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後秦奠基者姚戈仲:羌族大佬在五胡亂世中的忠義漂流記
字數:7065 加入書籤
《七律?詠羌帥姚弋仲》
赤亭龍種動風雲,怒戟丹墀懾暴君。
千乘東遷囊眾誌,百鞭嚴法肅三軍。
遺言歸晉固臣節,未冕開秦種帝勳。
誰解孤忠滄海事?空留羌笛咽寒雲。
公元334年,後趙都城鄴城的朝堂上,空氣仿佛凝固了。剛剛完成“職場逆襲”其實就是篡位)的新老板石虎,正誌得意滿地坐在龍椅上,準備接受群臣的“點讚三連”。文武百官個個屏息垂首,生怕喘氣聲大了點惹禍上身。就在這片肅殺的死寂中,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將,腰杆挺得比殿柱子還直,目光炯炯地瞪著新皇帝,突然蹦出一句石破天驚的質問:“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奪之乎!”翻譯成大白話:說好了手拉手輔佐小皇帝,你這老小子怎麽自己坐龍椅了?!)
刹那間,朝堂上的溫度驟降冰點。大家夥兒心裏都在打鼓:完了完了,這老姚頭今天怕是要提前領盒飯!要知道,石虎可是出了名的“暴君界vip會員”,脾氣上來連親兒子都照砍不誤。然而,更讓吃瓜群眾眼珠子掉一地的事情發生了——石虎不僅沒把這位“摸老虎胡子專業戶”拖出去剁了,反而大手一揮,給老姚頭加官進爵:持節、十郡六夷大都督、冠軍大將軍!瞧瞧,在刀尖上跳踢踏舞還能升職加薪,這位膽大包天的硬核老將,就是咱們今天故事的主角——羌族大佬姚戈仲。他這傳奇的“亂世職場漂流記”,就在這充滿黑色幽默的開場中,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一、赤亭起步:從羌族ceo到中原“跳槽王”
時間撥回到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在隴西那個叫赤亭今甘肅隴西)的“羌族創業孵化基地”,姚戈仲呱呱墜地。他家祖上闊過,據說是舜帝小兒子的後代,東漢時歸順朝廷,混了個“冠軍將軍西羌校尉、歸順王”的榮譽稱號。他爹姚柯回,在曹魏公司也做到了鎮西將軍的職位,算是個“地方實力派”。
小姚同學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燈。《晉書》說他“少英毅,眾皆畏而親之”——簡單說,就是自帶“大哥”光環,小夥伴們都服他,但又怕他。別的貴族子弟忙著圈地收租、鬥雞遛狗時,姚戈仲卻另辟蹊徑,搞起了“慈善事業”。他專收那些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破產流民”,管吃管住還發“創業基金”救濟)。這一手“人心收買術”玩得賊溜,很快就在羌人圈子裏攢下了超高人氣和一支鐵杆團隊。這為他日後成為“羌族部落聯合ceo”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轉眼間,西晉“八王之亂”玩脫了,緊接著“永嘉之亂”上演,中原大地徹底變成了修羅場。公元312年西晉永嘉六年),32歲的姚戈仲敏銳地嗅到了“風口”——中原大亂,正是我輩“羌族好男兒”創業或者說搶地盤)的好時機!他果斷帶領赤亭的羌族“創業團隊”和收攏的流民“粉絲團”,浩浩蕩蕩地向東開拔,目的地:榆眉今陝西千陽)。這支隊伍邊走邊“融資”吸收流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發展成了數萬人的“羌族遷徙洪流”。沿途百姓一看,謔!這隊伍管飯還安全,紛紛“繈負隨之”背著娃、扛著包袱就跟上了),用實際行動給姚戈仲的“善撫納”會拉人)點了五星好評。
