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後秦未冕之王姚襄:遵父遺命南渡歸晉的亂世征途

字數:8616   加入書籤

A+A-


    《五律?詠前秦魏武王姚襄》
    隴右生雄傑,崢嶸氣貫虹。
    長懷匡世誌,莫作敗途鴻。
    附晉罹疑忌,圖秦斃箭鋒。
    霜戈沉夜月,戍角咽悲風。
    霸業湮秋草,英魂沒野蓬。
    公元331年,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東南),一聲響亮的啼哭劃破羌族豪酋姚弋仲的營帳。這個排行老五的男嬰,就是日後攪動中原風雲的姚襄。史書說他天生異相:“年十七,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雄武多才藝”。這配置,擱現在妥妥是“超模”身材加“十項全能”人設。
    更離譜的是他的“吸粉”能力。剛成年,這位“羌族吳彥祖”就圈粉無數,每天上千名部眾跑到他爹姚弋仲跟前打卡請願,強烈要求立他為繼承人。那場麵,據史家含蓄記載:“眾鹹請以為嗣”,活脫脫一場古代版的“頂流粉絲見麵會”加“繼承權公投”。老父親姚弋仲起初有點懵圈,畢竟老大姚益生還在呢,按規矩輪不到老五。但架不住“民意洶洶”,最終大手一揮:“行行行,你們說了算!”於是,這位臂長過膝、粉絲遍地的羌族少年郎,揣著老爹給的兵權,一頭紮進了五胡十六國這個大“修羅場”,開啟了他短暫如流星、絢爛如煙火的征途。他的故事,就是一部行走的“亂世魅力教科書”,實力演繹了什麽叫“打仗沒贏幾場,粉絲遍布四方”。
    一、初露鋒芒:後趙“打工人”的硬核職場
    時間快進到永和六年350年)。中原大地亂成一鍋粥:後趙皇帝石虎剛蹬腿,他的兒子們就上演了“權力的遊戲”番外篇——“諸王爭位大逃殺”。此時,冉閔趁亂在鄴城稱帝,建立冉魏。姚襄此時的身份是後趙的“驃騎將軍、豫州刺史”,標準的“高級打工人”。
    他迎來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刻——襄國之戰今河北邢台)。冉閔氣勢洶洶來攻,姚襄與石琨、悅綰組成“反冉聯盟”。麵對冉閔的虎狼之師,姚襄展現了他初露的軍事小聰明。他玩了一手“拖枝揚塵”的把戲:讓士兵拖著樹枝來回跑,揚起漫天塵土,製造出千軍萬馬正在調動的假象。這一招“人工沙塵暴”果然奏效,把本就疑神疑鬼的冉閔大軍嚇得夠嗆,未等接戰就陣腳大亂。最終,冉魏精銳在此戰中幾乎報銷,冉閔本人僅率十餘騎狼狽逃回鄴城,堪稱史詩級大翻車。
    按說立下如此大功,該升職加薪了吧?姚襄興衝衝地回營,迎接他的不是慶功酒,而是老爹姚弋仲的“家法套餐”——結結實實一百軍棍! 理由簡單粗暴:沒抓住冉閔!這場充滿遊牧民族“硬核狼爸”教育風格的責罰,生動詮釋了羌人軍事集團的嚴苛標準和不滿足於“小勝”的勃勃野心。姚弋仲的潛台詞大概是:“小子,幹得不錯,但離‘優秀’還差得遠呢!給老子繼續努力!”史載:“襄敗閔於常安,弋仲怒其不擒閔,杖之一百。”) 這頓打,估計讓姚襄刻骨銘心地明白了什麽叫“父愛如山…體滑坡”。
    然而,後趙這艘破船沉得太快。石氏內鬥把自己玩殘了,冉閔也蹦躂不了幾天。姚氏父子這對“職場老鳥”審時度勢,果斷跳槽,抱上了當時看起來還算“正統”的東晉大腿。姚襄搖身一變成了東晉的並州刺史,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獨立劇本了。
