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一統六國之策

字數:5200   加入書籤

A+A-


    “公元前247年,已到而立之年的李斯,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離開老師,前往秦國。
    臨行之際,
    他的恩師荀子詢問其因由。
    李斯坦言:‘當今天下群雄並起,正值建功立業之良機。秦國抱負遠大,意圖一統江山,我欲前往,以展宏圖。’
    李斯的回答果決,充滿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對於秦國,荀子並不生疏。
    早在19年前,他便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舊習,主動西行到秦國求學。
    在秦國期間,荀子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己的治國理念。
    他還曾向秦昭王提議以儒家‘王道’彌補秦國的‘霸道’,
    但秦王雖口頭上讚許,卻未曾真正實施,甚是遺憾。
    不同於19年前,
    如今儒生西進鹹陽已成為潮流,眾多博學之士紛紛湧入秦國。
    他們或投身官場,或成為貴族幕僚,或繼續遊學。
    與此同時,
    東方各國卻麵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與秦國的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也在不斷變化。
    麵對李斯西行鹹陽的選擇,荀子並未感到意外,反而滿懷期待。
    也許,李斯真能在秦國實現他們共同的理念,完成他未曾完成的任務。”
    “李斯向秦王提出了一調從內部瓦解六國的計謀。
    派遣智謀之士,攜帶珍寶財物前往各國進行遊說。
    對於那些可以被收買的重要人物,他們慷慨贈予厚禮;而對於那些無法收買的人物,則設法予以鏟除。
    一旦諸侯國內部的君臣關係出現裂痕,李斯便趁機派遣大軍發動攻擊。”
    “韓非抵達秦國後,與秦王交談甚歡。
    李斯與姚賈共同進言:‘韓非身為韓國貴族之後,雖然現在與大王相談融洽,但假如大王意圖吞並各國,韓非最終必定會傾向於韓國而非秦國,這不過是人之常情。
    如若大王現在不委以重任,而又讓他在秦國逗留過久,日後再放回韓國,這無異於為自己埋下隱患。
    因此,不如尋個罪名,依法將他處決。’
    秦王覺得他們言之有理,於是下令司法官員對韓非進行定罪。
    李斯更是派人送去毒藥,逼迫韓非自殺。
    韓非雖欲親自向秦王辯解,卻苦於無法麵見。
    後來秦王心生悔意,派人前去赦免,但遺憾的是,韓非已然身亡。”
    “再之後,
    秦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在李斯的堅持下,
    秦始皇選擇了郡縣製,統一法律、度量衡、文字和車軌,開華夏2000年封建大一統之先河。
    公元前213年,
    李斯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
    這標誌著他仕途生涯的巔峰,
    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這一年,在鹹陽宮的一場酒宴中,博士們酒後興起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辯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秦政府是否應參考曆史,調整其全麵推行郡縣製的政策。
    秦始皇對儒生們‘借古非今’、‘橫議朝政’的行為感到非常反感,
    於是他指示丞相李斯將這個問題下到朝廷會議繼續討論。
    李斯始終堅持,強調應該‘薄古厚今’,進而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並作為法令頒布實施。
    後世的曆史學家們往往過於關注焚書令對先秦文化典籍的破壞程度,
    但實際上,
    由於秦朝政府已經對圖書進行了備份,並且隻銷毀了民間的藏書,
    因此焚書令對文化典籍的破壞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嚴重。
    然而,焚書令的真正核心意義在於,
    它通過焚燒書籍徹底禁止了自由思想,消滅了‘不治而議論’的士人階層,
    從而使得整個先秦諸子的思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李斯的聲譽在後世毀譽參半,但他的能力確實乃曆史最頂尖。
    【華夏曆史十大謀士第五位:大秦丞相李斯,盤點完畢!】”
    李斯的事跡,在前麵十大丞相的時候已經有過詳細盤點。
    觀眾們對這個有能力,也非常現實的天才,有著褒貶不一的看法。
    大部分文人,其實是不屑於李斯的行為的。
    他們的思維多少帶著點浪漫主義色彩,
    因此唐朝白衣宰相李泌,
    才更加符合他們對文人騷客的幻想。
    李斯能力雖強,可太現實了。
    短暫的休息過後,
    下一位被盤點者,粉墨登場!
    【華夏曆史十大謀士第四位:一統江山,劉伯溫!】
    “在明朝以後的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更有甚者,
    還有‘飛熊三轉世’的傳說,
    可見劉伯溫在民間百姓內心的地位之高!
    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盤點,
    大明第一智者,
    洪武之治的幕後推手,
    一統江山之劉伯溫的生平!”
    “元朝末年,華夏籠罩在戰火與饑荒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原百姓生活在極度困苦之中,餓殍滿地。
    由於元朝的殘暴統治,
    反抗義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他們立誌推翻暴虐的元朝,尋求重建漢族的正統地位。
    在眾多義軍中,
    朱元璋及其部屬脫穎而出,
    最終擊敗了其他競爭對手,
    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實現了華夏的再次統一,
    從而開創了大明王朝的新紀元。
    而在諸多開國功臣裏,
    劉基劉伯溫無疑是大明的第一謀士,是洪武之治背後的第一推手。”
    “元統元年1333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
    然元末時期兵荒馬亂,戰火連連,他不得已在家閑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劉基被元朝政府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
    他勤勉盡職,以嚴明的執法態度很快便取得了政績。
    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後,
    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奪人妻女,騙人錢財簡直無惡不作。
    在傾聽百姓的哭訴後,劉基決心為民除害。
    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確鑿證據後,
    劉基對幾個臭名昭著的惡霸進行了嚴懲,
    並整頓了縣衙內部的貪汙腐敗現象,使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得到顯著改善。
    劉基的正直和公正贏得了百姓的廣泛讚譽。
    在任期間,他堅持‘嚴而有惠’的原則處理地方事務,既體恤民情,又不縱容違法行為。
    但他的正直也引來了地方豪紳的怨恨,幸得長官和部屬的信任,他才得以免遭陷害。”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