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處置

字數:4256   加入書籤

A+A-


    虞王此時正坐在王椅上,看著下方渾身是膽的張宇。
    又看了看滿地狼狽的官員——王明癱在地上,蒼張倒在血泊裏,李斯昏死過去,剩下的官員個個嚇得魂不附體。
    直到事情塵埃落定,他手指摩挲著扶手的動作才漸漸停下。
    隨後他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國師所言極是……王明、蒼張勾結黨羽,誣陷忠良,私吞糧草,延誤軍機,罪該萬死,今日之事,乃是他們咎由自取。”
    頓了頓,他看向張宇,語氣更加鄭重:“即日起,由國師全權統籌賑災事宜,京畿兵權、工部職權依舊由國師執掌。
    凡阻撓賑災、違抗國師命令者,無論官職大小,皆以謀逆論處!”
    就在眾官員以為虞王不會再有動作時,虞王從王椅上緩緩起身。
    他目光掃過癱在地上的王明,又落在蒼張早已冰冷的屍體上,最後停在那些仍跪著瑟瑟發抖的官員身上,眼神裏再無半分平日的溫和,隻剩帝王的威嚴與冷厲。
    隨後虞王的話音再次落下:“來人。”
    虞王的聲音不高,卻瞬間穿透了殿內的壓抑,守在殿外的禁衛聞聲而入,甲胄碰撞的聲響整齊劃一,更添幾分肅穆。
    “將王明押入天牢,擇日交由大理寺從重審訊——私吞軍糧、構陷國師、延誤軍機,每一條都夠他淩遲處死。
    朕要讓天下人看看,貪贓枉法、殘害忠良的下場。”
    兩名禁衛上前,架起仍癱在地上、褲襠滿是腥臊的王明。
    王明聽到虞王的處置,像是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連滾帶爬地撲到虞王麵前,抱住龍椅的腿哭喊:“大王!臣知錯了!臣再也不敢了!
    求大王看在臣追隨您多年的份上,饒臣一命啊!”
    虞王看著他這副模樣,臉上沒有絲毫動容,隻是冷冷道:“你私吞糧草,害死將士,還勾結黨羽誣陷國師,樁樁件件皆是死罪。
    念在你曾有過幾分微末功勞,朕就不誅你九族了,但你自身,必須以死謝罪。”
    說完,他朝侍衛揮了揮手。侍衛上前,架起還在哭喊的王明,拖向殿外。
    王明的哭喊聲越來越遠,最後漸漸消失在雨聲裏。
    接著,虞王的目光落在那些曾附和彈劾張宇的官員身上,手指輕輕一點:“方才跟著蒼張、王明一起發難的,不管是九卿屬官,還是郎官、禦史,不分官職高低,一律先革去職務,抄沒家產,打入天牢待審!
    凡家中藏有貪腐所得、與河工督辦或太尉府有牽連者,全家發配至西北戍邊,流放三千裏——朕倒要看看,沒有了官職俸祿,沒有了士族庇護,你們還怎麽抱團作惡!”
    跪在最前排的幾名官員聞言,瞬間麵如死灰,有人當場癱軟,有人試圖爬起來辯解,卻被禁衛死死按住。“大王!臣是被脅迫的!
    是蒼張以臣家人要挾,臣才不得已附和啊!”
    一名中年官員哭喊著磕頭,額頭撞在大殿的柱子上,瞬間滲出血跡。
    可虞王隻是冷冷瞥了他一眼:“脅迫?朝堂之上,食君之祿,卻因一己私念背棄忠節,此等懦夫,留著何用?”
    禁衛不敢耽擱,很快將十幾名官員一一押解出去,殿內原本擁擠的人群驟然空曠了大半,隻剩下少數未曾參與彈劾的官員,以及仍昏死在一旁的李斯。
    虞王走到李斯身邊,居高臨下地看著他,沉默片刻後對身旁的內侍道:“李斯雖知情不報、通風報信,卻還存著‘賑災為重’的念頭,罪不至死。
    廢去廷尉之職,杖責五十,貶為庶民,永不錄用——也算全了他曾為朝廷效力的情分。”
    內侍躬身應下,很快有宮人抬來軟榻,將昏迷的李斯抬出殿外。
    直到此時,虞王才鬆了口氣,緊繃的肩膀微微下垂,轉身看向一直站在一旁的張宇,語氣裏多了幾分疲憊,卻也帶著顯而易見的倚重:“國師,今日之事,多虧了你。
