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來來一起磕
字數:3922 加入書籤
爸爸是一個豪爽的人,這也是受爺爺的影響。爺爺一輩子,前半生走南闖北,後半生在街上做裁縫。不能說是八麵玲瓏,卻是待人以誠,朋友極多。而且爺爺極為好酒,聽說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哪年不喝一缸酒。爸爸很崇拜爺爺,一直信奉多個朋友多條路的理念,加上自己也喜歡孩子,所以自小就對我們兄弟的朋友們極好;媽媽是個善良的農村婦女,卻也是高小畢業。姥爺祖籍河北保定,解放前定居瓦鋪,據說祖上詩書傳家,姥姥原是大戶人家的閨女,家雖破落了,小門小戶在村裏也多受欺負。但對媽媽舅舅的管教頗有詩書遺風。再加上母性的溫柔,讓她對從小在苦難中長大的孫江湖,更多了一份關愛和寵溺。
這對孫江湖來說,是致命的。
孫江湖說完,走到海潔身邊站定。
我也站了起來,直接走到孫江湖身邊,卻已是如同幾個女孩子一樣,控製不住的淚流滿麵了。
“爸,媽,您二老把我養育這麽大,我從沒有給二老磕過頭,還不如海潔和江湖,是為不孝。今兒個,我也給爸媽認認真真磕頭謝恩,也算和妹子兄弟義結金蘭了。”
說完,我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孫江湖隨後跪下。
我怎麽也沒有想到,新年第一天,本應歡樂的迎新的酒宴,竟變成了煽情的局。不過也好,這麽好的日子,這麽多的好兄弟好姐妹,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不是。磕過頭,喝過酒,雖然沒有雞血,也算是親人了。
隻是海潔並有打算就這麽結束。小姑娘抹了把眼淚,並沒有隨我們下跪,而是轉頭看向大家:“來來來,一起磕呀!”
這就有點過了。這個是道德綁架,不,感情綁架。
我拉了下海潔:“海潔,別這樣。”
不過,事情的發展並不如我所料的出現尷尬。
陳艾米推了下抹著眼淚一臉不知所措的薑馨蘭:“蘭蘭,你是準兒媳,應該磕一個。我是幺弟姐姐,雖然這小子沒少氣我,但這個兄弟我認。來,我們一起磕,也算我們姐妹倆今天正式結拜了。”
管瑩說:“去一哥哥的媽,就是我媽,我也磕!”
朱全忠接著說:“大力 ,我們也磕,完了我們就是兄弟!”
梁大力接口說:“不錯,我們和幺弟都是兄弟!”
媽媽和姐都已淚流滿麵。我站起身,看著一桌子的人,感覺暖心又羞愧。不管是真心還是架秧子湊熱鬧,這份情,我記下了。
姐夫紅著眼眶,爸爸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咬著牙忍著不讓眼淚流下來。
薑馨蘭率先站了起來,走到我身邊,拉了我一下,直接跪了下去。海潔也不再說話,也在我身邊跪下,前麵地方不夠了,各人就拉開椅子,在座位旁邊跪下。
姐姐和姐夫也跪下了,小馮潔來回看了看,也跪下了。
沒人喊節奏,各人磕各人的。
海潔這三個頭磕的實實在在。完了抬起頭來,脆生生的叫道:“媽,爸,以後我就是您們的小女兒了,請多多關照!嘿嘿。”
媽抹了把眼淚,卻是忍不住拉起海潔,又伸手拉起薑馨蘭,把二女抱在懷裏,連聲說:“好好好,都起來吧,都是好孩子。”
說著,從衣兜裏掏出一個紅包,塞給海潔。而後把目光看向我爸。
紅包隻有一個。
顯然是不夠的!
爸大笑起來,站起身子,從兜裏掏出一遝鈔票:“都是好孩子,都有!”
媽拉過幾張,艾米,管瑩,就連薑馨蘭也沒有少,一人一張。爸則是起身,江湖,大力,朱全忠每人一張。
馮潔眼巴巴的看著:“二伯,我也沾沾光唄!”
爸笑著也給了她一張。小妮子高興的道謝:“謝謝二伯。”
海潔收起紅包,笑眯眯的對媽說:“謝謝媽!”
管瑩也大方走過來:“謝謝媽!”
米姐也連聲說:“謝謝媽!”
那邊,幾個男生大聲道謝:“謝謝爸!”
海潔捅了一下麵紅耳赤的薑馨蘭,滿臉得意的笑。
薑馨蘭推辭著,媽不由分說把錢塞進了她衣兜裏。
薑馨蘭無奈了,看向媽,小聲道謝:“謝謝媽。”
媽激動的把兩女又摟在懷裏,拍了又拍,眼淚不自覺的又流了下來。
爸看了看她們,大聲說:“好了,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別的不說了,下麵放開了吃,放開了喝。新的一年,孩子們,一起努力吧!”
不出意外,都喝醉了。
姐和管瑩扶著喝的東倒西歪的姐夫回鄉裏宿舍。爸直接睡到了飯店的小床上;大力和朱全忠,孫江湖三人,騎著自行車歪歪扭扭的去了大力家。
我倒也不擔心在街上出什麽問題。這年頭,哪天街上不出幾個醉漢,就不正常。
海潔得意洋洋,馮潔哭喪著臉,把百元大鈔交到了海潔手上,願賭服輸!
她們賭鬥的內容,是薑馨蘭會不會叫媽!
海潔沒那麽小氣,又從媽給的紅包裏抽出一張,一起交給了馮潔,名曰姐姐給妹妹的見麵禮,這叫以德報怨。從此收服馮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艾米也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朦朧著眼睛,拍拍我的肩膀:“幺弟,以後我可是名正言順的米姐了,敢不叫我,收拾你!”
我嘿嘿應答,米姐叫個不停。她卻哼了一聲,拉著薑馨蘭和海潔,跟媽一起回家。
剩我一個人在風中淩亂,我是誰?我該去哪兒?
中午喝了不少,已經有些醉意。本來想去管書記那兒去坐坐,想想管瑩也在,我過去不合適。索性跟在媽她們後麵,從飯店向街東走。
好久沒有好好在這條街上認真走走看看了。
管書記年後就要升副縣長了。記憶中,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是教師出身,學究氣極濃的趙書記到任。雖然時間不長,不到兩年就調走了,卻是把瓦鋪鄉機關和七所八站的吃喝風好好的刹了一下子。
趙書記是個一心為民的基層幹部,卻沒有就任在合適的年代。他的政策,讓街上的飯店沒了生意,超市收入銳減。幹部們不滿,街上做生意的不待見,而農村農民的負擔卻一年年加重——這不是他這個基層幹部所能左右的。
兩袖清風的趙書記铩羽而歸,去了縣裏擔任一個閑職。給瓦鋪留下了實實在在的財政結餘,卻被繼任不到一年揮霍一空。原本計劃的修橋補路,修繕學校,因為離職也沒有能實現。直到多年以後,人們才偶爾會想起他,稱他是一個真正為民的好官。但有什麽用呢?
隻是,感慨過後,我想的是,我們家生意該轉型了。
喜歡人間一隅請大家收藏:()人間一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