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西涼建立者李暠:“種田皇帝”和“大唐最強天使投資人”
字數:7098 加入書籤
序幕:一場突如其來的“升職”
公元400年,中原大地烽火連天,十六國亂世正值高潮。而在偏遠的河西走廊,一場別開生麵的“高管聘任會”正在敦煌舉行。
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帶著敦煌、酒泉等六郡的代表,齊刷刷跪拜在一座府邸前,懇請一位49歲的中年人出任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這場景,擱現代就像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董事會集體邀請你出任ceo,還帶著已經簽好的聘任合同,就差把公司印章直接塞你手裏了。
被邀請的李暠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心裏琢磨:這到底是天上掉餡餅還是天上掉陷阱?畢竟在亂世中,稱王稱公往往等於在自己腦門上畫了個靶子,還是閃閃發光的那種。
這位李暠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名副其實的“將門之後”。不過這家世在當時也就相當於簡曆上的“名校畢業”,在亂世中真刀真槍還得看個人能力。
經過一番“謙讓”古人就愛這個套路),李暠最終在敦煌建立了西涼政權,改元“庚子”。他的創業基地敦煌,相當於當時的“偏遠開發區”,雖然地理位置重要,但資源有限,強敵環伺,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市場競爭激烈,巨頭環伺”。
第一幕從天降大任到自主創業
場景一創業背景——十六國亂世中的河西走廊
要理解李暠的創業故事,得先看看當時的市場環境。公元400年的中國,正處在十六國時期,北方亂成一鍋粥。各個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你建國,明天他稱帝,整個一大型權力遊戲現場。
河西走廊這條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通道,相當於當時的“一帶一路”關鍵節點,誰控製了這裏,誰就掌握了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命脈。也正是因為其重要性,這裏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香餑餑,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光是帶“涼”字的政權就能湊一桌麻將還有剩。
李暠的西涼是其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初創公司,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份額沒市場份額,周圍還全是虎視眈眈的行業巨頭。
場景二創業啟動——從零開始的ceo
李暠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如何讓公司活下去。他提出了“寓兵於農”的政策,簡單說就是讓士兵不打仗時種地,自給自足。這招相當高明,既解決了軍糧問題,又避免了軍隊閑來生事,相當於現代企業的“跨界經營,降低成本”。
他在玉門關、陽關等地大規模屯田,活像一位古代版的農業ceo,天天盯著田地收成。史書記載“連年五穀豐登”,百姓甚至刻石頌德——這相當於給了五星好評還追加了長篇評論,在yep上絕對能排前三名。
第二幕人力資源管理的高手
場景一精英團隊建設——聯合地方士族
李暠深知,創業公司要成功,人才是關鍵。他大力重用敦煌當地的士族大家,什麽宋氏、索氏、陰氏,統統納入麾下。這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整合地方資源,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他特別重用了宋繇、劉昞等儒士,讓文化人來管理國家。這點在當時堪稱清流——周圍其他國家多半是武力至上,而李暠卻組建了一支“文人內閣”,這在當時簡直是企業管理的一股清流。
宋繇後來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李暠的子孫,相當於公司創始人離世後繼續輔佐二代接班的忠實合夥人。劉昞則是當時著名學者,相當於請來了頂尖大學教授當公司顧問。
場景二人才引進計劃——大規模移民安置
更厲害的是他的“人才引進計劃”。當時中原戰亂,大量流民無家可歸。李暠大手一揮:“來我這!”一口氣遷入中原流民二萬三千餘戶。
他還頗具創意地設置了“會稽郡”安置江南移民,“廣夏郡”安置中原移民,活脫脫一個五世紀版的“移民安置工程”。這種根據移民來源地分區域安置的做法,既保持了文化認同感,又便於管理,堪稱古代區域治理的創新之舉。
想想看,當時的河西走廊突然湧入這麽多人口,房價估計都得漲一波。不過李暠早有準備,組織開荒種地,興修水利,在黨河、疏勒河流域開鑿了孟授渠、陽開渠等水利工程,相當於做了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第三幕企業文化塑造大師
場景一教育投資——創辦古代“985”高校
李暠最令人稱道的是他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他在敦煌設立“泮宮”,招收貴族子弟500人,還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傳授經學。這相當於在戰亂年代投資建設了一流的教育體係,放現在就是創辦了河西走廊版的“985高校”。
要知道,當時中原地區戰火紛飛,文化教育受到嚴重破壞,而李暠卻在西北偏遠的敦煌搞起了文化教育基地,這眼光和魄力確實不凡。無怪乎陳寅恪先生後來評價:“河西走廊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種”,李暠就是那個舉著火種的人。
場景二企業家精神——親自撰寫《誡子書》
李暠還親自撰寫《誡子書》,教育子女要“節酒慎言,勤學典籍”。這篇文章至今讀來仍頗有啟發,其中一句“勤學典籍”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多讀書,少刷手機”。
《誡子書》中,李暠以諸葛亮為榜樣教育子女:“夫諸葛武侯,龍蟠江南,托身蜀地,然誌在中原……”,要求子女學習諸葛亮的遠大誌向和謹慎作風。這種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哪個企業家不希望子女既有遠大抱負又能腳踏實地?
