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通天鑼醒王鼓齊鳴,大老道小老道皆亡

字數:5289   加入書籤

A+A-


    吃完了午飯,何紅菱也沒睡午覺,搬了把椅子就去了黃門。
    來到黃門,何紅菱傻了,大鑼還在那不說,鑼的對麵又多了一麵大鼓,也是巨型的,沒那個通天鑼大,個頭也不小。
    大鼓已經上到鼓架子上了,工匠們還在忙活,不知道在弄什麽。
    見四姐來了,趙金洵趕緊安排工匠在附近搭了個涼棚,請他四姐進涼棚喝茶。
    看著沏好的茶水,又看看嬉皮笑臉的七弟,何紅菱心說:你折騰吧,折騰不明白,看我咋折騰你?
    看上去趙金洵嬉皮笑臉的,其實趙金洵最怕何紅菱。這個姐姐可不是善茬,當年為了震懾自己,居然把大槍穿透了他倆的身體。
    也正是因為那次,趙金洵最佩服這個姐姐,跟這個姐姐也最親。
    到了傍晚時分,趙金洵拿出一遝子告示交給了宗祥,請宗祥派人在城中四處張貼。
    告示的大概內容是今晚要實驗通天鑼和醒王鼓,並且請大家記住這個聲音,將來這個聲音再響起來,就說明國家有大事發生,請全城軍民不要亂,各回各家,各自堅守自己的崗位,等候統一調遣。
    七個人再次來到皇城門,這個皇城門是皇城的主門,也就是正門,麵對城市中央。
    這次不一樣了,大鼓上有兩個大大的鼓錘,鼓錘的後麵是一個架子,架子的下麵有兩個踏板。
    趙金洵笑嘻嘻的看了看四姐,然後踩著踏板,上了架子,手扶著架子,開始蹬踏踏板。
    隨著蹬踏,兩個鼓錘動了起來,開始敲鼓。鼓聲很響,比一般的戰鼓響很多,不過並沒有達到震耳欲聾。
    “大哥,哥哥們,四姐,你們轉一圈試試,看看皇城內哪裏聽不到鼓聲?”
    哥幾個都征戰沙場幾十年,他們當然知道什麽樣的聲音能傳多遠,根本不需要到處去試聽。
    “小七子,別耍我們,就這聲音,恐怕十字街都能聽到。將來這個鼓要是響起來,別說大哥了,朝廷裏所有的官員都沒覺睡了。”
    “四姐,這個鼓叫醒王鼓,意思是當皇帝昏庸之時,就會有人敲響它,請皇帝清醒。
    我提議,我們應該設定一條法律,敲醒王鼓,並能提出意見者都是忠臣,皇帝不要降罪於他。”
    宗祥點了點頭:“再加上一條,告禦狀喊冤,也可以敲響醒王鼓!”
    何紅菱也佩服七弟:“不過要製定告禦狀的條件,可不能隨便來敲。
    小七兒,那個鑼怎麽敲?可別那麽大聲音,能要人命!”
    趙金洵又笑了,笑的有些害羞。就見他跳下擂鼓台,擂鼓台旁邊有個柱子,用力推了一把,柱子倒向另一側:“四姐,你上去踩!”
    何紅菱憐愛的看了眼七弟,嘴上卻說:“小七子,你敢愚弄姐姐,姐姐還和你玩串糖葫蘆。”
    聽到串糖葫蘆,趙金洵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一下,又想起那杆大槍穿透自己的身體。
    再看何紅菱,依然是一身粉紅色的襦裙,腳上還是粉紅色的踏雲鞋。
    踏雲鞋就是厚底布鞋,所不同的是腳腕處較高,像矮邦靴子,用絛帶勒緊,走起路來特別跟腳,而且走路不累。
    上到擂鼓台,何紅菱甩了下拂塵,單手握著橫杠,開始踩踏踏板,大鼓響了起來。
    不過這次聲音大很多,已經震耳欲聾,倒是能承受的住。
    一邊踩踏,何紅菱一邊回頭瞪著趙金洵,意思是通天鑼沒響。
    趙金洵笑著示意姐姐繼續。
    何紅菱越踩越快,咚咚咚咚咚,鼓聲越來越急,終於撞木動了,就聽嘡的一聲巨響,不過這次沒震壞眾人的耳朵。
    緊跟著撞木不停的撞擊通天鑼,頻率越來越快,鑼鼓齊鳴,這個聲音應該全城都能聽到。
    踩了一陣子,何紅菱逐漸停下踩踏,周圍恢複平靜。
    “趙金洵,為啥它叫通天鑼?”
    何紅菱飛身跳下擂鼓台,用拂塵打了下趙金洵。
    “通天鑼的意思是讓天下都知道,國家發生了大事。”
    哥幾個非常滿意,通天鑼和醒王鼓就作為國家發生大事時昭告天下的聲音,也作為召開緊急朝會的聲音。
    今天有人敲響,海玉蛟知道該上朝了。
    “什麽人敲響通天鑼、醒王鼓?”
    “啟稟皇太後陛下,臣有本奏!”
    應著聲音,就見譚老道頭戴芙蓉玄冠,身著赤色直領大襟右衽道袍,外披繡有精美雲紋與仙鶴圖案的鶴氅,大袖飄飄,腰間係著以道經符文為飾的絛帶,腳踏雲頭履,出班站立。
