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過去的曆史這個章 是鋪墊世界觀)

字數:2232   加入書籤

A+A-


    明帝國,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曆經千辛萬苦所創立,建國之初定都於南京,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市見證了大明王朝早期的輝煌與繁榮。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出於戰略和政治等多方麵因素考慮,毅然決然地將都城遷至北京,這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發生了重大轉移。
    如今的明帝國,東邊緊鄰著浩瀚無垠的太平洋,波濤洶湧的海浪拍打著漫長的海岸線;西邊和北邊則被滿清勢力所環繞;南邊則與英國屬印度以及法屬緬甸接壤。
    曆史上的明帝國曾值“小冰河期”這一特殊氣候時期,天災頻繁降臨,糧食歉收,民生艱難。與此同時,朝廷內部的官員們大多屍位素餐,隻知貪圖享樂,貪汙腐敗之風盛行,嚴重侵蝕著國家的根基,又恰好明帝國剛好迎來了幾位誌大才疏的皇帝。而在國家外部,皇太極領導下的後金政權日益崛起,對明朝邊境構成了巨大威脅。
    這樣的明帝國亡國似乎成為了唯一的答案。
    在如此內外交困的局勢之下,明朝失去了其在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京師陷落,皇帝自縊,清人入關。正當整個明國陷入一片混亂、分崩離析之際,撤退至長江以南的明昭宗朱由崧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明昭宗朱由崧深知要想重振大明雄風,必須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重拾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於是他大力推行一心為軍的政策,將恢複失地以及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視為整個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
    對內,明昭宗積極與那些依然忠心耿耿效命於明室的將領們建立聯係,逐步掌控軍權。同時,他大幅提升武將的地位,以此來製衡文官集團,尤其是極力打壓以東林黨為首的朋黨勢力,有效地遏製了黨爭對於朝政的惡劣影響。此外,他還以身作則,親自前往應天府今南京),與士兵們共同參與城防工事的修築工作,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就在同一日,明昭宗麵向天下百姓,放下帝王的尊嚴,謙卑地躬身行禮,並振臂高呼那一句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名言:“複漢家之衣冠,造太平之世!”
    明昭宗朱由崧開倉放糧,重拾《大明律》。監守自盜倉庫錢糧者,一貫以下杖八十,四十貫處斬。收受賄賂者,並對行賄人枉判者受財八十貫,處絞刑。收受賄賂,但沒有對行賄人枉判者,受財一百二十貫,杖一百,流放三千裏話說那時候南明實際控製土地還有三千裏嗎?)收取不當財物者,視情節輕重而定。監察官員貪汙受賄罪加二等。犯贓滿六十兩以上者剝皮裝草,立於官府公堂,以示警戒。
    同時朱由崧發放“贖罪卷”,每名貪汙官吏隻需上交貪汙的金額與土地的三分之二來購買“贖罪卷”那麽就可以不被《大明律》直接處罰。當然交不交權利在於官員自己,但是最好不要讓錦衣衛或是內廠查到,否則就不是三分之二那麽簡單了。
    對外昭宗皇帝,一方麵同闖軍和張獻忠無條件議和,並以最短的時間修建了如今長江防線的雛形——應天府防線。另一方麵同意了葡萄牙人開放沿海的要求並給予葡萄牙人最惠國待遇,並在鄭森收複台灣以後派遣鄭森前往周邊國家希望得到周邊國家的支持。
    弘光元年五月清軍南下揚州,明軍軍民一心,昭宗率親軍急援揚州,同年七月揚州久攻不下,且闖軍也重新恢複元氣於六月中旬猛攻潼關,清軍被迫退軍。
    次年六月清軍再度南下,意圖一舉滅亡南明。六月二十三日,明軍火燒揚州退出江北保存實力,自此明軍長江以北再也沒有任何城鎮阻止清軍,明軍能依靠的隻剩下了年前修築的長江防線。
    八月平國公鄭芝龍率船隊與清軍戰於長江,清軍自知無法渡過長江,退兵。同年十一月,明清議和,明每年向清上供三十萬兩金銀,於揚州城交付。
    弘光五年二月,明昭宗朱由崧於鄉下視察時遇刺重傷,唐王朱聿鍵任監國。同年四月不治身亡,死前昭宗死死抓著唐王朱聿鍵的手,“若清軍南下,朱氏皇族當身先士卒。縱使亡國,朱氏亦當亡於國前,然則有何麵目麵見太祖?”語畢,崩。
    回顧明昭宗朱由崧一生,自崇禎帝自縊之後,其於應天府登基,登基第一年就聯合農民軍擋住了清軍的進攻,第二年清軍同明軍議和,為籌措出議和每年所需三十萬金銀,朱由崧省吃儉用,一年常服不過一套,宮中宮女不過十人,後宮佳麗更是沒有,吃食都要靠其自己於宮中種植,後宮中能常點燈處也無非隻剩下了書房之中,還要於每日政務之間抽出時間前去城外檢查城防與鄉下視察百姓。
    朱由崧死後,應天府萬人空巷,百姓自發走上街頭為這位自始至終都在為國為民的皇帝送終,最終按照其遺願焚屍後,骨灰散於長江。
    喜歡明1914請大家收藏:()明191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