從此,姚戈仲開啟了他在五胡十六國亂世中的“頂級跳槽王”生涯,簡曆堪稱華麗。
前趙時期公元323年):前趙老板劉曜平定了隴西這片“分公司”。姚戈仲一看,劉老板勢頭正猛,大腿夠粗!立刻帶著團隊“戰略入股”前趙集團。劉老板很滿意,大手一揮:任命姚戈仲為平西將軍,封平襄公!羌族團隊成功“上市”。
後趙時期公元329年):前趙集團不幸被後趙集團老板石勒)並購破產了。姚戈仲作為“優質資產”,立刻被石勒“高薪挖角”。他不僅成功“轉會”,還獻上一條“毒計”:把隴右的豪強地主這些“地方小股東”都遷到關東去,削弱地方勢力,方便中央集權也方便自己發展)。石勒一聽,妙啊!立馬給他升職加薪:安西將軍!姚戈仲在後趙集團站穩了腳跟。
石虎篡位公元334年):石勒掛了,石虎上演一出“篡位大戲”。姚戈仲不僅“稱疾不賀”裝病不上班),被強行“請”到朝堂後,還敢指著新老板鼻子罵街就是開頭那段)。結果呢?石虎不僅沒開除他砍頭),反而給他升成了“持節、十郡六夷大都督、冠軍大將軍”!姚戈仲成功晉級為後趙集團的“核心高管”,管著大片地盤和各族武裝。這波“耿直懟老板”的操作,堪稱“職場行為藝術”的巔峰之作!
在石虎手下這個“變態級kpi考核、隨時掉腦袋”的血腥職場裏,姚戈仲硬是把自己練成了“刀尖上的芭蕾舞者”。最經典的案例發生在公元348年。後趙“保安隊長”高力督)梁犢帶著一幫被壓迫狠了的“保安兄弟”造反了,聲勢浩大,眼看就要把後趙集團掀翻。石虎老板急得團團轉,自己又病得下不了床估計是報應),趕緊把老姚這個“救火隊長”叫來。
石虎為了表示“誠意”,先給老姚擺了一桌滿漢全席。結果呢?姚戈仲一看,拍案而起估計桌子差點散架),怒喝:“召我擊賊,豈來覓食邪!”叫我來打仗救火,難道是請我吃席?!) 說完,飯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翻身上馬,帶著隊伍就衝向戰場。一頓操作猛如虎,還真就把梁犢叛亂給摁滅了。石虎老板驚得下巴掉地,心裏再不爽也得捏著鼻子給老姚加封:西平郡公!還特批了“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超級vip待遇可以帶劍穿鞋上朝,見皇帝不用小跑)。這可是當年權臣霍光才有的殊榮啊!老姚這“救火”救出了個終身成就獎。
二、暴君克星:與石虎的“相愛相殺”職場劇
姚戈仲和老板石虎的關係,堪稱五胡十六國時期最擰巴、最魔幻的上下級關係。麵對石虎這種“上午笑嘻嘻,下午砍你全家”的頂級暴君,姚戈仲愣是摸索出一套獨家“生存寶典”。
結果呢?姚老爺子一看,雖然贏了,但沒抓到冉閔這個“大boss”。老爺子火冒三丈,直接把凱旋歸來的兒子姚襄按在地上,結結實實賞了一百軍棍!這治軍之嚴,這“虎爸”作風,讓圍觀群眾的下巴再次集體脫臼。老姚頭,您這“狼性管理”也太硬核了!
三、終極抉擇:臨終“神操作”
後趙這艘破船終於在冉閔的折騰和各方勢力的圍攻下沉沒了。公元351年,71歲的姚戈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個侍奉過前趙、後趙石勒、石虎、石祗)五個老板的“五朝元老”,麵臨終極靈魂拷問:接下來跟誰混?
老爺子召集所有兒子老姚家兒子多,著名的就有二十四個),開了一場決定家族命運的“臨終戰略會議”。他留下了一段堪稱“神預言+神操作”的遺訓:“石氏待吾厚,故欲討其賊臣指冉閔)以報其德。今石氏已滅,中原無主,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歸晉,當竭盡臣節,無為不義之事!”
