此地步?”
    “李靖可以嗎?他好像也很厲害。”
    “難說……”
    “韓信如此牛皮,莫不是飛熊轉世,或者孫武再生?”
    “說起飛熊轉世,不是有句古話嗎?‘飛熊四轉世:先薑尚,後孫臏,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
    “我去,你這話是哪兒聽來的?這也太誇張了吧……”
    ……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
    韓信率領新征調的三萬人馬,發起了滅趙之戰。
    趙國統帥陳餘集結了二十萬精兵,
    駐紮於易守難攻的太行山井陘口,嚴陣以待。
    井陘口,是太行山著名的八大隘口之一,也是漢軍攻打趙國的必經之地。
    此處有一條長約百餘裏的狹窄驛道,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當時,趙國謀士李左車分析了戰局,並向趙軍主帥陳餘獻策:
    ‘漢軍千裏赴戰,士卒饑疲,加以井陘之道狹且長,車馬不能並馳,行伍綿延數百裏,其糧秣輜重必居後。
    我軍宜守不宜攻,但掘深溝,築高壘,則漢軍不得進。
    臣再自請騎兵三萬,由小徑斷漢軍輜重,使韓信之軍進退維穀,且野無所掠。
    不逾十日,必擒韓信、張耳也。’”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