    二、江淮恩怨:與東晉大佬們的“塑料情”
    好景不長,352年,老爹姚弋仲病逝。姚襄成了姚氏集團的“新ceo”。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秘不發喪,帶著老爹攢下的“家底”——六萬戶部眾這可是實打實的生產力加戰鬥力!),浩浩蕩蕩南遷,打算在東晉的地盤上紮根發展,建設美好新家園。
    南遷之路堪比“西天取經”,艱難險阻不斷。剛走到半路,就遭遇前秦當時還叫前秦)軍隊的截殺。激戰中,姚襄的戰馬不幸中箭倒地,眼看要涼涼。危急關頭,是他的親弟弟姚萇就是後來後秦的開國皇帝)殺紅了眼衝過來,把自己當成人肉盾牌,硬生生把他從鬼門關撈了回來。這兄弟情深的戲碼,後來想想,真是命運埋下的伏筆。
    曆盡艱辛,終於抵達東晉邊境淮河。姚襄再次展現了他“不走尋常路”的個人風格。為了表示誠意和消除對方疑慮,他上演了一出極具個人魅力的“單騎渡淮”——脫掉鎧甲,輕裝簡從,隻帶著幾個隨從,渡河去見當時的東晉豫州刺史謝尚謝安的堂兄)。史書記載兩人相見場景:“幅巾談笑,一見如故”。想象一下:一位身高一米九幾八尺五寸)、臂長過膝、英姿勃發的羌族青年將軍,頭紮儒雅的頭巾幅巾),與江東名士代表謝尚談笑風生,毫無違和感。這場麵,瞬間征服了以“顏控”和“清談”著稱的江東士族圈。姚襄的“偶像光環”在江南初次點亮,人氣值飆升。
    可惜,甜蜜期總是短暫的。 東晉朝廷內部的水,深得能淹死龍。當時的權臣殷浩一個熱衷於北伐但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名士),對這位“雄武冠世”、自帶流量的羌族實力派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外加十二分的不信任。他的腦回路清奇:與其合作,不如幹掉!於是,殷導演開始了他拙劣的“暗殺連續劇”。他頻頻派出刺客,打算給姚襄來個“物理退圈”。
    結果呢?這些刺客的表現堪稱“史上最不敬業”。他們見到姚襄本人後,大概是被其風采折服,或者覺得暗殺這種“頂流”實在天理難容,紛紛臨陣倒戈,主動坦白:“老板,我們是殷浩派來的刺客,他讓我們來噶你腰子!”史載:“浩潛遣將軍魏憬率五千餘人襲襄,襄乃斬憬而並其眾。浩愈惡之,乃使將軍劉啟守譙,遷襄於梁國蠡台,表授梁國內史。襄益疑懼,乃遣其權翼詣浩”)。姚襄的處理方式更絕:不僅不殺,反而“待之若舊友”!這心胸,這格局,讓殷浩的暗殺行動成了“大型粉絲見麵會”兼“反向招聘會”,簡直成了東晉官場的年度笑話。
    暗殺不成,殷浩惱羞成怒,決定來硬的。他派手下將領魏憬率五千兵馬搞偷襲。姚襄可不是吃素的,早就防著呢。結果魏憬的偷襲變成了“千裏送人頭”,被姚襄反殺,連人帶馬哦,不對,是連人帶兵)被姚襄一口吞並,實力反而更強了。
    殷浩氣得跳腳,跑去跟姚襄的使者權翼告狀這操作也是迷):“姚襄這小子不講武德!他偷我的馬!”史載:“浩遣謝萬討襄,襄逆擊破之。浩甚怒,會聞關中有變,浩率眾北伐,襄乃要擊浩於山桑,大敗之,斬獲萬計,收其資仗”)。權翼姚襄的謀士,也是個妙人)淡定回懟:“殷大人啊,您天天疑神疑鬼,總覺得我家老板要造反。他拿您幾匹馬,純粹是為了自衛!您要是對他好點,他至於這樣嗎?”原文:“將軍輕信讒慝之言,與平北姚襄)構隙,謂其馬牧為叛,竊馬為盜。其為疑懼,亦已深矣。然馬猶遠放牧,將軍何不取其近者?”) 這邏輯,堪稱古代版“受害者有罪論”的巔峰演繹。
