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方臘的末日【一】
字數:4098 加入書籤
林衝低著頭,視線不敢跟楊元嗣接觸。
楊元嗣卻並沒有多說什麽,拍了拍他的肩膀就邁步進了驛站。
徽宗這時候也恢複了天子的尊嚴,高俅和王恩找了一條椅子,安排官家坐了。
楊元嗣率領眾將而來,鐵甲鏗鏘,一股血腥氣撲麵而來。
徽宗不自覺的站了起來,楊元嗣急忙上前,躬身行禮,說道“下官救駕來遲,還請陛下恕罪。”
徽宗上前兩步,雙手托住楊元嗣的手臂,轉頭對王恩說道:“記住,楊元嗣救駕有功,特賜免拜。”
他轉頭又對楊元嗣說道:“楊卿救駕有功,回宮定有封賞,現在吾該當如何?”
楊元嗣轉頭看了看,禁軍十不存一,身上都帶著傷。
他拱手道:“臣弟楊景川和徐教頭率軍護送陛下回宮。”
說罷將景川拉了過來,徽宗看他身材雄壯,英武不凡,心裏歡喜,問元嗣道:“這人現居何職?”
楊元嗣笑道:“舍弟現在還是白身!”
徽宗將自己隨身所佩戴的一枚玉佩摘了下來,說道:“如此人才怎麽埋沒?先給個遊擊將軍騎都尉,賞賜玉佩一枚。”
旁邊的高俅大吃一驚,遊擊將軍是武散官,正兒八經的從五品。
也隻有徽宗能將一個白身的人一下子提到從五品。
徽宗心裏想著是自己性命攸關的時刻,官職就不算什麽了。
隻是楊元嗣功勞太大,怎麽封賞倒是不好現場就倉促決定。
楊元嗣急忙給景川使了眼色,景川從王恩手上接過玉佩,跪下來謝恩。
高俅問道:“既然不親自護送聖駕回宮,不知楊指揮使有何打算?”
徽宗心裏也擔心護送的兵力不足,轉頭看向楊元嗣。
楊元嗣笑道:“方臘賊軍已經破膽,此去京師一路必無阻礙。”
他從侍衛手中接過長槍,轉頭說道:“下官這就去為陛下數方臘的項上人頭!”說罷轉身而去。
徽宗見過的大宋武將都是循規蹈矩的人,很少有元嗣這樣原生態的武人。
他心裏想著也許這樣的人才真正的有戰鬥力。
這次汴梁之戰他真實看到了禁軍的軟弱,徽宗以後要考慮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楊元嗣又囑咐了景川幾句,然後看著他們護送徽宗回京。
這個驛站的驛丞更是一步登天,得到了高俅的腰牌,升官發財也是指日可待。
楊元嗣看著屍體遍野的戰場,囑咐驛丞報官收拾殘局。
方臘軍已經向南撤離,楊元嗣並不擔心。
隻要登州騎兵趕到了,方臘就已經是砧板上的魚肉了。
楊元嗣將將領們召集到一起,商量了戰術。
登州騎兵在方臘軍麵前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要好好利用。
他們還沒到陳留,在赤倉鎮就追上了方臘的大隊。
方臘的軍隊還剩差不多一萬人,他們不敢再沿著來時候的路原路返回,因為童貫的大軍正在返回的路上。
方七佛隻能帶領著所剩無幾的騎兵親自前出偵查。
他們已經完全沒有了補給,隻能沿途劫掠附近的村莊。
現在這些軍卒野戰還能勉強應對,攻城的話估計連個縣城也是無能為力了。
他們剛剛準備埋鍋造飯,楊元嗣的騎兵就尾隨而來了。
楊元嗣提著鐵槍在馬上好整以暇,他手裏拿著破虜弓不時的射出一箭。
登州騎兵衝到離方臘軍不到五十步的地方開始放箭,放完一輪立即撤離。
方臘軍的騎兵剛要出來應戰,楊信帶領的鐵甲軍就靠了上來,砍瓜切菜一般將他們砍到了十幾個。
不到三五個來回,方七佛和方傑再也不敢出來應戰。
步兵就更不用說了,隻有站在原地被射的無可奈何。
等他們排好陣型,準備衝上去接戰,登州騎兵卻又遠遠跑開。
楊信騎著一匹黑色的高頭大馬,在隊伍的最前麵。
他滿臉微笑,朝著方臘大軍笑道:“聽說聖公手下都是驍勇之士,怎麽全是縮頭烏龜?”
司行方知道楊信的計策,其他軍士卻再也忍耐不住。
方臘軍中衝出來七八個騎兵,楊元嗣躲在楊信背後彎弓搭箭。
沉重的箭矢帶著破風聲射出,方臘軍中衝出來的將領幾乎是同時落馬。
登州軍中爆發出巨大的歡呼聲,方臘軍那邊鴉雀無聲,再也沒有人敢衝出來。
楊元嗣嗣的騎兵普通跟著羊群的惡狼,隻要遇到落單的,必須上前狠狠咬一口。
方臘軍的隊形越拉越長,他們雖然意誌堅強,也受不了如此的折磨了。
畢竟一連行軍三五天,連一口熱飯也吃不上,再好的體力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方臘將心一橫,命令部隊全速前進。
這樣一來,軍中體力不同的人行進速度也不同,落後的軍卒迎來的隻能是被屠殺的命運。
等過了陳留城,到了一個叫做太倉鎮的地方,方臘命令大軍全部停下駐紮,已經明白自己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了。
楊元嗣卻悠閑悠哉,他這幾天簡直如同打獵一般,一千五百的騎兵分了兩隊,輪番上陣。
登州騎兵甚至有時間吃了幾次熱飯,馬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他現在已經不害怕方臘的任何動作了,在這廣闊的平原上,騎兵對伍步兵就是無情的屠殺。
楊元嗣一直一直不理解,麵對金軍的騎兵,為什麽八十萬禁軍守不住一個開封。
現在他才知道,純粹的步兵麵對騎兵是多麽的絕望。
這是真正的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
現在的情況更加堅定了他要繼續加強登州騎兵實力的想法。
方臘這時候盤腿坐在一座簡陋的帳篷裏閉目養神,他表麵平靜,心中卻是驚濤駭浪。
本來自己的計策非常順利,全被楊元嗣破壞了。
他對大宋朝廷所有的有名望的武將都有所了解,也有自信擊敗他們。
隻是這個楊元嗣卻仿佛從天而降,正是自己的命中克星。
難道真是天不亡大宋,這個可恥的朝廷又怎麽會是天選呢?
他從來不後悔自己這個冒險的決定,哪怕當初孫寅、鄧元覺全部反對,自己也要力排眾議來親自執行。
現在是做出決斷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