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的臨床使用
字數:2630 加入書籤
連翹各入藥部位的民間使用方法和單驗方劑
果實
民間使用方法:1日常煲湯時,可適量加入連翹果實,如在夏季暑熱時,與冬瓜、薏仁等搭配煲湯,幫助清熱解暑 。2用連翹果實煮水,可用於清洗癰腫瘡瘍部位,起到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單驗方劑:《楊氏家藏方》連翹散,由連翹、鬼箭羽、瞿麥、甘草炙)各等分組成 ,研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用米泔水調下,可治瘰鬁結核不消。
花
民間使用方法:將采摘的連翹花洗淨曬幹後,可直接用開水衝泡代茶飲,能起到一定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作用,在風熱感冒初期或上火時飲用 。
單驗方劑:目前關於連翹花單獨的單驗方劑記載較少,民間多是簡單代茶飲。
葉
民間使用方法:新鮮的連翹葉洗淨後,可搗爛外敷在蚊蟲叮咬處,緩解紅腫瘙癢;也可將連翹葉洗淨晾幹後,像製茶一樣炒製,然後用來泡茶,長期飲用有一定降血脂等作用 。
單驗方劑:藥用其葉,對治療高血壓、痢疾、咽喉痛等有一定效果,但具體單驗方在民間應用中多是經驗用法,較少形成固定方劑流傳。
連翹在名醫常用方劑中出現的頻率及代表方劑解析
連翹在中醫臨床應用曆史悠久,在諸多名醫方劑中頻繁出現。以下是一些應用連翹的名家名方:
吳鞠通 銀翹散
組成: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 。
解析:該方出自《溫病條辨》,是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的經典方劑。連翹在方中與金銀花共為君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荊芥穗、淡豆豉助君藥疏散表邪,透熱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葉清熱生津。全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使風熱之邪從表而解 。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屬風熱犯表證者 。
錢乙 導赤散 雖原方無連翹,但後世有在此基礎上加連翹的變方)
組成原方):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 。後世變方加入連翹後,增強清熱之力。
解析:錢乙是宋代著名兒科醫家,導赤散原方主治心經火熱證。若加入連翹,可用於治療心經有熱,下移小腸所致的心胸煩熱、口渴麵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刺痛等症 。連翹能增強清心瀉火的作用,使邪熱從小便而出 。
王燾 五香連翹湯
組成:青木香、沉香、雞舌香、藿香、薰陸香各一兩,連翹、射幹、升麻、獨活、寄生、通草各二兩,大黃三兩 。
解析:出自《千金方》,用於治療癰疽腫毒等。連翹在方中與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品配伍,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惡瘡等病症 。
連翹最早作為中藥材使用的時間
連翹一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 ,由此可知,連翹作為中藥材使用至少可追溯到漢代。《神農本草經》對其功效的記載為“主寒熱,鼠瘺瘰鬁,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 ,為後世對連翹的藥用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連翹使用和炮製在臨床使用過程中的曆史演變
使用部位演變:最初主要以果實入藥,隨著對連翹認識的深入,民間逐漸發現其花、葉在特定時期也有一定藥用價值並加以應用。如五月采摘花和嫩葉,分別用於製作藥茶和葉茶等 。
炮製方法演變:古代對連翹的炮製方法逐漸豐富。最初可能隻是簡單淨製,去除雜質。後來出現了其他炮製方式,如在《雷公炮炙論》中可能有對連翹更詳細的炮製記載原書已佚,具體內容難考) 。到現代,有了更規範的炮製方法,如青翹需置沸水中稍煮片刻或放蒸籠內蒸約0.5h後曬幹;還有製成連翹炭的方法,取淨連翹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7 8成黑色 。不同炮製方法使連翹的藥性和功效有所側重,如生連翹清熱解毒力強,連翹炭則可能更側重於收斂止血等作用在一些癰腫破潰出血等情況可能應用) 。
臨床應用演變:在古代,連翹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瘰鬁、風熱外感等病症。如《本經》《別錄》《藥性論》等都有相關功效記載 。隨著醫學發展,現代臨床除了用於傳統病症外,還發現其在治療急性腎炎、肺膿腫、視網膜出血、紫癜病等方麵有一定療效 。並且在現代中成藥中,連翹應用廣泛,如維c銀翹片、雙黃連口服液等 。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