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一輩子,一座廟
字數:4734 加入書籤
本章的坤道院為真實所在,路過亞武山的朋友可以上去一看,秦道長也確有其人,所謂一輩子隻修一座廟,講得正是她這種人。
靖九帶著徒弟們沿著殘破的公路向亞武山深處走去。
這條路早已荒廢多年,水泥路麵龜裂成塊,縫隙間鑽出倔強的野草。有些路段被山洪衝垮,隻剩下碎石和泥土,偶爾還能看到幾塊鏽蝕的景區指示牌,上麵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
走了近四個小時,轉過一道山脊,眼前豁然開朗——半山腰處,一座樸素的道院靜靜矗立在雲霧之間。
這座坤道院沒有名字,也沒有宏偉的山門,隻有幾間青磚灰瓦的屋舍,錯落有致地嵌在山崖邊。院牆不高,爬滿了藤蔓,牆角幾株野菊開得正盛。
四十多年前,秦道長獨自來到這裏。那時她才十八九歲,帶著一把鐵鍬、一捆麻繩、幾袋水泥,從山腳下開始,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往上壘。沒有工人,沒有機械,甚至沒有圖紙,全憑一雙手和一顆道心。
起初,這裏隻有一間草棚,後來慢慢有了正殿、廂房、灶屋。磚是她自己燒的,瓦是她一片片鋪的,就連殿前的石階,也是她從山澗裏一塊塊背上來鑿平的。
如今,秦道長已年過六旬,身形瘦削,脊背微駝,但眼神依然清亮。她常年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藏青色道袍,袖口和衣領處打著細密的補丁,卻幹淨整潔。
這座道院沒有電,也沒有網絡。
水是從後山引來的山泉,清冽甘甜,四季不斷。秦道長在院後辟了塊菜地,種了些蘿卜、青菜、土豆,偶爾還能摘些野果。米麵油鹽,都是她每月下山一趟,用背簍一點點背上來的。
"渴了,自己舀水喝。"秦道長對每個來客都這麽說,"餓了,灶上有素麵,菜園裏的東西隨便摘。"
香案上常年備著線香,誰想上香,自己取便是,從不收錢。偶有香客過意不去,想捐些香火,可山上沒網絡,更別提掃二維碼了,最後往往隻能作罷。秦道長也不在意,隻是笑笑"有心就好。"
平日裏,這座無名坤道院幾乎無人問津。偶爾有迷路的驢友、采藥的山民,或是像靖九這樣的修行人路過,秦道長都會端上一碗熱茶,再煮一碗素麵。
麵是山下背來的掛麵,湯是山泉水煮的,撒一把自己曬的野菌,再滴兩滴芝麻油,簡簡單單,卻格外暖胃。
飯後,秦道長會領著客人去正殿上香。殿裏供奉的不是三清,而是一塊無字的木牌。她說"道本無名,何必拘泥?"
她隻是想每一個路過這裏的人知道,這裏有一個屬於道門的地方。
靖九不是第一次來這裏,大師兄靖岩和秦道長相識多年,每次路過亞武山,都會在此住上幾日,靖九也跟著大師兄來過一次。秦道長從不問他們的來意,也不問他們的去向,隻是默默收拾出幾間幹淨的廂房,再煮一鍋熱騰騰的野菜粥。
此次前來,靖九便是準備領著徒弟們幫把這坤道院好好翻新一番。
夜裏,沒有電燈,隻有幾盞油燈幽幽亮著。徒弟們圍坐在院子裏,聽靖九和秦道長論道。山風穿堂而過,帶著鬆濤和夜露的氣息。
偶爾,秦道長會拿出她珍藏的一小罐野蜂蜜,兌在熱茶裏,遞給眾人。蜂蜜是她在懸崖邊的岩縫裏采的,一年隻得一小罐,極為珍貴。
"喝吧,"她總是這麽說,"甜的東西,能讓心裏也亮堂些。"
幾日後,靖九帶著徒弟們辭行。
秦道長沒有挽留,隻是從灶屋裏拿出幾個油紙包,塞進他們的行囊。
"路上吃的,"她淡淡地說,"素餡餅,加了點野菜。"
靖九合掌一禮,徒弟們也紛紛躬身。
秦道長站在道院門口,目送他們沿著山路漸行漸遠,直到人影消失在雲霧之中。
山風拂過,院前的野菊輕輕搖曳。
這座無名坤道院,依舊安靜地守在山腰上,等待著下一個有緣人的到來。
亞武山蹲踞在豫陝交界處的秦嶺褶皺帶,主峰海拔2153米的玉鎖峰如一柄青銅古劍,刺破雲海直指蒼穹。這座由25億年前火山岩構成的山體,在冰川作用下雕琢出"五峰拱頂"的奇觀——東峰似青龍盤踞,西峰如白虎撲躍,南峰若朱雀展翅,北峰同玄武負碑,中峰則是整塊花崗岩形成的天然祭壇。地質學家在此發現罕見的"球狀風化"現象,那些渾圓的巨石像被巨人隨手撒落的棋子,暗合《周易》"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最奇絕的是"天門梯"。這條在崖壁上鑿出的千級石階,自唐代沿用至今,階麵被朝山者磨出鏡麵般的光澤。采藥人說,每逢雨後,石階會滲出淡青色水珠,化驗顯示含銅離子異常——或許是遠古火山活動的餘韻。站在天門回望,雲海在腳下翻湧時,會產生"踏罡步鬥"的錯覺,難怪道家稱此為"通玄之徑"。