    矛盾徹底激化。 公元353年,被徹底激怒的姚襄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給殷浩挖了個大坑。殷浩果然“不負眾望”地一頭栽進去,被姚襄打得大敗虧輸,損失慘重“斬獲萬計”)。這下好了,姚襄不僅出了一口惡氣,還繳獲了大量物資裝備。戰後,他屯兵盱眙今江蘇盱眙),開始搞“根據地建設”:“勸課農桑”鼓勵大家種地養蠶),“訓練士卒”練兵備戰)。效果顯著,短時間內就聚集了七萬多戶人口。更絕的是,他還一本正經地派人去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狀告殷浩的種種罪狀!這操作,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獨立王國的元首,跟東晉朝廷平起平坐地打起了“口水官司”。
    這場跌宕起伏、充滿黑色幽默的“江淮恩怨錄”,最終以殷浩身敗名裂、被東晉朝廷廢為庶人黯然退場而告終。而姚襄,這位能打仗、會搞建設、能圈粉、還自帶“反暗殺光環”的羌族青年,其獨特的叛逆氣質與非凡的個人魅力,已深深刻進了江南士民的心中,成為那個亂世一道難以忽視的風景線。
    三、悲情北歸:行走的“吸粉”機器與常敗將軍
    在江淮站穩腳跟後,姚襄的雄心並未止步。公元355年,他正式亮出旗號,自稱大將軍、大單於,揮師北伐,目標直指故都洛陽!這氣魄,頗有幾分光複中原的豪情。
    兵臨洛陽城下,長史王亮重要謀士)卻給他潑了盆冷水:洛陽這地方,地方小又殘破,守起來費勁,不如直接北上,找更好的根據地“洛陽城小固,請北渡據鄴”)。姚襄一聽,豪情萬丈地說:“洛陽雖小,山河四塞,吾欲據此開建大業!”洛陽城雖小,但四麵山河險固,我就要在這裏開創我的大業!)這話說得擲地有聲,充分展現了他的戰略眼光和決心。
    然而,命運就愛開玩笑。 話音剛落沒多久,王亮同誌……病逝了!姚襄悲痛欲絕,抱著王亮的遺體大哭:“天不欲成吾事乎?”老天爺你是不想讓我成事嗎?) 這句話,不幸一語成讖。
    第二年356年),東晉真正的實力派大佬,大名鼎鼎的桓溫,也揮師北伐了。姚襄這位“洛陽釘子戶”自然成了他的目標。兩軍在伊水洛陽附近)展開激戰。姚襄雖然勇猛,但麵對桓溫這位經驗老道的名將和東晉的精銳部隊,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桓溫自江陵北伐…襄屢敗”)。史書記載,姚襄被打得挺慘,“士卒死者數千人”。
    但接下來的一幕,堪稱五胡十六國時期最魔幻現實主義的情景之一! 就在姚襄戰敗,狼狽不堪地連夜向北山今洛陽北邙山)撤退的那個晚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超過五千戶百姓,拖家帶口,甚至“拋妻棄子”原文如此,可能形容急切),跟著他一起跑路了! 這還沒完,後續又有四千多戶百姓,扶老攜幼,穿過戰區,曆盡艱辛前來投奔他!史載:“襄率麾下數千騎奔於北山…百姓隨襄者五千餘戶…其後有四千餘戶歸之”) 這場景,簡直比現代明星開演唱會粉絲追車還狂熱!一個剛剛吃了敗仗、丟盔棄甲的將軍,居然能吸引近萬戶百姓按一戶五口算,就是四五萬人!)死心塌地跟著他逃亡?這“吸粉”能力,簡直逆天了!
