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采遠誌四
字數:5514 加入書籤
第十回 青衿負笈辭山徑 白首還鋤護藥魂
癸卯年春分,虎娃背著帆布包站在鷹嘴崖下,包帶裏露出半本《植物學圖譜》,牛皮封麵上沾著經年的藥漬。他仰頭望著崖頂的流雲,山風掀起他額前的碎發,露出與老周如出一轍的堅毅眉骨。身後傳來師娘的叮囑:"到了城裏別想家,記得給遠誌苗澆水......"話音未落,已被山雀的啼鳴揉碎在晨霧裏。
這是虎娃第一次走出太行山。老周去世後的三年間,他跟著我讀完了山下小學的課本,又用老周留下的《本草綱目》殘卷自學草藥知識。去年冬天,省農科院的科考隊進山,隊長陳教授看到虎娃繪製的《太行草藥分布圖》時,鏡片後的眼睛猛地一亮:"小夥子,跟我去學植物保護吧。"
中巴車碾過碎石路時,虎娃隔著車窗望著漸漸縮小的鷹嘴崖,忽然想起老周下葬那日的細雪。他摸了摸貼身口袋裏的桑木藥鋤模型,那是用老周的鋤柄碎屑雕成的,棱角處還帶著掌心的溫度。車過紫菀溝時,他看見幾株早開的遠誌花,淡紫色在料峭春風裏輕輕顫動,像老周臨終前揮動的手。
城裏的日子像被快進的錄影帶。虎娃穿著白大褂站在實驗室裏,顯微鏡下的遠誌細胞排列整齊,卻讓他想起山裏石縫間扭曲生長的根莖。陳教授指著培養皿裏的組培苗:"這是改良品種,存活率提高了300。"虎娃伸手觸碰葉片,觸感光滑如塑料,沒有記憶中那種粗糲的質感。
深夜,虎娃在宿舍裏攤開老周的筆記本,煤油燈換成了台燈,紙頁上的墨痕卻依然鮮活。"遠誌喜燥惡濕,宜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石灰岩山地......"他望著窗外的霓虹,忽然起身往實驗室跑。月光下,他把山裏帶來的野生遠誌種子埋進花盆,土壤裏混著鷹嘴崖的紅土,散發著熟悉的腥氣。
清明返鄉時,虎娃背著裝有檢測儀的背包,胸前掛著相機。師娘站在曬藥場前,看著他手裏的儀器直抹淚:"跟你爺爺當年背藥簍的樣兒似的......"虎娃蹲下身,用ph試紙測量土壤酸堿度,忽然看見去年埋下的遠誌苗已長出新葉,葉片上的絨毛在陽光下閃著銀光。
他沿著老藥徑走了三天,用gps標記每一株野生遠誌的位置,相機裏存滿了根莖紋理、花開周期的照片。在背陰崖下,他發現"九節龍"周圍生出了幾株幼苗,根須上纏著他去年埋下的山藤固土網,像孩子攥著母親的衣角。當檢測儀顯示此處負氧離子含量高出城區20倍時,虎娃忽然落淚——這是老周用一生守護的氣場。
立夏那天,虎娃在鷹嘴崖下遇見了陳教授。老人蹲在石縫前,用放大鏡觀察遠誌的菌根共生現象:"小周啊,你爺爺說得對,人工培育始終缺了股子"山氣"。"虎娃打開背包,取出曬幹的野生遠誌和組培苗,放在一起對比:"您看,野生根的韌皮部更厚,皂苷含量......"