唐貞觀年間,藥王孫思邈在此結廬煉丹,遺址"藥王洞"的石灶至今泛著硫磺氣息。洞壁上的丹方刻痕雖已模糊,但用紫外線照射仍可辨"汞二兩、朱砂五錢"的配方。更神秘的是北宋道士張三豐留下的"睡仙洞",洞內石床的溫度常年比外界低7c,近年被證實是特殊礦物形成的微氣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明萬曆年的《亞武山誌》記載了"五龍捧聖"的奇觀每年冬至子時,五道山澗會同時騰起白霧,在中峰匯聚成龍形。101novel.com18年氣象站觀測到,這是峽穀風與地熱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當地道士堅持認為,這是鎮山的五帝龍神在"朝真"。
現存最完整的明代真武大殿,其藻井暗藏玄機——288塊彩繪木板組成的星圖,實際是加密的煉丹火候圖。當陽光透過特定角度的窗欞,會在地麵投射出《黃庭經》的段落投影,這種"光學傳道"比歐洲教堂的玫瑰窗早了兩個世紀。
海拔1600米的"紫荊花海"堪稱植物學奇跡。四月裏,十萬株野生紫荊同時綻放,將整個西山染成絳紫色。植物學家發現,這些紫荊的基因與湖北神農架種群存在差異,推測是冰川時期幸存的孑遺變種。
"雲錦杜鵑走廊"更令人稱絕。樹齡超三百年的杜鵑王,根係直接紮入富含礦物質的岩縫,花朵比尋常品種大兩倍,花瓣上的露珠含有微量黃金。護林員曾目睹金絲猴偷飲此露,或許這就是《抱樸子》記載的"猿盜仙漿"。
最珍稀的是"亞武雪蓮"。這種實際是菊科風毛菊屬的植物,隻生長在海拔101novel.com00米以上的流石灘。其根係分泌的特殊物質,能溶解岩石獲取礦物質,中藥師稱其為"石見穿"。1987年,一株變異個體花瓣上天然形成太極圖案,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山腳下的"亞武山歌"保留著《詩經》"風"部的韻律。采藥人對著山穀喊出的"喲——嗬——"調子,聲譜分析顯示與曾侯乙編鍾的"羽"音完全吻合。更奇特的是"打梆驅獸"習俗,用棗木敲擊岩壁的節奏,竟與道教"步虛詞"的節拍一致。
"石頭部落"的民居堪稱建築活化石。不用砂漿,僅靠精確壘砌的玄武岩片牆,曆經七代人不倒。門楣上刻的"泰山石敢當",實際是山形符咒的變體,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仰韶文化魚紋的基因性延續。
每年三月三的"真武茶會",道士與山民會共飲"雲霧仙毫"。這種茶樹長在懸崖裂隙,采摘需係繩索懸空作業。茶湯初嚐苦澀,三泡後回甘如蜜,暗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玄理。茶渣曬幹後製成藥枕,能治失眠——或許因其中含有的崖柏精油成分。
"亞武三寶"之首是"地耳炒土雞蛋"。生長在道觀屋簷下的地衣,遇雨膨脹如黑木耳,與散養柴雞蛋同炒,鮮味物質含量是普通香菇的七倍。老道長說這是"吸足了晨鍾暮鼓的靈氣"。
"五芝粥"則暗藏養生玄機。用黃精、玉竹、天門冬、何首烏、黨參五種根莖熬煮,藥材采自不同海拔每升高百米,藥效成分增加17。食客反映,連喝七日會產生"身輕目明"之感,現代研究證實這是多糖類物質改善微循環的結果。
最神秘的是"雪蓮酒"。在冬至日取雪蓮花瓣,埋入自釀包穀酒中,窖藏於真武大帝神座下的地穴。開封時酒液呈淡藍色,飲後體溫會短暫下降05c——這或許解釋了"飲之忘寒"的古老傳說。
當代隱士在此延續著古老修行。數學教授王守益隱居東峰三十年,在石壁上演算的黎曼猜想公式,與道士畫的符籙形成奇妙對話;程序員張星辰開發的"亞武山ar導覽",能讓遊客看見疊加在實景中的《修真圖》氣脈運行。
某次雷暴後的異常現象更添神秘監控拍到中峰祭壇處出現球狀閃電,持續17秒後化作光柱直衝雲霄。事後檢測發現,該處岩石的磁鐵礦含量突然提升了3,而道觀裏的明代銅鍾,音調竟降低了半個度。
這座山的神性在於當你在玻璃觀景台自拍時,腳下可能踩著葛洪采藥時的腳印;當你用保溫杯泡枸杞時,老道士正在隔壁用漢代的"雷公炮炙法"處理藥材。亞武山就像被時間遺忘的琥珀,裏麵封存著華夏文明最原始的修行記憶——那些雲霧中的五色霞光,或許正是古人所見"紫氣東來"的本來麵目。
喜歡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