    更傳奇的還在後頭。後來有謠言說姚襄重傷不治,掛了。那些被桓溫俘虜的、曾經追隨姚襄的百姓聽到這消息,反應居然是:無不麵向北方,默默流淚! “及聞襄死,被掠者無不北望而泣”) 這份發自內心的擁戴,讓勝利者桓溫都感到震驚和好奇。後來,姚襄的謀士楊亮兵敗後投奔了桓溫)給出了一個解釋。他對桓溫說:姚平北姚襄)這個人啊,“神明器宇似孫策,雄武更勝之!”他的神明風采和器宇格局像孫策,但雄武勇猛比孫策還厲害!) 這話雖有吹捧舊主之嫌,但也道出了姚襄魅力的一部分。
    這位戰場上的“常敗將軍”至少對東晉和桓溫是敗了),在“得民心”這項事業上,卻是不折不扣的“頂流巨星”。他的魅力密碼是什麽?史書零星記載:他“明察善撫下”,對下屬和百姓明察秋毫,善於安撫;“能斷大事”,關鍵時刻有決斷;“愛護士卒”,體恤士兵;“百姓懷之”,百姓感念他。在那個視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姚襄身上展現出的仁德、雄武、氣度和對部眾百姓的真誠關懷,如同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絕望中人們的心。百姓們用腳投票,選擇追隨這個能給他們帶來希望和安全感的人,哪怕他暫時失敗了。這份“敗多勝少”卻能讓部眾“效死力保火種”的奇特現象,堪稱五胡十六國乃至中國曆史上一道獨特的奇觀。
    四、三原落日:英雄的最後一搏與宿命輪回
    帶著百姓的追隨和未竟的夢想,姚襄繼續他的征途。公元357年,26歲的他劍指關中今陝西一帶),意圖在這片“帝王之資”的土地上建立基業。
    進軍頗為順利。四月,他進駐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消息傳開,如同點燃了燎原之火,五萬餘戶羌族、匈奴等胡人部眾聞風歸附!聲勢一時無兩,震動了整個關中。姚襄的聲望達到了新的頂峰,似乎霸業可期。
    然而,關中當時的主人——前秦苻生當政),可不是好惹的。他們派出了名將鄧羌後來成為前秦戰神)前來阻擊。鄧羌不僅打仗厲害,還深諳心理學。他敏銳地抓住了姚襄性格中的一個關鍵弱點——“性剛果,群下莫敢諫”,性子剛烈果敢,甚至有點急躁,手下人都不敢勸他有點像項羽的毛病)。
    於是,鄧羌導演了一出“罵陣激將法”。他隻帶了三千精銳騎兵,跑到姚襄營前,不是挑戰,而是開罵!用盡當時能想到的最汙穢、最惡毒的語言,重點“問候”了姚襄本人及其家族女性成員。 這波操作,堪稱古代“鍵盤俠”的線下真人版,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效果立竿見影。姚襄果然被徹底激怒了!他怒火中燒,血脈賁張,什麽戰略戰術,什麽厲兵秣馬當時有僧人智通勸他“秣兵厲馬”等待時機),統統拋到腦後。他拔出戰刀,慨然長嘯:“二雄不俱立!天若佑民,吾計決矣!”兩個英雄不能並存!老天爺如果保佑百姓意指自己代表正義),我的決心已定!) 這聲怒吼,充滿了英雄的悲壯,也暴露了性格的衝動。他決定立刻出戰,與鄧羌決一死戰!
    戰場選在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鄧羌佯裝敗退,誘敵深入。姚襄盛怒之下,不顧一切率軍追擊。追到一處險要之地,鄧羌伏兵四起!更致命的是,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姚襄心愛的坐騎——那匹神駿的“黧眉騧”一匹黑毛白眉的名馬),不知是中了箭還是絆了腿,突然馬失前蹄,轟然倒地!
    一代雄主,落馬於亂軍之中。前秦伏兵一擁而上……刀光劍影之間,羌族的一代驕陽,隕落了。年僅二十七歲。他的生命,如同最絢爛的煙花,在極致綻放後瞬間熄滅。
    弟弟姚萇強忍悲痛,收集殘部,為了保全力量,暫時投降了前秦。前秦皇帝苻生倒也沒辱沒這位對手,以公爵之禮安葬了姚襄“生以公禮葬之”)。曆史在此刻仿佛按下了暫停鍵,又埋下了複仇的種子。
    十一年後368年),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 姚萇趁前秦在淝水之戰後崩潰的良機,起兵自立,最終建立了後秦帝國,登基稱帝。他沒有忘記那位光芒萬丈、卻壯誌未酬的兄長。他追諡姚襄為魏武王。這個諡號,“武”彰其勇,“魏”或許暗指其曾誌在中原魏地)。這段由兄長開拓、弟弟最終實現的“兄弟接力創業”傳奇,在血與火的曆史中,終於續寫上了新的一章。
        姚萇稱帝後,有一次和大臣們聊天,感慨道:“吾不如亡兄有四”:第一,“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身高臂長,天生異相);第二,“統十萬之眾,望麾而進,前無橫陣”統領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無人能擋);第三,“溫古知今,講論道藝,收羅英雋”通曉古今,談論學問,能收羅天下英才);第四,“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統領大軍,履險如夷,上下信服,人人願為他效死力)。姚萇總結道:“此四者,人何可及!”這四點,別人哪能比得上啊!)
