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字數:4070   加入書籤

A+A-


    柏林
    柏林的天空被一層淡淡的灰雲籠罩,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鄭清璿站在軍事學院的窗前,目光穿透玻璃,望著遠處的街道。
    “鄭,你在想什麽?”戈爾茨的聲音從背後傳來,打斷了他的思緒。
    鄭清璿轉過身,微微一笑:“戈爾茨教授,我在想戰爭如果真的爆發,對於德意誌國來說究竟是東進好還是西進更好?”
    戈爾茨歎了口氣,走到窗前,與鄭清璿並肩而立:“我個人是主張東進,我認為對於我國來說最為強大的敵人不是法蘭西也不是俄羅斯,而是英吉利。但是我國的海軍又無法於海上擊敗英吉利,那麽就隻剩下一個答案:切斷英吉利與其殖民地的聯係。”
    鄭清璿的臉上依舊掛著微笑:“戈爾茨教授說的是蘇伊士運河吧?”
    聽到這句話的戈爾茨臉上露出來一個孺子可教的表情後微微頷首。
    “蘇伊士運河一旦被我軍掌握,就可以切斷英吉利與其印度的聯係,到時的英吉利就會像一個孤島一樣,留給英國人的結局也隻有被餓死一個選項。”戈爾茨也將目光投向了窗外,“我接下來的話,是完全處於我國的國防開口的,孩子希望你能原諒我的無禮。”
    “教授您說。”
    “對於我國來說,明的最大戰略價值是牽製住英屬印度的目光以減少波斯方向的壓力。”戈爾茨的目光注視著窗外,“當然,我國也需要源自明的各種金屬與自然資源。”
    “教授為什麽要和我這麽說?”鄭清璿並不理解戈爾茨的話,明明前幾天這位教授都不願意教授自己,今天卻和自己說了這麽多。
    “我隻是希望你能拋棄國對國之間美好的幻想,對於我國來說與明簽署的條約也不過是明對於現在的我國來說有利可圖而已。”
    “但是對於我國來說,戰爭是不得不選擇的道路。”鄭清璿讚同的點了點頭,“我國如果放棄了收複故土,那麽下一秒整個國家就會被民族主義者吞噬。”
    “鄭,我非常能理解你。我也相信我國的大多數人都對你的國家抱有同情心。我相信你也看過《戰爭論》這本教科書了,‘戰爭是從屬於政治的,政治決定戰爭,戰爭反作用於政治。’你國家過去百年的苦難對此我深表遺憾,但是鄭,你得明白一件事情,那便是一場戰爭能帶來的不僅僅是死亡還有政治洗牌。”
    鄭清靜靜傾聽著戈爾茨的話語。
    “從一名軍人的角度上,我十分擔心你國與清國之間的戰爭會徹底點燃整個世界的火藥桶,但是我也同樣相信,你國現在並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一是你國的經濟才剛剛複蘇,如果戰爭真的爆發,以你國的經濟怕是最多兩年國家就會麵臨破產。二是以你國的軍事實力做不到擊潰清國的軍隊,最起碼現在做不到。”
    “但是我們同樣得做好迎接戰爭的準備不是嗎?我正是為此而來到德國的。”
    鄭清璿點了點頭,他完全同意戈爾茨的說法。現在就爆發一場收複失地的戰爭對於整個明國來說並不劃算,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必輸無疑的戰爭。拋開整個大明被孤立於遠東不談,當從軍事上講要擊潰清國就必須於朝鮮半島開辟出第二戰場,由倭人去牽扯住清軍的部分軍隊與沙俄的部分軍隊,將整個朝鮮半島變成一個無限的絞肉機,就像是凡爾登戰役一樣放光清軍的血,當然作為代價明犧牲的是倭人。
    “是嗎?”戈爾茨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那笑容之中卻並未蘊含多少真正的喜悅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苦澀與無奈。他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若是放在平日,聽到你講出這樣的笑話,或許我真會忍不住捧腹大笑一番。然而此時此刻,我的心境實在難以輕鬆起來。”
    一邊說著,戈爾茨一邊從身旁的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其封麵之上蓋著一枚鮮紅而醒目的印章——那正是德意誌皇帝親自簽署的印記。