"走,"陳教授忽然站起身,"帶我去看看你說的"闖山"。"當那株曆經山洪的遠誌出現在眼前時,老人的手輕輕顫抖:"這是活著的標本啊!它的根係一定分泌了特殊的抗逆物質......"虎娃望著教授發亮的眼睛,忽然明白,有些東西不必言說,自有山海為證。
暮色染透群山時,虎娃和陳教授坐在老周的墳前。遠處的藥徑上,幾個穿紅背心的誌願者正在補種本土植物,虎娃認出那是自己在城裏發動的"護山計劃"成員。陳教授摸出支煙,卻想起山裏禁止明火,又默默收回去:"明年我們在這兒建個生態監測站吧,就叫"遠誌站"。"
虎娃點點頭,從兜裏掏出老周的煙袋,裏麵裝著他新采的野生遠誌種子:"陳教授,您說要是把這些種子的基因序列測出來......"老人笑了,笑聲裏帶著釋然:"好啊,讓老周的遠誌,也在實驗室裏紮回根。"
山風掠過墳頭的遠誌苗,葉片沙沙作響,像老周在天之靈的絮語。虎娃望著漫天星鬥,忽然想起老周筆記本裏的最後一句話:"若有來生,願為太行一石,守藥魂千年。"此刻,他終於懂得,所謂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的土壤裏,長出新的枝葉。
第十一回 雪夜熒屏傳尺素 春晨雲軌護青蚨
小寒節氣,太行山飄起了鵝毛大雪。虎娃坐在生態監測站的電腦前,屏幕上跳動著實時監測數據:"背陰崖濕度68,溫度2c,土壤氮磷鉀含量穩定......"忽然,視頻通話請求閃爍起來,陳教授的臉出現在屏幕裏,身後是擺滿組培瓶的實驗室。
"小周,快看看這個!"教授舉起一支試管,裏麵的液體泛著淡紫色熒光,"我們從野生遠誌根部分離出了抗凍蛋白基因,正在嚐試轉入組培苗。"虎娃湊近屏幕,看見試管裏的絮狀物,忽然想起老周說過的"九節龍"根須,在冬雪裏凍成冰條卻依然鮮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深夜的監測站裏,虎娃裹著羊皮襖,對著顯微鏡觀察野生遠誌的切片。窗外的雪光映在鏡片上,他忽然看見細胞壁上附著的菌絲,像極了老周藥鋤上纏繞的山藤。手機在桌上震動,彈出幾條微信,是城裏的誌願者們發來的:"虎娃哥,我們在社區種了遠誌盆栽!太行山的雪好大,好想看看真的鷹嘴崖......"
他打開直播軟件,鏡頭對準窗外的雪景,遠處的鷹嘴崖隱在雪幕中,像幅水墨長卷。點擊"開始直播"的瞬間,屏幕右下角跳出幾百個點讚,彈幕如雪花紛飛:"主播在山裏冷嗎?遠誌真的能治失眠嗎?"虎娃笑了,舉起一株幹製的遠誌根莖:"大家看,這就是太行山的"忘憂草",它的根須要在石頭裏鑽十年......"
立春那天,陳教授帶著團隊進山了,同行的還有幾位紀錄片導演。虎娃領著他們來到"遠誌站",太陽能板在雪地上投下整齊的影子,與老周當年的曬藥場形成奇妙的呼應。"我們打算建條"雲藥徑","教授指著無人機模型,"用5g傳輸實時畫麵,讓城裏的孩子也能"雲采藥"。"
紀錄片拍攝到背陰崖時,導演忽然指著鏡頭驚呼:"快看!"隻見雪地裏有串細小的腳印,從遠誌苗延伸到岩縫,盡頭蹲著隻毛茸茸的雪兔,耳朵尖上沾著雪花,像老周當年見過的那隻。虎娃輕輕按下快門,鏡頭裏的雪兔忽然抬頭,紅眼睛映著遠處的監測站,像兩顆跳動的紅豆。
春分播種時,虎娃帶著誌願者們在監測站周圍撒下野生遠誌種子。陳教授戴著老花鏡,仔細將抗凍基因改良苗與本土品種間隔種植:"就像給它們找了個伴兒,互相幫襯著長。"虎娃望著老人微駝的背影,想起老周教他認藥時的模樣,兩代人不同的衣裝下,跳動著同樣為藥草沸騰的心。
深夜,虎娃獨自坐在鷹嘴崖頂,懷裏抱著老周的藥鋤模型。山下的監測站亮著暖黃色的燈,無人機在夜空中劃出綠色的導航光帶,像條看不見的藥徑,連接著山裏與山外。他摸出手機,給陳教授發去條消息:"您說老周要是看見這些,會覺得奇怪嗎?"
