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西蜀之變
字數:2933 加入書籤
郭榮聞言,眼中精光更盛,身體微微前傾:“哦?此人是誰?竟能得你這般信任,還熟知清豐滅佛的門道?”
楊駿躬身答道:“此人便是李穆。當初在清豐,臣推行滅佛之策,他便在旁協助——清查寺院田產時,他能一眼辨出地契真偽;清點銅佛法器時,他連秤杆上的貓膩都能揪出來。更難得的是,他心思縝密,那種難纏的糊塗賬,都是經他手處理的。”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李穆秉性溫和,做事也最懂‘分寸’。此番全國推行滅佛,雖需雷霆手段,又要留三分餘地,李穆恰是合適人選。”
郭榮手指在案上輕輕敲擊,李穆在清豐的表現,他略有耳聞,再然後就是去年他考中進士,任郢、汝二州從事,升任右拾遺。
想到這裏,他忽然笑道:“你倒會選人!李穆跟著你練了半年,想來也學了不少‘穩紮穩打’的本事。隻是……”
郭榮話鋒一轉,語氣多了幾分鄭重:“滅佛之事,朝野上下定會有非議。那些依附寺院的豪強、信奉佛教的大臣,怕是要跳出來反對。清豐一縣之地,尚且有如此多的反對勢力,若是放眼全國,那可想而知?你讓李穆去辦,得給他撐住腰。”
楊駿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臣已替李穆擬好了章程。第一步,先從開封府周邊寺院下手,十日之內完成清查,樹個‘標杆’給天下看;第二步,讓國子監聯名上奏,引《周禮》‘以俗教安萬民’之說,壓下佛教的輿論;第三步,允許各州府‘因地製宜’,若當地寺院願捐出一半田產,可保留主殿——既顯朝廷寬容,又能減少阻力。”
郭榮接過奏折,指尖撫過“開封府先行”的字句,目光漸漸沉定道:“開封府周邊有大相國寺、開寶寺等二十八座大寺,其中大相國寺的住持與樞密使魏仁浦是方外之交,開寶寺的田產更是牽連三位節度使。李穆先拿這些寺院開刀,會不會太過冒險?”
楊駿早料到帝王會有此顧慮,從容答道:“陛下,正因牽連甚廣,才要先從開封府下手。其一,京城乃天子腳下,法令推行最易,若連京城寺院都能遵旨,地方自然不敢違抗;其二,魏仁浦大人素來以國事為重,此等國之重事,他絕對不會因私廢公;其三,李穆性情溫和,卻最善‘以理服人’——清豐時,他曾用三天時間,與拒不交地契的老和尚論佛法、談民生,最後讓老和尚主動獻田,這般手段,對付京城的僧人豪強,恰如其分。”
郭榮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抬手將奏折放在案頭,以玉鎮紙壓好:“你倒考慮得周全。那國子監聯名上奏之事,需讓宰相王溥牽頭——他是儒家出身,又懂權衡之術,由他出麵,既能壓下佛教的非議,又能堵住那些‘以禮諫君’的文官之口。”
“陛下聖明。”
楊駿躬身應道:“臣還建議,讓李穆帶二十名戶部主事隨行——這些人皆是去年科舉出身的寒門士子,無豪強背景,查賬時最是公正。再調一百名殿前司銳士,不是為了動武,而是為了‘護冊’——寺院的地契、賬簿,需當場封存,由銳士護送入庫,防止地方官與僧人串通,篡改文書。”
“準!”
“然而,陛下,如今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尚餘一事,懸絲未決,令人難以心安。”
郭榮聞言,神色微怔,旋即急切地問道:“哦?究竟是何事尚未落定?”
楊駿見狀,連忙含笑回應,語中帶著幾分提醒的意味:“陛下莫非忘懷了?那李穆此刻仍在汝州之地。若欲委以重任,至少需得先將他召回京城才是啊!”
郭榮聞言,先是一怔,隨即拍了拍額頭,啞然失笑:“倒是朕疏忽了!一心想著章程如何落地,竟忘了李穆還在汝州任上。”
他起身走到殿中,望著窗外宮牆下的殘雪,語氣中帶著幾分急切:“汝州距開封三百餘裏,若派快馬去召,幾日能到?”
楊駿躬身答道:“陛下,可用驛站傳遞,若今日午後出發,想來五日內便能將李穆召回開封。臣已讓人備好了驛馬,隻待陛下旨意。”
郭榮轉身,眼中恢複了往日的果決:“好!今日便下道旨意:直接發往汝州,召李穆即刻回京,朕要盡快見到李穆,與他商議滅佛的細節。”
“是,臣領旨!”
……
楊駿步出宮門之際,恰逢魏仁浦一臉焦急匆匆而來。他連忙上前,熱情地招呼道:“喲,這不是魏樞密使嘛,如此火急火燎地進宮,可是朝中有何急事?”
魏仁浦一眼便認出了楊駿,對於這位因訓練殿前司兵馬而聲名鵲起、深受陛下寵信的指揮使,他自是知曉幾分。因此,他並未隱瞞,直言不諱道:“原來是楊指揮使啊。剛剛接到密報,西蜀那邊打算在鳳州設立威武軍,恐怕他們已然察覺到我們對成、鳳四州的圖謀了!”
楊駿聞此言,心中不禁暗讚蜀地反應之敏捷,麵上神色也隨之凝重了幾分,緩緩言道:“倘若情勢果真如此,年後欲圖收複成都、鳳翔四州,恐怕難免要經曆一番鏖戰啊!”
魏仁浦聞言,微微頷首,目光轉向楊駿,提議道:“楊指揮使既在此,何不隨我再入內一趟?也好在陛下跟前細細籌謀此事?”
楊駿聞言,連忙擺手婉拒道:“魏樞密使的厚愛,楊某心領了。隻是陛下剛剛交付我一樁緊急事務,亟待處理,實在不敢有片刻耽擱。至於西蜀那邊的情況,還需細細籌謀,萬萬急不得啊!”
魏仁浦聞言,輕輕頷首,眼中閃過一絲了然:“楊指揮使言之有理,是我心急了。您且忙您的,我心中自有分寸。我這就去向陛下稟報。”
“魏樞密使心中有譜即可,那楊某就先行告辭了……”
“楊大人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