    戈爾茨將這份文件遞給鄭清璿,目光凝視著他,鄭重其事地開口道:“鄭,我國軍部對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此,我謹代表軍部向您發出誠摯的邀請,希望您能夠參與到我國針對貴國所展開的軍事討論當中。”
    “榮幸之至。”
    這是一間寬敞的會議室,牆壁上掛著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地圖上標注著各國的邊界和重要的軍事要塞。會議桌周圍已經坐滿了人,大家都在低聲交談著,氣氛顯得有些緊張。
    戈爾茨看到鄭清璿進來,微笑著向他點了點頭,示意他在自己身邊坐下。鄭清璿點了點頭,坐在了戈爾茨教授的旁邊,環顧四周,發現會議室裏的人都是德國軍方的高級將領和軍事專家。
    “今天,我們邀請了來自明國的鄭清璿同學。”戈爾茨清了清嗓子,吸引了眾人的注意,“施裏芬計劃的缺點就是由他來提出的,今天他手受到皇帝的邀請前來參與我們關於前幾天施裏芬計劃是否應該執行的剩餘討論以及我國在未來的戰爭中是否應該在打通通往明國的道路,甚至是通過陸戰徹底鎖死英國的海上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會議室裏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鄭清璿。
    鄭清璿的心髒跳個不停,一想到他要和這些留名青史的軍事將領談話並在他們的麵前袒露自己對於戰爭的看法,他的內心就一陣激動,他甚至感覺周圍的空氣都稀薄了幾分。
    “大家都很平易近人,因此……您無須緊張。”
    戈爾茨大概是感受到了身邊這位少年的緊張,微笑著來了這麽一句。但他不說還好,這麽一說,鄭清璿便覺得更為緊張了。
    坐在那張長長的、鋪著深綠色絨布的會議桌主位上的,是一個留著極具標誌性  形胡須的中年男人。他那濃密的眉毛下,一雙銳利的眼睛猶如鷹隼一般,緊緊地盯著對麵的鄭清璿,神情嚴肅且專注。此人正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
    而在威廉二世身旁坐著的那位老者,則是於今年退休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這位聲名遠揚的軍事戰略家,一手策劃出了赫赫有名的施裏芬計劃,此計劃曾被視為德國稱霸歐洲的關鍵策略之一。然而此時此刻,施裏芬對眼前這個敢於公然反駁他精心製定計劃的東方少年充滿了不滿與質疑。盡管從理性角度出發,這少年所言並非毫無道理,但作為該計劃的締造者,施裏芬內心深處難以接受這樣直接的批評。
    “鄭,接下來就請你向在座的各位詳細闡述一下你所認為的施裏芬計劃存在的不足之處吧!”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德皇威廉二世,他努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盡可能地溫和友善。
    但這句話傳入鄭清璿的耳朵後,卻仿佛變成了一種質問:“你究竟憑借什麽膽敢斷言我們如此精妙的計劃會存有缺陷?”
    鄭清璿努力在自己的心裏勸慰自己,在過去了數十秒後才緩緩開口:“尊敬的德皇殿下,我認為:在座的各位都錯誤的評估了法國人對於德國人的仇恨以及其在對德作戰中所能爆發出驚人潛力。”
    “我非常讚同戈爾茨教授的人民戰爭理論非常符合我接下來要談論的觀點,法國已經能夠動員國家的意誌來進行人民戰爭,因此德軍想要在今後的對法作戰中繼續速戰速決是不現實的,僅僅依靠一份嚴謹到一天多餘的時間都沒有的計劃就想要擊敗法國也是處於主觀設想,這樣的戰爭隻會讓兩個國家陷入到無盡的國力對拚,就像是兩個拳擊手一樣,直到一方徹底被另一方耗死為止。”
    鄭清璿看著在座各位後咽了咽口水後繼續說道:“接下來請我再來說說東線,東線德軍的主要設想敵為沙俄,首先根據我的認知,俄軍是不如德軍的,但是德軍在對俄作戰上又不能進軍太多,說到底就是一個補給線問題,但是德軍可以依靠先打穿沙俄的防線以逼迫其坐到談判桌上後再集結兵力回防西線,這樣不僅能解開奧匈帝國最大的敵人讓奧匈也來分攤西線的壓力還能集結更多的兵力、裝備、資源到西線。”
    就在這時,施裏芬開口了。
    喜歡明1914請大家收藏:()明191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