教授很快回複:"他會說,隻要根還在石頭裏,不管長什麽樣的葉子,都是好遠誌。"虎娃望著漫天星鬥,忽然想起老周講過的貝殼化石——億萬年前的海浪,此刻正以數據的形式在光纖裏奔湧,而太行山裏的遠誌,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與整個世界相連。
山風帶來遠處的泉聲,雪水融化的聲音裏,隱約有遠誌發芽的響動。虎娃站起身,藥鋤模型在月光下閃著溫潤的光,像老周當年磨亮的桑木手柄。他知道,有些東西正在看不見的深處生長,就像野生遠誌與改良苗的根係,終將在泥土裏相遇,共同編織出更堅韌的生命網絡。
第十二回 狂飆拔木摧山骨 素手合藥續前緣
穀雨前夕,氣象預警響徹太行山穀:"超強台風將途經山區,請注意防範地質災害!"虎娃盯著監測站的屏幕,降雨量實時數據已突破曆史極值,鷹嘴崖後的山體滑坡風險指數狂飆。他抓起老周的藥鋤模型,衝進暴雨中——那裏有片剛移栽的野生遠誌苗,是老周留下的最後一批種源。
狂風呼嘯,雨點砸在臉上如刀割。虎娃帶著護山隊趕到時,泥石流已衝毀了半條藥徑,渾濁的泥漿裏漂浮著折斷的遠誌苗。他跪在泥水裏,扒開石塊尋找幸存者,忽然摸到一株幼苗的葉片,雖然沾滿泥漿,卻依然蜷曲著保持生命力。"快!用固土網!"他大喊著,聲音被狂風撕成碎片。
連續三天三夜,護山隊在暴雨中奮戰。虎娃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卻不肯停下,直到最後一株遠誌被轉移到安全地帶。第四天清晨,雨過天晴,他坐在監測站的廢墟前,望著滿目瘡痍的山林,忽然想起老周講過的"返魂草"——那株在蟲災中重生的遠誌,此刻是否也在某處石縫裏,悄悄抽出新芽?
陳教授帶著救援團隊進山時,虎娃正在用顯微鏡觀察受災後的土壤樣本。"菌群結構發生了變化,"他指著屏幕上的菌絲,"但核心藥源區的菌根網絡還沒完全破壞。"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們帶來了無人機播種機,試試用野生遠誌種子修複生態。"
播種那天,上百架無人機在太行山上空盤旋,撒下的種子像金色的雨。虎娃站在鷹嘴崖下,看著老周曾經的曬藥場被綠色覆蓋,忽然聽見身後傳來稚嫩的聲音:"哥哥,這是遠誌嗎?"轉身望去,一個紮羊角辮的小女孩蹲在新發芽的幼苗前,眼睛亮得像山泉水。
"是啊,"虎娃蹲下身,用手護住幼苗,"它叫遠誌,長大以後能治好多病。"小女孩伸手觸碰葉片,忽然驚呼:"它的葉子像星星!"虎娃笑了,想起虎娃小時候把遠誌葉夾在課本裏,當成星星標本的模樣。遠處的監測站廢墟上,誌願者們正在搭建臨時實驗室,紅色的旗幟在風中飄揚,像朵永不凋謝的山丹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金秋時節,太行山迎來了災後第一個豐收季。虎娃站在新建成的智慧藥場裏,看著機械臂精準采收成熟的遠誌,傳送帶另一頭,傳統藥農正在分揀根莖——機器篩選大小,人工辨別老嫩,古老與現代在此刻達成奇妙的和解。陳教授捧著剛出爐的檢測報告:"野生與改良品種雜交後代的皂苷含量提升了17,且保留了山氣。"
冬至那日,虎娃帶著小女孩來到老周的墳前。墓碑上刻著"周遠誌"三個字,是陳教授題寫的。小女孩把自己種的遠誌盆栽放在墳前,盆裏的土壤混著鷹嘴崖的紅土和實驗室的營養劑。"爺爺,這是新長的遠誌,"虎娃輕聲說,"您看,它的根須還是朝著太陽的方向。"
山風掠過墓碑,帶來遠處智慧藥場的機器轟鳴,卻掩不住泥土裏傳來的細微響動——那是無數株遠誌在紮根,在生長,在延續著與太行山的千年約定。虎娃摸出老周的藥鋤模型,放在盆栽旁,陽光落在模型的刻字上,"紮根石縫裏,心向白雲邊"十二個字清晰如昨。
小女孩忽然指著天空:"哥哥,你看!"隻見一群南遷的雁陣掠過鷹嘴崖,隊形整齊如老周當年畫的遠誌葉脈。虎娃望著雁群消失的方向,忽然明白,所謂傳承,從來不是刻舟求劍的堅守,而是像遠誌根係一樣,在歲月的土壤裏不斷延伸,吸納新的養分,卻始終保持著與大地的聯結。
暮色漫過群山時,智慧藥場的燈光次第亮起,與天上的星子交相輝映。虎娃牽著小女孩的手往回走,路過那片災後重生的遠誌地時,看見無數株幼苗在寒風中挺直了腰杆,葉片上的霜花像撒了把碎鑽。他知道,當明年春天來臨,這些幼苗將開出最絢爛的紫色花朵,那是太行山寫給時光的情書,也是無數像老周一樣的守山人,留給世界的答案。
第十二回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