場景三文藝ceo——工作之餘搞創作
李暠本人還是個文藝青年,工作之餘喜歡寫寫文章。他的《述誌賦》抒發統一河西的抱負,《槐樹賦》以酒泉宮槐樹自喻,表達在偏遠之地紮根的堅韌。
《述誌賦》中寫道:“依仁義而自衛,據山河而經野。雖弱小而言微,不敢忘天下之責。”活脫脫一個小國ceo的雄心宣言。可惜的是他的《大酒容賦》等數十篇大多失傳,否則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位更立體生動的李暠——既能處理國家大事,又能文藝創作的全能型選手。
他甚至還修建了“靖恭堂”,在裏麵繪製聖賢圖像,倡導忠孝節義。這相當於創建了一個企業文化展覽館,定期組織員工參觀學習,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第四幕縱橫捭闔的外交策略
場景一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
西涼地盤小,實力弱,如何在強敵環伺中生存?李暠給出了教科書式的外交答案。
他堅定不移地奉東晉為正統,兩次遣使到建康今南京)奉表稱臣。雖然東晉那邊忙得根本沒空回複,但這波操作贏得了漢族士民的大力支持——相當於在國際社會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政治正確得很。
同時他又務實靈活地向後秦、北魏稱臣納貢,還與南涼結盟共同對抗北涼。這種外交策略簡單概括就是:“抱大腿,找盟友,抗強敵”。用現代企業戰略來說,就是小公司在巨頭競爭中找到生存空間的高明策略。
場景二開拓西域市場
在西域經營方麵,李暠控製高昌、伊吾等地,接受鄯善、車師前部王的朝貢,設西戎校尉府統轄西域。這波操作讓西涼雖然偏居一隅,卻也有了區域性大國的影響力。
一家初創公司,居然還能開拓海外市場,這戰略眼光確實不凡。通過控製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西涼不僅獲得了經濟利益,還提升了戰略地位,這招“以商養政”玩得相當溜。
第五幕未竟的夢想與長遠的遺產
場景一壯誌未酬的落幕
公元417年,李暠病重,臨終前他對顧命大臣宋繇慨歎“誌不申耳”,遺憾未能統一河西。這位67歲的老人帶著未竟的夢想離開了人世。
他的遺憾可以理解——經營公司十七年,雖然實現了盈利和穩定發展,但終究沒能吞並競爭對手,成為行業龍頭。這種“差一點就成功”的遺憾,古今企業家都能感同身受。
場景二意想不到的長期影響
但李暠留下的遺產卻遠超想象。僅僅4年後,西涼被北涼所滅,但他的孫子李寶一度在伊吾建立後西涼。更令人驚歎的是,他的六世孫李淵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為始祖。這就好比一家初創公司雖然被收購了,但創始人的後代後來建立了商業帝國,還把你追認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後,李淵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這待遇在曆代創業者中也是數得著的。誰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權創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國的始祖?這劇本,連最會編故事的編劇都不敢這麽寫。
場景三文化傳承的守護者
李暠開創的“五涼文化”興盛期,促進了儒學的保存與傳播,影響了北魏製度及隋唐門閥格局。他在亂世中保全河西漢族文化的努力,為後世中華文化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曆史學家錢穆先生評價:“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製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其中李暠的貢獻不可磨滅。要不是他在河西走廊保存了文化火種,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可能缺少文化資源。
第六幕現代啟示錄——李暠給我們的啟示
場景一文化是最終的贏家
在李暠所處的時代,許多靠武力建立的政權早已煙消雲散,但他倡導的文化教育卻影響深遠。這告訴我們: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隻有文化才能征服時間。