翻譯過來:石家主要是石勒、石虎)對我老姚不錯,所以我得幹掉冉閔這個反賊報答他們。現在石家徹底涼了,中原也沒個正經老板。自古以來,咱這些胡人戎狄)當皇帝就沒好下場潛台詞:名不正言不順,d不住)。等我死了,你們麻溜地去投奔東晉江南的漢人政權)!去了給我好好幹,當個忠臣良將,別幹那些不靠譜不義)的破事兒!
這番話信息量巨大,堪稱老姚畢生智慧的結晶。
清醒的民族認知卡: 直指核心矛盾——“戎狄不作天子”。在那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瘋狂年代,他清醒地認識到少數民族政權在正統性和統治合法性上的先天不足曆史也證明了他的遠見)。
亂世忠義金腰帶: 在道德崩壞、底線淪喪的時代,他固執地為家族劃下了“忠義”這條紅線。
頂級政治風投: 為家族選擇了當時看起來最“政治正確”、最穩妥的出路——投靠被視為華夏正朔的東晉,博取正統名分,為未來鋪路。這招叫“借殼上市”。
第二年公元352年),73歲的傳奇老將姚戈仲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東晉朝廷收到姚家“投誠”的橄欖枝,一看是老姚的遺願,又掂量了下姚家殘餘的武裝力量,立刻展現“統戰價值”,給出了超高規格的“offer”:使持節、六夷大都督、督江淮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單於,封高陵郡公!這頭銜長度,念完都得喘口氣。雖然他的靈柩一度被前秦苻堅)截胡,但最終,他的兒子姚萇建立後秦後,追封他為景元皇帝,廟號始祖。老爺子生前說“戎狄不作天子”,死後卻成了開國皇帝他爹,曆史這玩笑開得有點大。
那麽,老姚的兒子們有沒有乖乖聽話“竭盡臣節”呢?現實比劇本更“精彩”,他們的故事也是波瀾壯闊。
四、曆史天平:忠義人設下的亂世生存智慧
唐代著名“史官天團”在《晉書》裏給了姚戈仲極高的評價:“抗直詞於暴主,闡忠訓於危朝”。這評價很到位。在價值觀崩壞、道德淪喪的五胡十六國亂世,這位遊走於匈奴前趙)、羯後趙)、漢東晉)等多族政權間的羌族領袖,居然奇跡般地獲得了各方包括敵人)的普遍認可,簡直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或者說“泥石流中的金砂”):暴君石虎能容忍他一次次“犯顏直諫”,甚至升他的官雖然可能憋著壞);自詡華夏正朔的東晉朝廷,破天荒地授予他一個異族將領幾乎頂格的軍事頭銜六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等);敵國前秦苻堅)俘獲他的靈柩後,竟然也以王侯之禮安葬後來被姚萇遷走);他那“叛逆”的兒子稱帝後,還得把他追尊為開國皇帝,奉為始祖。
這份“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履曆背後,當然不僅僅是靠“耿直忠義”四個字就能解釋的。撥開“忠義”的華麗外衣,裏麵包裹著的是極其精明的亂世生存與發展智慧。
早期“抱大腿”: 依附前趙劉曜、後趙石勒石虎這些強權,首要目標就是保證自己羌族部落的生存空間和安全。“忠”是手段,“存”才是目的。
臨終“歸正統”: 選擇投靠東晉,表麵是踐行忠義,實則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投機。在當時北方亂成一鍋粥的情況下,東晉的正統招牌最具號召力。歸附東晉,能立刻為姚氏集團披上“合法”外衣,占據道德高地,方便招攬人心,積蓄力量。同時,也是給家族留一條進可攻以晉之名爭天下)、退可守保全身家)的後路。這步棋,深謀遠慮!