    若不是你當機立斷,拆穿這些人的陰謀,孤險些就要錯怪忠良,讓朝堂落入奸人之手。”
    張宇微微躬身,語氣平靜:“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倒是這些官員被革職、流放,朝堂之上驟然空缺了不少職位——廷尉、工部侍郎、還有各州府的通判、縣令,加起來足有三十餘職,若不盡快補上,怕是會影響賑災事宜,甚至耽誤地方治理。”
    虞王聞言,眉頭瞬間皺起,麵露難色:“你說的正是朕憂心之事。
    如今朝中可用之人本就不多,王明、蒼張一黨牽涉甚廣,連帶著他們舉薦的官員也得一並核查,能留下的更是少之又少。
    眼下淮河賑災正到關鍵時候,地方上還等著朝廷派官去統籌糧草、安撫百姓,若是沒有官員接手,恐怕會出亂子。”
    他頓了頓,看向張宇:“國師足智多謀,可有什麽辦法能盡快補充官員空缺?總不能讓這些職位一直空著,耽誤了國家運轉。”
    張宇早已胸有成竹,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大王不必擔憂。
    臣在城郊設立了一座學宮,這些年來,一直教導學子們經世濟民之學,既有研讀律法、熟悉政務的,也有通曉農桑、擅長算術的,還有懂得營造、能管工程的。
    如今正好可以通過科舉之製,從學宮學子中選拔人才,補充到朝堂各部。”
    “科舉?”虞王微微皺眉,顯然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何為科舉?是像以往那樣,由士族舉薦人才嗎?”
    “並非如此。”張宇搖了搖頭,上前一步詳細解釋道,“以往的舉薦製,多由士族門閥把持,他們舉薦的不是同族子弟,就是親信門生,普通寒門子弟即便有滿腹才華,也難有出頭之日。
    長此以往,朝堂之上盡是士族黨羽,像蒼張這般勾結私黨、貪贓枉法之事,隻會越來越多。
    而科舉製度,便是讓天下學子不論出身、不分貴賤,皆可報名參加考試,由朝廷統一出題、閱卷,根據成績高低錄用為官——成績優異者直接入朝任職,次者可外放至地方,填補空缺。”
    虞王眼睛微微一亮,卻還是有些疑慮:“如此一來,倒能避免士族壟斷官職,可這科舉真能選出可用之才嗎?
    萬一考中的都是隻會死讀書的酸儒,不懂治理百姓、統籌實務,豈不是反而誤事?”
    “大王放心,臣早已考慮到這一點。”張宇語氣篤定,“臣設計的科舉,並非隻考詩詞文章,而是分了‘經義’‘實務’‘策論’三科。
    經義檢驗學子的學識與德行;實務考算學、律法、河工、農事,確保他們能處理地方瑣事;策論則讓學子針對當前的賑災、邊防、民生等問題提出對策,考察他們的謀略與眼界。
    三者綜合評定,選出的必然是既懂學問、又會做事的人才。”
    虞王聽著,眼中漸漸露出感興趣的神色:“如此說來,這科舉倒是能選出真正有本事的人?
    可那些士族子弟,向來壟斷官場,若是推行科舉,他們會不會反對?”
    “大王,眼下官員空缺,再加上臣這些年來的清洗,此時的虞國士族勢力正處於衰弱期。
    而如今大王春秋鼎盛,這正是推行科舉的好時機!”張宇解釋道,“以往官員選拔多靠舉薦,而舉薦權大多掌握在士族手中,他們舉薦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親信故舊,許多有才華的寒門子弟根本沒有機會為國效力。
    長此以往,不僅官場死氣沉沉,士族勢力也會越來越大,威脅王權。
    而科舉則能打破這種壟斷,讓寒門子弟有機會憑借自己的本事進入官場,既能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又能削弱士族的勢力,讓權力重新集中到大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