    這份來自親弟弟兼事業繼承人的評價,雖有追念之情,但也道出了姚襄作為領袖的非凡魅力與綜合素質。他幾乎是那個時代理想型領袖的模板:外形偉岸、武力超群、知書達理在胡人領袖中尤為難得)、知人善任、勇毅果敢、深得人心。尤其是能讓部眾“人盡死力”這一點,是多少帝王將相夢寐以求的境界。
    然而,曆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卻充滿了矛盾與唏噓。
    《晉書》的評語最為典型:“弱歲英奇,見方孫策…然而蹈履迷途,嬰罹傾覆”少年英才,可比孫策…然而誤入歧途,遭遇覆亡)。前半句是極高的讚譽,後半句則是深深的惋惜。史家站在東晉“正統”的角度,將他最終的反晉視為“迷途”。
    現代人看他的戰績,也難免揶揄一句“敗多勝少”。確實,對冉閔、對殷浩雖勝但非滅國之戰)、對桓溫、對鄧羌,他鮮有決定性的、奠定基業的大勝。他的軍事才能似乎更體現在戰術層麵的小聰明和勇猛上,而非戰略層麵的宏圖大略。
    那麽,姚襄的曆史價值究竟在哪裏?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那個血腥時代的一種“叛逆”和“救贖”。他證明了,即使在最野蠻的時代,仁德、勇武、真誠和魅力,依然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夠跨越族群,贏得最廣泛的擁戴。他不是最終的勝利者,但他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曲關於“人心向背”的壯麗悲歌。
    當他戰死三原的消息傳開,黃河兩岸的羌笛聲裏,當有無數曾受其庇護、感其恩德的百姓,在心中默念——那個臂長過膝、雄姿英發、總打敗仗卻總有人追隨的將軍,終於不必再敗了。他像一顆燃燒殆盡的流星,用盡生命的光熱,照亮了那個黑暗的時代一瞬,然後歸於永恒的寂靜。而他的故事,他的魅力,以及他與命運搏鬥的悲情,則永遠留在了曆史的星河之中,供後人憑吊與思索。
    當後秦帝國隨著末帝姚泓向劉裕投降而轟然崩塌417年),關中的父老或許會在某個夕陽西下的時刻,想起六十年前——那個總打敗仗,卻總能讓成千上萬百姓拋家舍業、死心塌地追隨的年輕將軍,曾在滾滾黃河水畔,許下過“濟黎民”的樸素誓言。亂世的硝煙終會散去,英雄的功業終成黃土,而曆史深處,那份由人格魅力點亮的、人心所向的微光,卻如同不滅的星辰,永遠在時間長河中明滅閃爍,訴說著一個關於勇氣、悲情與永恒吸引力的傳奇。姚襄,一顆劃破黑暗的流星,雖短暫,卻足夠耀眼。
    後記:
    其一:《七絕?讀史歎姚襄》
    橫槊江淮膽未寒,五千黎庶共危湍。
    雄才待整山河碎,倒馬空留折戟殘!
    其二:《釵頭鳳?姚襄南渡辭》
    烽煙驟,胡笳奏,半生鞍馬春衫皺。
    冠蓋絕,霜刀咽,暗潮驚破,謝郎歡靨。
    別!別!別!
    枋頭柳,伊川酒,鐵衣空對山河鏽。
    江淮竭,心難滅,父鞭痕在,孤城空闕。
    決!決!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