“不作天子”的遺訓: 既是對曆史教訓的清醒認知胡人政權短命居多),也是對當時形勢的判斷羌人實力尚不足以君臨天下)。更深層的,可能是希望子孫先穩住,別當出頭鳥,避免成為眾矢之的。可惜,兒孫們翅膀硬了,直接把老爹的“謹慎忠告”當成了“創業鼓勵”。
實力是硬道理: 無論是懟石虎而不倒,還是被東晉忌憚,亦或是讓前秦以禮相待,歸根結底是因為姚戈仲手裏始終掌握著一支不容小覷的羌族武裝力量數萬乃至十萬之眾)。他的“忠義”人設,是建立在有掀桌子實力的基礎上的。沒有槍杆子,光靠嘴皮子講忠義,在亂世早就被碾成渣了。
在部族生存利益、個人野心抱負與時代洪流的夾縫中,姚戈仲的“忠義”更像是一種高級的生存策略和品牌包裝。他像一個極其精明的棋手,在石趙政權內部巧妙周旋,積累實力、聲望和地盤;在石趙崩潰之際,又精準地將家族的政治資本投向當時最具正統光環的東晉,博取大義名分,為後秦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當他那些“不太聽話”的子孫最終在關中站穩腳跟,建立後秦帝國時,姚戈仲帶領的這支羌人部落武裝,已經完成了從流徙求生的“地方武裝團夥”,到統治一方的“關中霸主”的華麗蛻變。
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於灄頭今河北棗強東北)。他的五萬羌族部眾,懷著對這位傳奇領袖的無限敬仰與悲痛,扶著他的靈柩,踏上了西歸故土南安的漫漫征途。隊伍中羌笛嗚咽,其聲悲愴,仿佛在為這位羌族雄傑的落幕而哀鳴。然而,命運再次展現了它的戲謔。前秦的軍隊早已封鎖了歸路。其子姚襄,這位曾挨過父親一百軍棍的猛將,望著父親的靈柩,再眺望前方嚴陣以待的敵軍,最終含淚做出了一個艱難而決絕的決定:焚毀靈柩,輕騎突圍!
那一縷在亂世烽煙中升騰而起的青煙,恰似姚戈仲一生所奉守的“忠義”信念,在殘酷現實的烈焰炙烤下,最終化作的縹緲意象。他一生侍奉過五個王朝老板),卻能在史書上留下“忠義”的美名;他臨終諄諄告誡子孫“戎狄不作天子”,要“竭盡臣節”,自己卻成了子孫建立的王朝的“開國皇帝”追尊)。當後秦的鐵騎最終踏破長安的城牆,當姚萇在龍椅上接受群臣朝拜時,他是否曾在某個寂靜的深夜,想起父親臨終那句沉甸甸的囑托?曆史的答卷冰冷而殘酷:在權力的血腥祭壇上,“忠義”二字,往往是最先被獻祭的犧牲品。
或許,姚戈仲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並非他子孫建立的短暫王朝,也非那頂追尊的帝冠,而是他以73載跌宕人生所證明的一個悲壯命題:在禮崩樂壞、道義淪喪的無道亂世中,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執著地堅守一份內心的道義準則,這本身就是一場最孤獨、也最震撼的英雄抗爭。 他像一塊頑固的礁石,任憑時代的驚濤駭浪如何拍打,始終試圖錨定一絲人性的微光。這份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傻氣”與執著,或許才是他跨越千年,依然令人喟歎的深層原因。畢竟,在全是“聰明人”的亂世裏,偶爾出現一個有點“軸”的理想主義者,哪怕他的理想帶著現實的雜質,也足以讓灰暗的曆史畫卷,多出一抹複雜而動人的色彩。
後記:《破陣子?姚弋仲遺訓》
隴草凝霜邊塞,鐵衣踏破山陰。
朔氣吞營殘鼓咽,白首橫刀氣尚森。
精忠向晉心。
百戰瘡痍仍在,孤忠碧血難沉。
裂帛遺言重萬仞,南渡歸誠全烈箴。
丹心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