    這是譚老道被封為天師以來,第一次穿他的官服,周身散發著神秘而莊重的氣息。
    “依本朝祖製,皇帝因故不能臨朝理政,又無子嗣者,可由宗氏族人組成臨時監國內閣,並等到皇帝可以臨朝,或找到新的繼承皇位者。
    現如今,皇帝駕崩,且並無子嗣,可由宗氏族人組成內閣。
    臣與眾位大人不辭辛勞,廣查宗氏族人,唯鎮南王宗虎尚在宗氏族譜之列……”
    “啟稟太後陛下,臣有本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譚國師此言差矣!鎮南王宗虎乃先帝靖武皇帝之養子,大行皇帝靖德皇帝之異姓兄弟,並非宗氏血脈……”
    “啟稟太後陛下,東寧侯洪寬常年在外戍邊,並不了解朝中之事。”
    譚老道轉頭對洪慶的大伯洪寬說:“東寧侯,當年靖德皇帝禦駕親征,我與先帝幸得在唐古拉山相遇。
    後來大行皇帝被番兵困於風雪之中,裏無糧草,外無救兵,是貧道不辭辛苦,獨自一人,身背百擔軍糧,才解軍中燃眉之急。
    又是貧道做向導,從密道帶領大軍走出唐古拉山,才使大軍衝出包圍圈,並從敵後擊潰敵軍。
    東寧侯,當時鎮國公也在重圍之中,我也是你洪家的救命恩人。”
    這件事洪寬聽父親說過,不過父親不相信譚老道一個人可以背負百擔軍糧,至於那個所謂的秘密通道,他之前帶兵偵查過,那裏也有重兵把守。
    當時他們是身穿單衣,窮追敵寇,犯了兵家大忌。又被敵軍引入唐古拉山,恰逢唐古拉山變天,將士們身穿單衣,根本沒法與敵人交戰,這才被困。
    譚老道帶來糧食,將士們吃飽喝足,又烤火烤的渾身發燙,是可以一鼓作氣從大道殺出去的。
    可宗青信譚老道的,非得跟他走密道,山高路滑,五千士兵,死了大半。
    要不是海雲聯合周邊番王和地方部隊對敵軍進行反包圍,發動總攻的時間恰巧與宗青帶人從密道出來的時間一樣,又恰巧海雲在所謂的密道口指揮軍隊,宗青和剩下的人有可能全軍覆沒在密道口。
    事後洪笙跟海雲提起這事,洪笙覺得老道是想讓所有士兵都滑落山穀,然後他再殺死宗青。
    海雲也說,那個出口原來確實有重兵把守,加上山高路滑,他才放棄從那裏進入救援。
    後來各處大軍到了,其他地方開始總攻,海雲想突破這裏,帶人帶棉服軍糧上山。
    可再來的時候,這裏的兵撤了,走了沒多遠,看到了山上下來的宗青等人。
    當時宗青身邊隻有洪笙和一百多個士兵,如果洪笙再出事,譚老道是有機會殺死宗青的。
    可這畢竟是兩個人的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宗青又特別信任譚老道,甚至於張羅兩個人同床共寢。
    這樣的形勢下,兩個人說啥都沒用,還容易被人離間。
    當天夜裏,洪笙和海雲上了山,發現在這個所謂的密道口附近有一座道觀,道觀裏有一千多個道士,都是武道。
    兩個人化妝成路人,去道觀裏求宿,被人家趕了出來。
    還好一個小道童悄悄跑出來,帶來水袋和幹糧,把他們安排在附近的山洞。
    小道童請他們別怪罪師兄們,說師父要辦一件大事,師兄們正在待命,怕走漏風聲,這才把他們趕出來。
    至於他們的師父是誰,辦什麽大事,小道童不說,他倆也沒法追問。
    兩個人連夜回來,帶著軍隊圍住了道觀,抓住了所有的道士,唯獨沒找到小道童。
    帶回軍營審問,所有道士一句話都不說。
    第二天海雲稟報宗青,說這些道士就在山腳下,敵軍困山,並沒驅趕他們,懷疑他們和敵軍有勾結。
    宗青要親自審問,譚老道卻說不用問,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敵軍密探,應該全部殺掉。
    海雲和洪笙原以為譚老道是他們的師父,原以為譚老道會替他們講情,沒想到,譚老道居然要殺了所有的道士。
    還沒等海雲和洪笙想明白下一步該怎麽辦,譚老道請令,說他要做監斬官,馬上屠戮所有道士。
    宗青一聲令下,譚老道拿著大令跑出去,外麵就開了殺戒。
    喜歡大祥帝國沉浮錄請大家收藏:()大祥帝國沉浮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