看看今天,我們記得李暠不是因為他的武力多強大,而是因為他保存文化、重視教育的舉措。這對現代企業的啟示是:短期靠營銷,長期靠文化。沒有企業文化底蘊的公司,哪怕一時風光,最終也會被遺忘。
場景二小平台也能有大作為
西涼在十六國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但卻成為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這證明規模不是決定因素,理念和執行力才是。
現代創業公司常常抱怨資源不足,但李暠的故事告訴我們:資源不足不是借口,關鍵是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做正確的事。他能夠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打造出文化綠洲,今天的創業者又有什麽理由抱怨呢?
場景三務實與理想可以兼顧
李暠既堅持奉東晉為正統的理想主義,又靈活地向周邊強國稱臣納貢。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值得每個創業者學習。
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容易碰壁,純粹的務實主義者容易迷失方向。唯有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遠。李暠用實踐告訴我們:抬頭看天,低頭走路,兩者缺一不可。
場景四 人才是根本
李暠大量吸納流民,重用士族,尊重儒士,構建了多元化的人才體係。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似乎也能從中獲得靈感。
他不僅引進人才,還創造人才發展的環境:興辦教育,提供平台,給予尊重。這種全方位的人才戰略,放在今天也是hr管理的優秀案例。
尾聲:穿越時空的管理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李暠,我們會發現他更像一位穿越到古代現代管理者:重視企業文化、善於人力資源管理、懂得戰略規劃、注重可持續發展。
他在亂世中的堅持,證明了一種可能:即使環境艱難,依然可以保持文明和理性。這種精神,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中依然珍貴。
敦煌莫高窟的風沙掩埋了許多曆史細節,但李暠的故事依然透過歲月散發出啟示的光芒。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李暠提醒我們:除了眼前的得失,還有更重要的價值值得堅守。
當我們在生活中麵臨抉擇時,或許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是李暠,他會怎麽做?也許答案就藏在那一千六百年前的河西走廊,那位一邊務農養士、一邊興文重教的西涼主公的智慧之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故事在敦煌遺書中也有記載,1600年發現的敦煌文獻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麵地了解這位西涼建立者的生平事跡。曆史就是這樣,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留下驚喜,就像李暠在河西走廊不經意間為後世保存了文化的火種一樣。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創業艱難時,不妨想想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ceo:沒有投資、競爭激烈、資源有限……人家還是在河西走廊開創了一片天地,甚至還一不小心成了大唐帝國的始祖。這麽一想,是不是覺得眼前的困難也沒那麽可怕了?
仙鄉樵主讀史至此,有詩詠曰
玉門沙礪青霜刃,尺牘雲裁定朔方。
槐樹徒懸孤月朗,酒泉猶泛故城香。
嗣君空負屯田策,胡馬長驅裂舊疆。
千窟殘經星鬥轉,葡萄藤蔓漢連唐。
又有詞《泛清波摘遍》,西涼春酎zhou)酬武昭
涼州雪瘦,玉塞春腴,烽燼漸銷雲外戍。
武昭揮袂,力整山河靖豺虎。
喧絲路。敦煌月洗,沙磧駝鈴,瀚海星槎爭曉渡。
白草回青,喜看長渠沃禾黍。
更籌訴。經帙映燈夜深,甲胄鑄犁春暮。
閑把兵符熔作鍾,龍淵淬賦。
蒲桃雨。襟袖自染芸香,薰風又翻新譜。
待刈青稞釀酒,醉琵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